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鹽茶

賣鹽茶

民間舞蹈《賣鹽茶》又名《挑鹽篰》、《賣鹽婆》、後又演變成《挑花籃》、《花籃舞》,後人有把花籃改成宮燈,又演變成《花燈舞》。

簡介

申報地區:上海市南匯區
民間舞蹈《賣鹽茶》又名《挑鹽篰》、《賣鹽婆》、後又演變成《挑花籃》、《花籃舞》,後人有把花籃改成宮燈,又演變成《花燈舞》。

概述

《賣鹽茶》是上海浦東地區十分盛行的傳統民間舞蹈,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系東方民間文化藝術園中江南獨具特色的一枝絢麗花朵。
《賣鹽茶》源出浦東新場一帶,據舊志籍記載:一千五百年前,這裡已是濱臨東海的灘涂,盛產丹頂綠足白鶴,故有村落名“鶴巢村”。村民煮海作鹽以謀生計,東晉時人張季鷹墓在新場鶴坡。舊志還稱“新場鎮(古名“石筍里”)為浦東設城之最古者。”宋建炎年間(公元1127年),兩浙都轉鹽運司署設於此,逐“人文蔚起”、“歌樓酒肆賈炫繁華,鹽賦為兩浙之最。”
其時,浦東屬長人鄉下鄉,鹽場灶圍星羅棋布,而經營鹽業須備官衙立州,謂經銷“官鹽”不得私售。相傳,當時鹽霸勾通官府,壟斷鹽業,壓榨鹽民,鹽民終年勞累,卻不得溫飽,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偷偷將鹽挑出鹽灶,串村去巷地兜賣“私鹽”,為避入耳目、躲衙役搜緝,在鹽籃上面用雜物遮布相掩,挑著擔子裝作“走親戚”模佯,串門走戶到處販售,賺些銅鈿寥補家用。民間文藝源於民間生活,舞蹈《賣鹽茶》由此產生,是前人根據鹽場民間生活素材,經過藝術概括來描繪鹽民挑籃賣私鹽的形景。

發展歷史

民間舞蹈《賣鹽茶》,誕生於元代至順帝(1332——1333年)時,下沙鹽場西鶴坡塘撥賜莊一帶。那時候南匯還是一片鹽場,鹽民們煮海熬波,受盡官府、鹽霸的欺壓,為生活所迫,便冒險販賣“私鹽”。日後,為了掩蓋鹽捕的耳目,他們在鹽篰下面裝鹽,上面用茶葉遮蓋,打扮成賣茶葉的小販串門兜售,後又改用杭州籃賣鹽,喬裝走親戚暗地裡販私鹽。在歷代的志書上,屢有《鹽婦苦》《鹽夫嘆》的詩文、歌謠記載。

《賣鹽茶》孕育於古鹽場,一般出沒於民間廟會,傳統節日,風行於南匯和浦東各地,亦以下沙、新場特別盛行。時有“下沙廟會新場戲”,必有賣鹽茶參與廟會行街活動。較有代表的賣鹽茶表演隊有1925年祝橋鎮的朱引根為首的一支,解放後,又傳授給衛龍娟、朱林寶等人表演;新場鎮從六十年代到2006年又湧現了許多隊伍,解放初由鄉村表演隊,後有大中華橡膠廠表演隊,廿一廠表演隊,商標廠表演隊,文化站表演隊,文化中心表演隊等等;出現在各屆藝術節中還有三墩鄉、橫沔鄉等表演隊。2006年3月,新場古鎮桃花景點表演上,有新場鎮文化中心根據下沙族撥賜莊鹽民圍著百花公主跳起了鹽篰舞的故事情節,專門編創了《賣鹽茶》歌舞劇。

表演形式

《賣鹽茶》的表演形式一般分戲劇性和不帶戲劇性兩種:解放前常為男扮女裝,帶有戲劇性的舞步表演,前面有鹽商、鹽婆、帳房先生,中間一群挑著杭州籃的“賣鹽女”,頭帶方布巾、臉戴墨鏡、身穿布襟衣、腰系折褶裙,扭折“十字步”、“波浪步”一路唱著[楊柳青]調,一路上舞步前進,後面跟著鹽捕(後改鹽警)等角色,頗為詼諧;解放後改成了一群女子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變換著隊形作精彩表演,鹽擔的竹籃也改成了精緻的花籃、八角籃、荷花籃等等……肩上的扁擔,也換成了各色綢帶代之,音樂配以[喜洋洋],充滿著喜慶的氣氛。

特點

《賣鹽茶》舞曲寄“楊柳青”調為主,隨興而唱,可長可短,咿呀動聽。昔時常在廟會期間出現,解放後則在民眾性慶祝活動或文藝會演中表演,有時在地方商品交易會時演出助興。初時,表演者為男扮女裝,單個或二、三個人表演,形式不拘。解放後,經過不斷地藝術再加工,改由年輕女子表演,穿著艷麗的服裝,肩挑細巧的花籃,七、八個以上表演者編佇列陣,輕歌曼舞,穿插變形,阿娜多姿,給人們以美的享受,形成了如今樣式的花籃舞。

意義

《賣鹽茶》源出鹽場,為鹽民生活的寫照,從它的演變過程來看,它反映了頗具海洋南匯特色的文化價值。保護民間舞蹈《賣鹽茶》,對研究上海浦東發展史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然而,受前段時間外來文化的衝擊,《賣鹽茶》已處於頻危淡漠狀況。為此,必須搶救弘揚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