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希格陶克陶

賀希格陶克陶

賀希格陶克陶,男,蒙古族,1940年12月4日生,內蒙古克什克騰旗人。現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蒙古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民委重點文化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古籍論》顧問,國際蒙古學家協會執行委員等。

基本信息

歷史

1966 年 6 月,由中央民族學院語文系蒙古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班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自 1966 — 1986 年在蒙古語言文學教研室、 1986 — 2000 年在該校文學藝術研究所、 2000 年至今在蒙古語言文學系,一直從事蒙古古代文學及蒙古文文獻教學與研究工作。 1987 年晉升為副教授, 1993 年晉升為教授, 2001 年被選聘為博士生導師。自 1979 年以來參加導師組或單獨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共 22 人。自 1993 年 8 月 31 日 至 1994 年 8 月 31 日 ,他應邀去日本早稻田大學學術訪問一年,與吉田順一教授等合作研究《阿勒坦汗傳》。 2003 年 10 月至 11 月,第二次應邀去早稻田大學短期學術訪問。應蒙古國總理邀請,在烏蘭巴托召開的第八屆國際蒙古學家大會上,作紀念成吉思汗誕辰 840 周年學術報告。還應邀去美國蒙古文化協會、印第安納大學蒙古學中心、韓國蒙古學會學術訪問。

著作

賀希格 陶克陶 教授在國內外出版的獨立完成的著作有:《蒙古古典文學研究》、《蒙古古典文學研究新論》和《蒙古文文獻研究》等三部論文集、《蒙古文古典詩歌選注》和《蒙古學蒙漢文著作概述》等。 合著的有:《 < ァルタン = ハ—ン 伝 > 訳注》(日文)等。 發表論文 60 余篇,其中有些論文被譯成外文在日本等國發表。《蒙古古典文學研究》一書,於 1992 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再論元代佛僧搠思吉斡節兒生平》一文,於 2000 年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蒙古文古典詩歌選注》,是國內外屬第一部注釋本,至今仍被有關學者和讀者所青睞。有關詩歌理論研究系列論文中,將蒙古文詩歌格律與阿爾泰語系各語言詩歌格律比較研究,指出阿爾泰語系各現代語言詩歌格律可分為三種類型:蒙古、達斡爾等八、九種語言詩歌格律以押頭韻為主,兼押腳韻、腰韻等;哈薩克、土族語言詩歌格律以押腳韻為主,頭韻次之;維吾爾語詩歌格律在十一世紀之前,與蒙古語等一樣押頭韻和押腳韻,十一世紀之後,接受阿拉伯、波斯詩歌的阿魯孜韻律,變成以長短音節的組合、變換為基礎的格律詩。然而,越是古代,阿爾泰語系各語言詩歌格律的共同點就越多,即都押頭韻、押腳韻等。這一結論,對蒙古文詩歌格律研究乃至對阿爾泰學研究有重要學術意義和理論意義。在傳記文學研究的系列論文中,對搠思吉斡節兒、內齊托音和咱雅班第達等古代文人的生平事跡作了深入、系統的考證研究,多有獨到見解。例如,在搠思吉斡節兒研究論文中,根據蒙、漢文及外文文獻和資料,經過詳盡考證,指出古今中外眾多學者一直把搠思吉斡節兒與卻姑峨色、吃剌思八斡節兒和薩木坦森格等人混淆的歷史性錯誤,並澄清其於 1305 — 1321 間在元大都的宗教活動情況。在成吉思汗陵墓研究論文中,指出成吉思汗陵墓有紀念性、祭祀性和安葬性三種,並對每一種陵墓進行詳盡考證和論述,認為,今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是祭祀性陵墓。 有關《阿勒坦汗傳》的五篇論文和《 < ァルタン = ハ—ン 伝 > 訳注》,受到國際蒙古學界高度評價。 《蒙古文文獻及其收藏、研究和研究方法》一文,有關《蒙古秘史》、《安代舞》和元代漢文碑文《應昌路曼陁山新建龍興寺記》等方面的多篇研究論文,也都受到學術界的關注。

研究方法

賀希格 陶克陶 教授的學術研究,多運用語文學的研究方法,從文學、語言學、歷史學、宗教學和民俗學等多學科角度綜合研究,以追求新意,紮實、細緻和精益求精為特點,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直受到國內外蒙古學界的認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