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文白對照

《資治通鑑文白對照》是一部出版於2009年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書名:資治通鑑文白對照

《資治通鑑》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為開端,這一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分,因為史書的目的即在於“史鑑”,司馬光於此作了第一篇議論——“臣光曰”。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和《史記》有所不同,司馬遷的目標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重視天人關係和朝代更替的規律;而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目的則更加現實,他是要“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因此在選材上,能夠為統治者提供借鑑作用的政治史就毫無疑問地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資治通鑑》極其重視腐敗政治,對於政治清明和黑暗時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視戰爭。舉凡權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進退都有詳盡深入的記載,這些內容也是《資治通鑑》一書的精華所在,記述中尤其表現出編年史的優點。比起紀傳體的一事互見於不同傳記,《資治通鑑》在記述一件事、一項制度的時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現出全貌和發展變化的過程。《資治通鑑》的議論部分沿襲了以往史書的形式,即書中的“臣光曰”。全書共186篇,沿用前人的84篇,出於自己之手的102篇。內容主要是有關國家治亂和君臣之道的。概括地說,《資治通鑑》的史料價值極高,尤其是隋唐五代部分。在現存的史書中,《資治通鑑》可以和兩《唐書》、《冊府元龜》並列,制度的記述則可以和《唐會要》、《唐六典》相提並論。

目錄

第一冊 周紀 秦紀 漢紀(卷1——卷16)

第二冊 漢紀(卷17——卷36)

第三冊 漢紀(卷37——卷52)

第四冊 漢紀(卷53——卷68)

第五冊 魏紀晉紀(卷69——卷89)

第六冊 晉紀(卷90——卷102)

第七冊 晉紀(卷103——卷118)

第八冊 宋紀(卷119——卷134)

第九冊 齊紀梁紀(卷135——卷156)

第十冊 梁紀 陳紀(卷157——卷176)

第十一冊 隋紀 唐紀(卷177——卷192)

第十二冊 唐紀(卷193——卷207)

第十三冊 唐紀(卷208——卷222)

第十四冊 唐紀(卷223——卷236)

第十五冊 唐紀(卷237——卷249)

第十六冊 唐紀(卷250——卷265)

第十七冊 後梁紀(卷266——卷279)

第十八冊 後晉紀 後漢紀 後周紀(卷280——卷29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