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體詩

賦得體詩

《賦得體詩》是一類按來源進行分類的詩體。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後來發展到科舉時代之“試帖詩”,以及套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再發展到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名詞釋義

賦得體詩

1、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

2、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

3、也套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後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含義辨析

賦得體的詩,雖與應制有聯繫,但並不等同於應制詩或試帖詩。最早的賦得體詩產生於南北朝的梁代,最早的一首賦得體詩是蕭雉的《賦得翠石應令詩》,是一首詠物詩。但同時賦得體詩,也出現不是應制之作,如劉孝綽的《賦得照棋燭刻五分成》、《賦得遺所思詩》、《賦得始歸雁詩》,是文人雅集遵題而作。除詠物外,像《賦得遺所思》,取《楚辭·九歌》與《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句意,已初步具有採用前人成語或名句為題的形式。此後梁簡文帝蕭綱有《賦樂府得大垂手》、《賦得隴坻雁初飛》、《賦得橋詩》、《賦得舞鶴詩》、《賦得白羽扇詩》等,庾肩吾有《賦得有所思》、《賦得橫吹曲長安道》、《賦得嵇叔夜詩》、《第一韻賦東城門病》(此題又有第二韻、第三韻)、《賦得山》等詩的出現,賦得體詩保持命題或分題寫詩的特點,其題意,或詠物、或詠史、或構想一種情景、或採用前人語句,由命題並注意限韻,可謂花樣繁多。到梁元帝蕭繹的賦得體詩,除詠物詩外,采前人詩句為詩就十分明顯,如《賦得涉江采芙蓉》與《蘭澤多芳草》,均採用《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的句子而成題。其《賦得蘭澤多芳草》:

春蘭本無絕,春澤最葳蕤。燕姬得夢罷,尚書奏事歸。臨池影入浪,從風香拂衣。當門已芬馥,入室更芳菲。蘭生不擇徑,十步豈難稀。

此詩為五言古詩,十句五韻。入唐以後,賦得體詩命題上承繼六朝,同時賦得體除如用於應制外,試帖詩也用賦得體,但形式上採用五言六韻或八韻。在這兩者之外,賦得體詩也用於文人宴集時命題賦詩,或詩人自己賦詩時用之。如錢起的《賦得浦口望斜月送皇甫判官》:

起見西樓月,依依向浦斜。動搖生淺浪,明滅照寒沙。水渚猶疑雪,梅林不辨花。送君無可贈,持此代瑤花。

再如杜審言的《賦得妾薄命》:

草綠長門掩,苔青永巷幽。寵移新愛奪,淚落故情留。啼鳥驚殘夢,飛花攪獨愁。自憐春色罷,團扇復迎秋。

這兩首均為五言律詩,此外尚有以絕句出現的,如楊炯的《賦得自君之出矣》,是五言絕句,而白居易的《賦得聽邊雁》卻是七言絕句。應制詩與試帖詩以外的唐人賦得體詩,在形式上要靈活得多,內容也廣泛些,這種特色一直延續到後世的賦得體詩。

演變傳承

賦得體詩,後來代指試帖詩,是士子應試時所作的命題詩,也稱省試詩、省題詩等。廷試,如皇帝命題,也就成應制詩。試帖詩,起於唐代,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十八《進士故實》:“唐進士初止試策。調露中,始試帖經,經通,試雜文,謂有韻律之文,即詩賦也。”唐代科舉由重經、重策,後來特別看重詩賦,所以試帖詩的規定,越來限制越嚴:大都限五言六韻或八韻的律詩;押韻要用官方規定的韻書,不得出韻。唐初依《切韻》的206韻,但嫌其太繁,規定相近的韻可通用。後世依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即平水韻。科考試詩賦,宋代到宋神宗熙寧時,一度停止。

清乾隆時期又恢複試詩,賦得體詩又盛行。先是在鄉試與會試中試詩,後逐步在歲考、科考、貢生考、複試朝考中,都要試詩。各級試詩種類繁多。清冒春榮在《葚原詩說》卷三中說:“試帖體各不相類,如應制、應教、廷試、都堂試、禮部試、翰林館課、省試、監試、提學試。試題有用經史語者,有用時事者,有詠物者,有賦得詩文句者,題雖不侔,而體則畫一。

唐代比較出名的賦得體詩有王維、錢起、李肱、白居易等人的詩。王維十九歲參加京兆府試,得解頭,所作詩為《賦得清如玉壺冰》:

藏冰玉壺裡,冰水類方諸。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抱明中不隱,含淨外凝虛。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余。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此詩共十二句,為五言排律。題目採用南朝宋鮑照《白頭吟》的句子“清如玉壺冰”,所以名為“賦得清如玉壺冰”。

沒有限用題目上的字韻,王維在這首詩里用的是“魚”韻。開篇第一句即點題,圍繞題目來生髮主題,用玉壺藏冰來代言女子內心冰清玉潔的情操。同時還暗示鮑照《代白頭吟》的題旨,說明清如玉壺凍的出處。接著承上啟下展開本詩的思路。中間四句借對藏冰玉壺物性的進一步描繪,寓示女子情之潔,操之高。最後,用“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一轉,導向結尾“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這種寫法,成為後世賦得體詩的一種模式。

代恢複試帖詩,要求就很死板僵化,主題題材限於頌聖、詠史、寫景、賦物。士子只能守題,不能做反面文章,不能罵題。雖然沒有明定類似八股式的格式,但也深受八股的影響。清冒春榮在《葚原詩說》卷三中指出:“試帖例用六韻,首句以仄起為是,或押韻起亦可,此不在六韻之數。二句或對或不對,隨時置局。次聯承起意而暢足之。三聯須旁敲遠應,推宕擊題。四聯、五聯聚精會神,正在於此使題無剩意,筆有餘情。結句多用頌揚,或寓請託,然亦當與題合拍,不徒泛言。作者能另出精意,補前所未及,則氣足神旺,而為後勁矣。”實際,試帖詩暗用八股,但要行之巧妙,不露痕跡為上。所以梁章鉅在《退俺隨筆》中說:“凡作詩,不可有時文氣,惟試帖詩以時文法為之。”紀昀曾撰《唐人試律說》、《庚辰集》、《我法集》三部,也就是總結試帖詩的格式的。清代的試帖詩逐漸傾向八韻十六句,也就是暗藏八股的“玄機”,即首聯破題、次聯承題、三聯起股、四、五聯中股、六、七聯後股、尾聯束股,與八股的破題、承題、起講、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相呼應。

光緒二十七(1901)年,隨著科舉的廢除,試帖詩也就成為歷史的陳跡。 應制詩、試帖詩中都有用前人成語或名句而冠以“賦得某某”為題,所以此類詩又稱“賦得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