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二代

5.有當城管的衝動,能罩著天天被驅逐的父母。 8.對“寧當富人三奶,不嫁窮人”的說法強烈認同。 9.從不思考“永遠有多遠”這樣的蠢問題,卻經常為明天發愁。

貧二代

石述思在樓下小賣部買東西,突然發現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扛著一袋至少有三十斤重的大米從面前走過,原來老闆要她外出去送貨,石述思這個人一般不愛管閒事,但還是忍不住嚴肅地指責老闆:你不知道使用童工違法嗎?老闆被石述思嚇得呆了半天,然後怯生生地用河南話說:那是俺孩。
法律問題一下子變成了道德倫理問題。石述思一般對這類問題感到無助。老闆說,生意不好,不敢再僱人了,只好委屈孩子了。然後嘮叨說快開學了,學費還不太夠。最讓石述思感動的是小女孩扛著大米從身邊走過時,沖石述思友善地笑笑說:叔叔,不沉。於是石述思掏光了身上的零錢,從那個小店買了一堆家裡根本不缺的東西。其實真的不用麻煩黨為這幫不差錢的少爺們上黨課,過幾天窮日子啥都明白了。這個小女孩就是富二代最好的老師。
那些在改革開放中沒有致富的產業工人或者農民,他們的子女如今有很多仍屬於弱勢群體,他們廣泛地存在於城市和農村之中。如果符合其中部分標準,那就需要高度警惕,努力鼓起生活的風帆,最終還要靠自己的努力。
 “貧二代”的18個標準:
1.在各種“拼爹”(註:比拼老爹,指學得好不如有個好爸爸)遊戲中失敗。
2.感到當農民工和大學生區別不大,於是勇敢地放棄高考。
3.別人說:家裡錢不是問題;你說:問題是家裡沒錢。
4.寒暑假,經常需要到田裡收莊稼或在城裡打工掙學費。
5.有當城管的衝動,能罩著天天被驅逐的父母。
6.經常有扼住命運喉嚨的衝動,但每次喉嚨都被命運扼住。
7.如果讀過《紅樓夢》,最受觸動的應該是晴雯的判詞: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8.對“寧當富人三奶,不嫁窮人”的說法強烈認同。
9.從不思考“永遠有多遠”這樣的蠢問題,卻經常為明天發愁。
10.在城市經常被取笑甚至欺負,熟悉各種人的白眼。
11.從迷戀個人奮鬥到覺得奮鬥根本改變不了命運。
12.最熟悉的交通工具是農用車、火車和長途大巴。
13.熟悉人民幣分幣的購買力。
14.家裡往往有沒有戶口的兄弟姐妹。
15.有仇富心理,並十分痛恨貪官,覺得他們不僅奪取了你父輩的財富,更奪取了你翻身的機會。
16.害怕自己尤其是家人生病,特別是慢性病,因為沒醫保。
17.經常看《讀者》之類的“心靈雞湯”,但好多姐妹為生活選擇了“出賣自己”的方式。
18.大體認同這樣一種說法: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的雙手解決,無法反抗就要學會接受。

富二代

“富二代”一詞首先出現在《魯豫有約》。該欄目對“富二代”的定義是:80年代出生,繼承過億家產,他們被稱為富二代。 指的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一代民營企業家“富一代”們的子女,如今他們靠繼承家產,擁有豐厚財富。
新詞活用:“浙江商人培養繼承人的方式”調查顯示,37%的“富二代”希望自己創立一番事業,45%認為目前自己還不具備接班的各項素質,不願接受父輩的事業。
[編輯本段]“富二代”分類:
第一種屬於有知識成功型。他們的父母意識到公司的發展與知識是分不開的,於是對子女的教育就非常重視,這些孩子也非常珍惜父母打拚所積累的家業,努力學習,不斷獲得成功。這些獲得成功者大約占“富二代”的20%。其中一部分“富二代”不局限於父輩的傳統行業,投身於科技含量高的新興行業,比如IT產業、軟體開發、廣告傳媒等。
第二種屬於紈絝子弟敗家型。張旭光認為這種現象在“富二代”中很普遍,起碼占50%。很多民營企業家在打拚創業中吃了很多苦頭,就不願意讓子女吃苦,生活條件太優越,父母積攢的家業畢竟很有限,由於這些占半數的“富二代”們往往不思進取、坐吃山空,很多學業未完成,大多家業都破產了。
第三種屬於順其自然型。第一代創業浪潮中的掘金者,雖說賺了點錢,但也不是太有實力,就是比普通人富裕一些。他們平穩發展的同時,對子女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在這種不溫不火中,他們的孩子有60%學業是成功的,既能創業又能守業,而和真正的富人相比,規模不會很大。按張旭光的估計在18%左右。
剩下12%屬於父衰子落型。張旭光介紹,由於父輩在那種特殊時期,錢來得太快,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改革完善中,所遇到的形勢和原來完全不一樣了,自己不具備相關知識水平和資質能力,在以後的市場競爭中就處於劣勢,還沒等到“富二代”登上舞台,就淪為平民了。
"富二代“這批人的年齡基本上在二十歲上下,有的還在念大學,但是父母有錢,且愛出風頭,也最容易出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