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期貨

貨幣期貨

貨幣期貨,指以匯率為標的物的期貨契約,其又稱外匯期貨,它是以匯率為標的物的期貨契約,用來迴避匯率風險。

貨幣期貨貨幣期貨

概述

貨幣期貨,指以匯率為標的物的期貨契約。其又稱外匯期貨,它是以匯率為標的物的期貨契約,用來迴避匯率風險。貨幣期貨是適應各國從事對外貿易金融業務的需要而產生的,目的是藉此規避匯率風險。

簡介

貨幣期貨外匯
貨幣期貨又稱外匯期貨,它是以匯率為標的物的期貨契約,用來迴避匯率風險。

本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使固定匯率體制被浮動匯率體制所取代,主要西方國家的貨幣紛紛與美元脫鉤,匯率波動頻繁,市場風險加大。同時經濟的全球化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面臨匯率波動的風險,市場迫切需要規避這種風險的工具,貨幣期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

最早的有形貨幣期貨市場是成立於1972年5月的國際貨幣市場(InternationalMonetaryMarket),簡稱IMM,它是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一個分支。開始,中要交易品種是六種國際貨幣的期貨契約,即美元、英鎊、加拿大元、德國馬克、日元、瑞上法郎,後義增加了上述貨幣的期權交易。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是另一家重要的貨幣交易所,它成立丁1982年,主要交易品種有英鎊瑞士法郎德國馬克日元美元的期貨契約及期權。此後,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新加坡等國又陸續成立了多家貨幣期貨交易所。開展貨幣期貨交易,但仍以芝加哥、倫敦兩家交易所的交易量最大貨幣期貨交易與遠期外匯交易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市場參與者不同。遠期外匯交易的參與者主要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及跨國公司等大企業,貨幣期貨交易則以其靈活的方式為各種各樣的企業提供了規避風險的管理工具。

貨幣期貨標誌
②流動性不同。遠期外匯交易由於參與者在數量上的局限性,一般而言契約的流動性較低,貨幣期貨交易則由上參與者眾多,且有大量的投機者和套利者,流動性較好。

③交易手段不同。遠朗外匯交易的市場是無形的,足由金融機構與其客戶用各種通訊手段構建的,貨幣期貨大易則是在專門的交易所中進行的,是有形市場交易。

④契約的標準化程度不同。遠期外匯交易的契約內容是由金融機構與客戶根據其要求協商而定的,貨幣期貨交易的台約則是標準化的契約,交易品種單位、變化幅度漲跌停板、交割時間等項目都是事先確定的。

⑤信用風險不同。遠期外匯交易雙方的交易主要建立在對方信用的基礎上,相對而言風階較大,貨幣期貨交易由交易所或結算機構做擔保,風險由交易所承擔。

⑥履約方式不同。遠期外匯交易的履約主要是外匯的全額現金交收,貨幣期貨交易則大多採取對沖方式了結交易,一小部分採取現金交割方式。

特點

貨幣期貨走勢圖
1、外匯期貨契約是標準契約。但不同貨幣的契約規模(交易單位)是不同的。

2、交割月份是外匯期貨契約規定的期貨契約的期限,一般有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是最長的契約期限,由於絕大部分契約在到期前已經對沖,故到期實際交割的契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除了規定交割月份外,還規定交割日期,即交割月份中的某一日。

3、就報價來說,澳大利亞元、德國馬克、法國法郎日元等貨幣的報價是以每美元多少外幣來表示的,這與典型的銀行外匯交易的報價方式完全一致。而英鎊和加拿大則採用每單位外幣多少美元來表示,這是國際外匯期貨契約的特點之一。

4、外匯期貨契約規定最小波幅。價格最小波幅是外匯期貨在契約的買賣時,由於供需關係使契約關係使契約價格產生變化的最低限度。如英鎊期貨契約的價格最小波幅為每1英鎊的美元匯價的5個基點,每份契約的美元價值為12.5美元;加拿大元期貨契約的價格最小波幅為每1加拿大元的美元匯價的1個基點,每份契約的美元價值為10美元等等。

5、外匯期貨契約規定漲跌限制。漲跌限制是指,每日交易變化的最大幅度限制。各種外匯期貨契約的每日變化的最大幅度也各不相同。如英鎊期貨契約的漲跌限制為每1英鎊的美元匯價的500個基點,每份契約的美元價值為1250美元,荷蘭盾期貨契約的美元價值為1250美元。

交易分析

貨幣期貨貨幣期貨
外匯市場的交易有即期外匯交易、元期外匯交易和外匯期貨交易。即期外匯交易指買賣雙方在成交易後,在第二個工作日交割的交易。遠期外匯交易又稱為期匯交易,它是通過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辦理的買賣雙方預約購買和出售外匯的業務。與即期外匯交易相比,遠期外匯交易兼有保值、避免匯率風險資金計畫和周轉靈活等優點。外匯期貨交易與遠期外匯交易都是載明在將來某一特定日期,以事先約定的價格付款和交割某種特定標準數量外幣的交易。但外匯期貨交易與遠期外匯交易不同,其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交易者不同。外匯期貨交易,只要按規定繳納保證金,任憑投資者均可通過外匯期貨經紀商從事交易,對委託人的限制不如遠期外匯交易,因為在遠期外匯交易中,參與者大多為專業化的證券交易商或與銀行有良好業務關係的大廠商,沒有從銀行取得信用額度的個人投資者和中小企業極難有機會參與遠期外匯交易。

(2)交易保證金。外匯期貨交易雙方均須繳納保證金,並通過期貨交易所逐日清算,逐日計算盈虧,而補交或退回多餘的保證金。而遠期外匯交易是否繳納保證金,視銀行與客戶的關係而定,通常不需要繳納保證金,遠期外匯交易盈虧要到契約到期日才結清。

(3)交易方式不同。外匯期貨交易是在期貨交易所公開喊價的方式進行的。交易雙方互不接觸,而各自以清算所結算中間人,承擔信用風險。期貨契約對交易貨幣品種交割期交易單位及價位變動均有限制。貨幣局限在少數幾個主要幣種。而遠期外匯交易是在場外交易的,交易以電話或傳真方式,由買賣雙方互為對手進行的,而且無幣種限制,對於交易金額和到期日,均由買賣雙方身由決定。這在經濟不景氣時,對方違約風險增大,在交易時間、地點、價位及行情揭示方面均無特別的限制。

貨幣期貨大盤
(4)整體交易。在外匯期貨交易蠅,通常以本國貨幣作為代價買賣外匯,如在美國市場僅以美元報價,因此,除美元外的其他幣種如馬克與日元之間的避險,只能以美元為代介買賣日元或馬克從而構成兩交交易。而在遠期外匯交易中,不同幣種之間可以直接交易。

(5)現貨結算與差額結算。外匯期交易由於以清算所為交易中介,金額、期限均有規定,故不實施現貨交割,對於未結算的金額,逐日計算,並通過保證金的增減進行結算,期貨契約上雖標明了交割日,但在此交割日前可以轉讓,實行套期保值,,減少和分散匯率風險。當然,實際存在的差額部分應進行現貨交割,而且這部分所占比例很小。而在遠期外匯交易時,要在交割日進行結算或履約。

國上海外匯調劑中心規定的外匯期交易業務,了如指掌於上市外匯與人民幣之間的買賣行為,可交易的外匯品種限於美元(美元額度比照美元現匯)、英鎊、德國馬克、日元和港幣現價。美元、英鎊、德國馬克、港幣的標準契約金額為1萬單位,日元的標準契約金額定為1萬日元。

品種

貨幣期貨貨幣期貨
外匯期貨——英鎊

英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很長,曾經是世界工業強國,整個19世紀和本世紀初,英鎊一直是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中心儲備貨幣。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起,英鎊由盛到衰,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後,美元取代了英鎊的世界金融霸主地位。自30年代席捲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後,英國經濟一直處於蕭條狀態,二戰的破壞更加重了對英國經濟的削弱,使經濟發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83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僅為1948年的2倍,財政連續28年出現赤字。英國企業競爭力下降,已經很難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相抗衡。雖然柴契爾夫人在任期間曾做過一些大膽的嘗試變革,但經濟成長的速度並沒有很大的提高。儘管一度使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達到4.8%。國內需求轉旺,通貨膨脹率下降,可是仍然未從根本上扭轉英國經濟的不利局面。總之,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外貿收支連年逆差,經濟狀況不佳是導致英鎊持續疲軟的根本原因。

在1947-1972年間,英鎊發生了14次危機。92年更是英鎊史上最不幸的一年,9月16日,英鎊兌馬克的匯率跌破歐洲貨幣匯率機制規定的浮動下限,紐約外匯市場的英磅兌馬克匯率跌到二戰後的歷史最低點,英國中央銀行為維持外貿遠景及經濟成長,不得不在一天內兩次宣布降低利率。英國被迫宣布退出加入不到兩年的歐洲貨幣匯率機制。英鎊期貨交易主要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進行。

外匯期貨——美元

1933年美國取消了金本位制,美元開始作為確定其它貨幣的固定比價和貿易結算工具,爭奪世界中心貨幣的地位。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創造了旨在解決大蕭條及由二戰引起的其它經濟和金融問題而設計的國際貨幣體系。根據布雷頓森林協定,各國中央銀行可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價同美國兌換黃金,各國貨幣與美元訂出固定比價,美元成為各國貨幣定值的標準和等同黃金的儲備貨幣。60年代,受美國國際收支經常性逆差和黃金儲備減少的影響,美元的地位不斷的削弱,固定匯率制度開始動搖。從1971年開始美國連續八年的貿易收支由順差轉為逆差,加劇了美元和黃金的外流,西方各國的貨幣紛紛採取浮動匯率,與美元脫鉤。

歐洲美元是美國境外的所有美元存款。歐洲美元市場的出現和發展是本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局勢日趨緊張的結果。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為防止美國凍結和沒收其在紐約的存款,而將美元存款轉移到倫敦和歐洲其它金融中心。現在,歐洲美元市場已成為不受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管轄的一個國際資本市場,越來越多的銀行和公司開始利用歐洲美元市場為償付外債提供資金。

貨幣期貨貨幣期貨
一國貨幣幣值的波動受諸多經濟因素影響。進入八十年代以來,美國經濟低速增長,財政赤字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外貿收支連年逆差。1985年,美國由世界最大債權國變為債務國,年償債利息達2649億美元,超過社會保障開支(245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國防開支(2998億美元)的第三大支出項目。1991年美國經濟成長率自1982年來首次為負增長。除八十年代前期,由於美國採用高利率政策使美元短時期回升外,美元基本上處於跌勢。美國經注狀況不佳是美元下跌的真正原因。

美元的特殊地位決定了美元匯價的下跌,必然導致已開發國家所持有的大量的美元儲備價值的降低,加劇開發中國家的國際收支逆差,減少石油輸出國的石油收入,使國際貨幣金融市場經常處於動盪之中。美元危機頻發,匯率波動加劇,各國中央銀行經常利用利率升降、匯率漲跌的雙重金融風險,這也同時促成了國際金融期貨市場的發育和完善。多年來,外匯期貨契約作為一種理想的避險保值工具,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利用。

外匯期貨——日元

日本自1886年起採用金本位制,並發行可以兌換金幣的日本銀行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廢除了金本位制。1964年日元成為可兌換貨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日元於1973年起實行浮動匯率。此後,日元日趨堅挺,與美元的弱勢形成強烈對照,成為一種較強的國際貨幣。

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貧乏、國土狹小的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必須來自對外貿易。日本的進口額很高,但出口額更高,每年都有巨額的外貿順差,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國和出口國。日本經濟近年來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增長速度,1951-1973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10.1%,在眾多西方國家中首屈一指。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1428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雖然1985年日元升值給對外貿易造成了不利影響,但經過產業調整,工業生產很快復甦,失業率降低。1991年底至1992年初,日本金融醜聞迭出,經濟開始蕭條,增長速度減緩。目前日本經濟尚未全面復甦,日本銀行又再度降低利率,以期刺激經濟發展。日元期貨交易主要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進行。

外匯期貨——馬克

原西德馬克從1959年起可以自由兌換。1970年西德加入歐洲經濟貨幣同盟,並於1972年宣布對歐共體成員國的貨幣匯率的上下浮動限度不超過2.25%。1978年西德加入歐洲貨幣體系(EMS)和歐洲貨幣單位(ECU)。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原西德馬克成為德國的統一貨幣單位,即現在的德國馬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德國經濟破壞十分嚴重。戰後德國經濟得到了恢復和迅速發展,1965一1980年保持經濟成長年均3.5%的較高的發展水平,是西方國家中的佼佼者,馬克的信用和國際地位也因此而不斷加強和提高,六十年代即成為國際上較搶手的硬通貨之一。

德國的工業化程度很高,屬於以重工業為主、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對外貿易作為其經濟中十分重要的環節,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外貿收支連年順差。雖然1990年兩德統一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影響,但1991年德國的經濟成長率仍達到了2.4%,統一後東部企業面臨體制轉換,失業率居高不下。儘管如此,從總體上看,低通貨膨脹率和保持國際競爭的符合實際的匯率仍強有力地支持著馬克。1992年馬克兌美元、英鎊的匯率達到創記錄的水平,給歐洲外匯市場帶來了巨大震動。最近,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德國中央銀行也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調低利率。德國馬剋期貨交易主要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進行。

影響因素

貨幣期貨貨幣期貨
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所謂國際收支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收入總額與付給其它國家的貨幣支出總額的對比。如果貨幣收人總額大於支出總額,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的變動能產生直接的影響。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第二,利率。利率作為一國借貸狀況的基本反映,對匯率波動起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產生影響,高利率國家發生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則發生資本外流,資本流動會造成外匯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從而對外匯匯率的波動產生影響。一般而言,一國利率提高,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該國貨幣貶值;

第三,通貨膨脹。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致本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吶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會引發出口商品竟爭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致本幣貶值

第四,政治局勢。一國及國際間的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局勢的變化一般包括政治衝突、軍事衝突、選舉和政權更迭等,這些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有時很大,但影響時限一般都很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