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柴翁

賣柴翁

《賣柴翁》,又名《農夫毆宦》,是由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韓愈所創作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言文通過對賣柴老翁的遭遇的描寫揭露了“宮市”的弊端,以及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迫害,使得老百姓生活困苦。在反映古代時宦者(太監)對貧苦農民百姓的收費的貪婪的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於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

嘗有農夫以驢負柴,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今此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 街吏擒以聞,詔黜宦者,賜農夫絹十匹。然宮市亦不為之改易,諫官御史數諫,不聽。建封入朝,具奏之,上頗嘉納;以問戶部侍郎判度支蘇弁,弁希宦者意,對曰:“京師游手萬家,無土著生業,仰宮市取給。”上信之,故凡言宮市者皆不聽。(選自韓愈《順宗實錄·宮市》)

注釋譯文

注釋

才:僅,只。
妻子:妻兒。
與:給。
涕:眼淚。
遂:就。
就索:向他索取。
直:通“值”,價值。
內:宮內。
爾:你。
直:同“值”
尚:還
門戶:指門戶稅
邀:強要
負:馱

譯文

曾經有農夫用驢馱著木柴到集市里賣,有個太監聲稱王宮中所設的市肆要拿這些(木柴),就給了他幾尺的,又向他索取門戶稅,還強要驢送這些木柴到宮內。農夫開始哭泣,把所得到的絹還給太監。(太監)不肯接受(他的絹),(並且)說:“我要用你的驢把柴送進宮內。”農夫說:“我有父母妻兒,靠這(販賣木柴),然後才有飯吃。現在我把我的柴給你,不拿報酬就回去,如果你不同意,我只有一死而已了!”就毆打了太監。

創作背景

賣柴翁賣柴翁
唐代的“宮市”始於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初名“內中市買”,後改稱“宮市使”,負責宮廷採買事宜。歷經肅宗、代宗到德宗朝,權力逐漸轉入內廷宦官手中。唐德宗初登大位時尚知節儉,晚年卻越來越貪婪奢靡,“宮市”也折騰到了民不堪命的程度。
據韓愈《順宗實錄》記載,德宗末年連宮市文書也不用了,“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並要鬧坊”,“白望”這名號起得夠形象,只要被“望”上的貨物,就以宮市的名義掠走,只付大約十分之一的貨值,還要另索貨物進宮的“門包”和腳錢。這些惡棍的身份真假莫辨,賣貨的百姓常常空手而歸,“名為宮市,而實奪之”。

賞析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過著名的《賣炭翁》,深刻揭露“宮市”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但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面尋宮使的掠奪,只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選文中的賣柴翁卻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奮起反抗,怒毆宦者。農夫長期被壓迫內心積壓的憤恨都發泄了出來。這也是因為統治者長期壓迫人民導致的結果。所以換個角度,這篇文章也暗示統治者不可過分壓迫人民。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