賽智寺

麻尼哇,又稱“麻尼班智達”或“賽支活佛”,是該寺寺主,位居第一。 1958年前,該寺還有森康活佛。 1958年前有寺僧200餘人,建有經堂、彌勒殿各1座以及麻尼班智達和日古活佛昂欠,為科沿溝最大寺院。

亦稱“賽治寺”、“賽智寺”、“色只寺”、“曬赤寺” 等,藏語稱“賽支具喜興法洲”。“賽支”系“金山”或“金座”的變音。位於巴燕鎮東偏北25公里處,在今金源鄉東北6公里的阿吾卜具村西5華里的山腰。據才旦夏茸·晉美柔貝羅哲自傳,該寺由其寺主第一世麻尼哇羅桑鄂色建於清康熙十六年(1677)。羅桑鄂色為貢東地方人,一般稱“麻尼哇曼殊室利”,來安多後受到墨爾根曲結的供養,曾任巴州寺(今民 和宏善寺)法台,成為該寺活佛。後依照第一世貢依倉根敦羅哲(樂都縣羊官寺的創建者)的授記,來化隆地區活動,集中科沿溝幾座小寺,建成賽支寺,故歷史上賽支寺為巴州寺屬寺。 本世紀四十年代,因巴州寺衰落,賽支寺獨立,下轄安關寺
麻尼哇,又稱“麻尼班智達”或“賽支活佛”,是該寺寺主,位居第一。第二世羅桑丹增,安關村人;第三世羅桑丹貝尼瑪,石大倉人,曾為才旦寺才旦堪布班丹嘉措經師,創建民和慈利寺,在賽支寺建立修供麻尼寶瓶制,自此稱之為“麻尼哇”,並於卜楞寺學習聲明,獲“班智寺”稱號;第四世羅桑達吉(約1828-1895),循化道幃人,1887年任塔爾寺曼巴扎倉堪布,自此又成為塔爾寺的一個活佛系統;第五世根敦丹增堅贊(1896一1944),化隆金源人;第六世晉美勒雪扎央,1945年生,循化積石鎮人,即才旦夏茸晉美柔貝羅哲之侄,現住寺院.塞支寺第二位活佛日古,原名白日光,金源鄉尖科村人,較有影響,為省佛協理事,現住持寺院。1958年前,該寺還有森康活佛。賽支寺的主要香火莊有尖科、阿吾卜具,桑加卜具、藏東、下什塘、香哇、巴義乎(八一戶)、多西、支哈加等村。1958年前有寺僧200餘人,建有經堂、彌勒殿各1座以及麻尼班智達和日古活佛昂欠,為科沿溝最大寺院。1958年後,昂欠、彌勒殿、釋迦殿及兩座佛塔等拆毀,大經堂基本完好。1962年開放,1963年有寺僧19人,1967年關閉。1981年重新開放,重修被毀殿堂、佛塔和麻尼、日古昂欠,現有大經堂、釋迦殿、彌勒殿等60間;僧舍120間,寺僧近120人,有牛 170餘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