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重裝甲團

1月的第三周,蘇軍在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1裝甲軍間的接合處取得了突破,出現在了文尼察附近。 伴隨著的14日的遠去,貝克重裝甲團的將士們迎來了嶄新的一日,可一大清早不利的訊息便接踵而至。 16日,曼施坦因的最後一搏開始了,最先動手的還是離包圍圈最近的第3裝甲軍,貝克重裝甲團在原防區轉交給第16裝甲師第64裝甲擲彈兵團之後,開動了自己所有可以一戰的坦克向239高地進發。

切爾卡瑟包圍圈的形成

1943年“堡壘”作戰結束後德軍在東線戰場上開始節節敗退,一直退到了第聶伯河西岸,而蘇軍自7月庫爾斯克戰役後一直進行著攻勢作戰,收復了大批失地並且奪回了東線戰場南部戰略主動權。1944年初,蘇聯烏克蘭第1方面軍占據基輔以西的登入場,烏克蘭第2方面軍則近至切爾卡瑟登入場並占據基洛夫格勒,對兩登陸場之間的卡涅夫突出部德軍形成挾擊之勢。為了取得向南布格河自由行動的權利,蘇軍決心拔除這個突出部。時值烏克蘭冬春之交,雨雪不斷,道路泥濘翻漿,不適合大部隊作戰,但蘇聯人卻偏偏選定切爾卡瑟一帶這個全年氣溫最低的時候進攻,在他們看來,惡劣的氣候恰恰是突襲成功的保證。蘇軍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對這時的德國統帥部來說,固守東線是最重要的任務,面對切爾卡瑟的危險形勢,無論是陸軍總參謀部還是在南翼作戰的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都有所認識。但一方面由於希特勒堅持保住這個突出部,另一方面德國人也沒有料到蘇聯人會在解凍季節動手,因此德軍幾乎沒有採取防禦措施。南方集團軍群大部分指揮官應該放棄這個突出部,撤出部隊,這對拉平戰線較為有利,但是希特勒卻不允許那樣做,他認為這個突出部在蘇聯烏克蘭第1方面軍和第2方面軍之間打入了一個楔子,甚至於還幻想以此為跳板對蘇軍發起反擊。由於其固執己見,曼斯坦因只能下令德軍不得後撤,務必死守切爾卡瑟突出部。
時至1944年,德軍在東線的戰事大部分由希特勒說了算,他的“固守待援”將再次釀成苦果,南方集團軍群大部分軍官多次向希特勒提出撤出部隊的要求,但都被固執的元首拒絕。蘇軍在此集結了烏克蘭第1、第2方面軍(兵力對決是2:1)。
蘇軍計畫以烏克蘭第烏克蘭第1方面軍從該突出部底部北面,烏克蘭第2方面軍從南面實施向心突擊,合圍並殲滅被圍德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首先發動進攻,蘇軍順利地將德軍(第11、42軍所屬各師、武裝黨衛軍第5“維京”裝甲師在內約6萬人,其最高指揮官是第11軍軍長威廉.施特默爾曼炮兵上將)合圍於切爾卡瑟突出部。1月底,隨著普羅申中校指揮的第20坦克軍先頭部隊――第155坦克旅沖入茲維尼格羅德卡,切爾卡瑟包圍圈正式形成。
被困當晚5時,希特勒得知德軍被圍,他認為這是奇恥大辱,他嚴令切爾卡瑟的德軍固守待援,同時命令曼斯坦因組織精銳裝甲部隊解圍,殲滅圍困切爾卡瑟的蘇軍,解圍的任務交給第一裝甲集團軍的第3裝甲軍下屬的第1、16、17裝甲師、貝克重裝甲團和第八集團軍的第47裝甲軍。

解圍鋒銳―貝克重裝甲團

貝克重裝甲團(Schweres Panzer regiment Bäke),這支特殊的部隊是根據曼斯坦因元帥的命令與1944年1月中旬開始組建的,主要任務是突破蘇軍的防禦,打開通往切爾卡瑟包圍圈的解圍之路,擔負解圍作戰的矛頭。重裝甲團所屬部隊從各個裝甲軍師抽調而來,包括有第503重裝甲營(裝備34輛虎式坦克),第23裝甲團1營(裝備46輛豹式坦克,原屬於第23裝甲師),一個裝甲炮兵營(裝備自行火炮)。一個裝甲工兵營和一個山地獵兵營。
從編制上看“貝克重裝甲團”是一個戰鬥力極其強大的作戰單位,所以自組建之時起曼斯坦因元帥和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漢斯・瓦倫丁・胡貝大將和第3裝甲軍軍長赫爾曼・布萊特裝甲兵上將都對這支精銳的部隊其給予厚望。
貝克重裝甲團指揮官弗蘭茨・貝克中校戰前曾是一位牙醫,也是二戰德軍中最知名的裝甲部隊指揮官之一。貝克於1898年2月28日生於施瓦費爾(Schwarzenfels)。1915年5月19日他志願加入第53步兵團並隨後成為一等兵和炮兵第7團的士官(技術軍士),並在戰鬥中獲得二級鐵十字勳章。1919年1 月至1922年退役後的這段時間內,他攻讀醫學和牙科並在1923年成為牙科博士。
1937年1月,貝克博士再次從軍,參加了第6偵察營的一次預備演習, 1937年12月1日,貝克晉升預備役少尉,被派往第11裝甲團擔任營副官,1939年8月1日升為第65反坦克營的排長。1939年11月1日,他的級別升至中尉並在1940年1月晉升為第65反坦克營的連指揮官。1940年5月1日貝克升至上尉。在1940年法國戰役中他在第六裝甲師所屬第65裝甲營服役,並指揮自己的連攻克了位於Arques Meuse河上一座完整的橋。在 法國作戰期間,貝克曾負傷兩次,分別是在1940年5月17日和19日,但他仍然堅守崗位。1941年5月1日,貝克上尉升任第6裝甲師第11團的參謀長,1941年8月1日晉升為少校。1941年11月1日成為參謀副官。1942年7月1日,貝克博士擔任11裝甲團2營的指揮官。 1943年1月11日,他被授予騎士十字勳章。1943年7月13日,貝克受傷但仍堅持與他的部隊待在一起。1943年7月14日,貝克博士接受特別委派 指揮第11裝甲團,儘管他很年輕,但卻是該職位的最佳人選。雖然好的表現可能會給他帶來破格的提升機會,但這個職位卻只是過渡性的。1943年 8月1日,貝克的獲得橡葉飾。1943年11月1日,貝克中校成為第六裝甲師11團的指揮官。
1944年初,他獲權指揮以他名字命名的“貝克裝甲團”並參加了解圍切爾卡瑟包圍圈的5天戰鬥,在該戰鬥中貝克裝甲團戰績彪炳。他也因獨自擊毀四輛敵方坦克而被授予四枚"個人坦克擊毀徽章",這是對貝克突出的個人英雄行為最好的嘉獎。1944年2月21日,貝克中校因在解圍切爾卡瑟包圍圈的戰鬥中表現出色而被授予了雙劍飾。 1944年5月1日,貝克博士提升為上校,同年7月13日成為106裝甲旅指揮官。1945年1月1日,貝克上校終於由預備役轉為職業軍人,這樣做是為了在升任上校後再獲得提升。1945年1月24日,貝克上校接受了師指揮官的訓練教程。
1945年3月9日,從1945年4月20日到大戰結束,貝克上校行使著少將的許可權指揮由第13裝甲師改編而成的“Feldherrnhalle 2”裝甲師(第13裝甲師於1945年1月被殲滅於布達佩斯口袋,殘部加上新兵組成了新的裝甲師“Feldherrnhalle 2”)作戰。1945年5月8日,貝克博士成為戰俘並在美軍戰俘營中待到1947年。
1978年12月12日, 這位半路出家的裝甲兵指揮官被公認為最出色的國防軍裝甲戰術家之一。貝克博士於1978年12月12日在Hagen死於意外交通事故。

前奏

第11軍和第42軍被合圍的訊息傳到德軍最高統帥部後,才令他們如夢初醒。陸軍元帥埃里希・馮・曼施坦因急忙從東普魯士“狼巢”飛回前線,這位德國優秀的戰略家作出了一個與他手中所握勢力不符的決定:不僅要救出被圍部隊,而且要重創蘇軍。為此,他下令停止德軍在曼、文尼察地區的反擊作戰行動,並抽出整個東部戰線三分之一的裝甲力量從西、南兩個方向對蘇軍進行合圍。
曼斯坦因元帥的計畫在準備階段便遇到了極大的麻煩,調動中的坦克和車輛在泥濘的道路上舉步為艱,走走停停,到原定的進攻日期2月3日,西面德軍大都還在路上,南面單獨進攻的第47裝甲軍碰了個頭破血流,進攻時間只好推遲到2月4日。
1944年1月29日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將這個大膽的計畫下發給了,準備參加戰鬥的兩個集團軍(第一裝甲集團軍和第八集團軍):
第一裝甲集團軍:在文尼察以東針對蘇軍第一坦克集團軍的戰鬥結束後,儘快將第3裝甲軍抽調出來,最晚於1月31日前將所屬部隊第16.17裝甲師,貝克重裝甲團調至烏曼地區集團軍右翼,並在此地集結,準備向北發起進攻,第1裝甲師作為增援部隊隨後趕到。
第八集團軍:第47裝甲軍及其所屬的第3、11、13和14裝甲師從目前的防禦陣地中脫離,在茲維尼格羅德卡前方,集團軍左翼後方集結,形成南部攻擊群。第24裝甲師作為增援。
OKH將整個救援行動稱所取的代號為“回家”行動(Unternehmen Helimkehr)。
曼斯坦因曾擔憂蘇軍會利用現在的戰果對被圍部隊臨近的第一裝甲集團軍和第八集團軍發起包圍戰,此刻這種擔憂可以放下了―根據前線偵察顯示,蘇軍在完成包圍作戰後,開始在包圍圈外圍架設鐵絲網、挖戰壕、埋設地雷和部署反坦克武器等。很顯然,蘇軍此時似乎並不想繼續前進,只想鞏固戰果、休整部隊和對德軍可能進行的救援行動予以抵抗,實際上,被圍德軍部隊頑強抵抗也讓蘇軍產生了錯覺,據一位蘇軍軍官後來回憶,一開始他的他的部隊還以為包圍了德軍第八集團軍(第八集團軍大部分此時新米爾哥羅德附近,沒有被圍)的主力,直到後來才知道,他們錯了。
德軍利用這個短暫的間隙,開始抽調集吉他們的解圍部隊。 事實上,曼斯坦因元帥手下的的指揮官只想一心一意地救出被包圍的部隊,以至到了2月2日,曼斯坦因元帥先前那個大膽的計畫已經無法得到下屬軍官們的支持了。曼斯坦因元帥終於意識到―對於在救援被困的部隊的同時,殲滅蘇軍主力部隊,這個構想對於即將開始作戰的第一裝甲集團軍和第八集團軍來說幾乎是天方夜譚,他們的部隊完全無法同時達到上述兩個目標,第一裝甲集團軍司令胡貝和第八集團軍韋勒都認為,憑手頭的兩個集團軍要想實施包圍戰是不可能的,還不如用直接沿著最短的道路殺進包圍圈解救被困部隊,這樣更簡單直接。胡貝將軍認為第3裝甲軍應該沖向東北方的莫倫濟(Morenzy),而非北面的梅德溫(曼斯坦因原先的目標),這樣一來裝甲軍的任務就簡單許多也能為施特默爾曼的部隊提供更加快速的增援。
從客觀上來講胡貝和韋勒的看法完全正確,但不知何故馮・曼斯坦因元帥仍然堅持原先的方案(可能和當年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被全殲的第6集團軍有關,而當時負責為被圍的第6集團軍解圍的正是曼斯坦因元帥,在切爾卡瑟戰役中,他決心不讓被圍的6萬德軍將士再次重現史達林格勒的悲劇。)。他決定解圍作戰應該於2月3日發動。
通常情況下,這種大規模調動並不難進行,但參戰的所有裝甲部隊不是正在激戰就是在進行休整重組,尤其是作為解圍作戰主力的第3裝甲軍的部隊,這支德國國防軍中作戰經驗最豐富的裝甲部隊之一也不得不花費更久的時間趕往集結地。裝甲軍的調動超過了50000人,完全依靠天氣和道路,至少在1月底,天氣對德軍來說還算有利,這就意味著簡陋的道路交通網能夠承受數千部各類車輛的碾壓,只要氣溫在零攝氏度左右徘徊就不是問題。但是,1月29日,天氣發生了變化,氣溫開始上升,導致一些路面出現了融化,儘管這些道路會在夜間再次凍結,但持續的升溫必然會導致一場災難,如果這不是短暫的變天而是初春到來的先兆,那該如何是好。 當第3裝甲軍的部隊朝指定集結地域緩緩向前推進時,第一裝甲集團軍從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得到了更多的關於這場救援行動的指示,包括前進路線,進攻方向和必須奪取的一些重點地段等等。
給第3裝甲軍的大致命令是:部隊在抵達了烏曼附近的集結地域後,裝甲軍利用第7軍(此時該軍擁有第34和第198步兵師)右翼後方作為跳板開始向東北發動對蘇軍坦克第六集團軍第47步兵軍的反擊,突破蘇軍的防禦後,然後轉向東面的梅德溫,在那裡,裝甲軍和第8集團軍的部隊相配合,殲滅蘇軍主力部隊,然後突入包圍圈,從而恢復和包圍圈內兩個軍的聯繫,這之間的距離大約是30公里,完成救援任務後,裝甲軍轉向東南,將排列在茲維尼格羅的卡和梅德溫之間的蘇軍坦克第六集團軍的主力消滅。溫克甚至為布萊特的救援行動取了一個代號“旺達(Wanda)”。

布滿荊棘的解圍之路

1月的第三周,蘇軍在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1裝甲軍間的接合處取得了突破,出現在了文尼察附近。貝克重裝甲團得到命令,前往遏制蘇軍的進攻,於1月末的幾日內與蘇軍展開了奧拉托夫(Oratov)坦克戰,戰鬥中裝甲連以楔形隊形與蘇軍坦克展開交戰,503重裝甲營作為前鋒被部署在佇列外圈,距離主力部隊600米,首先與蘇軍坦克交火。
貝克中校命令道:虎式坦克正面進攻,豹式坦克側翼打擊!
蘇軍坦克在德軍重型坦克面前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它們發射的炮彈無法對虎式豹式坦克造成實際威脅,而德軍坦克火炮發射的穿甲彈能在極遠的距離就把它們打成殘骸,憑藉這精良的裝備和作戰人員的高素質德軍裝甲部隊的優勢在這次戰鬥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貝克裝甲團在連日的戰鬥中戰績斐然,它們以1輛虎式坦克和4輛豹式坦克被擊毀的代價,摧毀繳獲了267輛蘇軍坦克。 貝克重裝甲團不但克服道路問題想方設法趕往集結地域,還要面對隨時出現的蘇軍部隊,1月30日該部在前往奧拉托夫火車站,計畫將所屬的坦克裝上平板列車的過程中居然發現火車站的站台和貨場已經被蘇軍占領,503重裝甲營一馬當先立即與蘇軍部隊展開激戰,短暫的戰鬥結束後蘇軍部隊被全殲,貝克重裝甲團的坦克共摧毀了46輛蘇軍坦克,而己方毫髮無損。火車站的戰鬥一結束,裝甲團的坦克就在鐵道兵的幫助下被裝上了運輸軍列,火車頭轟鳴著把坦克運往前線。
在裝甲團指揮官貝克中校看來,在前往解圍之戰的路上就遭遇了這么多麻煩,儘管危險看似已經過去,但蘇軍的反擊隨時都有可能發動,這個不是個好兆頭。
經過連續2日的急行軍之後部隊於2月3日凌晨4點抵達波拉什(Porasch)。蘇聯前線糟糕的路況和剛剛經過的連番激戰,使得該團在戰鬥車輛裝備上蒙受相當大的損失 按編制,此時貝克重裝團理應有31輛虎式坦克和42輛豹式坦克,可真正到達波拉什、投入到切爾卡瑟解圍之戰,擁有作戰行動能力的只有18輛虎式坦克和不到30輛豹式坦克,其餘都留在奧拉托夫修理或是執行別的任務,其實,投入切爾卡瑟解圍之戰的貝克重裝甲團大概只有先前一半左右的戰鬥力,而蘇聯冬季糟糕的路況則是造成該團大量戰鬥車輛受損無法行動、戰鬥力下降的罪魁禍首。
2月4日,“旺達”行動開始,德軍首先以猛烈的炮火削弱了防線對面的蘇軍第104步兵軍下屬的第133步兵師和第58步兵師防守的地域,隨後第3裝甲軍的坦克開始進攻,守衛著這段狹窄地域的蘇軍被德軍這次凌晨猛攻打了個措手不及,裝甲軍所屬的各個部隊都得到了很大的進展,擔負進攻矛頭的依舊是貝克重裝甲團,他們以虎豹成群的坦克摧毀著蘇軍的防禦,梅登將軍指揮的第17裝甲師掩護著貝克重裝甲團的側翼, 上午10點,貝克重裝甲團和第17裝甲師相配合奪回了一周前丟失的巴甫洛夫卡。
第3裝甲軍在這一天進展的十分順利,蘇軍沒有意料到德軍的反攻規模如此之大,節節敗退。第16,17裝甲師和貝克重裝甲團在當天前進了30公里。作為解圍部隊的先鋒,該團在前期的作戰中連續突破蘇軍防禦陣地,似乎―解圍之路即將打開。
隨著1月31日之後氣溫一直上升,儘管氣候條件已不再對德軍有利,自2月初,戰區的氣象條件一直不是很理想:白天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又下起陣雨,夜晚依舊多雲,將熱量保持在地面,地面的積雪因此融化,而泥濘的道路依舊是德軍最大敵人,即便是在最好的條件下也只夠輪式車輛通行, 貝克重裝甲團繼續推進時,道路變得越來越難走,進攻速度也開始慢了下來。
2月5日,進攻恢復了,但泥濘的道路使得貝克裝甲團的推進速度慢的如蝸牛爬,為改善解糟糕的道路情況,第一裝甲集團軍派出軍直屬第135工兵營(Bau-Pionier-Bataillon 135)前往第3裝甲軍的進攻地域幫助鋪路,由於濃霧造成空軍運輸機無法正常起降,德軍還派出一些馬車補給隊負責為前鋒部隊提供補給,但即使這樣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大的改善。德軍面對的麻煩問題遠遠不止這些,因為此時蘇軍從最初的打擊中緩過神來,開始調集坦克部隊來阻擋德軍的推進。瓦圖京迅速做出了應對舉措:從第5機械化軍和第5近衛坦克軍調集了130輛坦克火速增援被貝克重裝甲團突破的104步兵軍的區域。
在當天的戰鬥中第17裝甲師被蘇軍坦克部隊牽制在沃特列夫卡鎮附近,戰鬥過程中第16裝甲師的先頭部隊在科斯亞科夫卡與右側第17裝甲師失去了聯繫。貝克重裝甲團受命封閉這一缺口,在前進途中。貝克重裝甲團向據守在塔特亞諾夫卡附近兩條溝壑之間的一支蘇軍坦克部隊發起了進攻,因為對方擋住了貝克重裝甲團的前進道路,這是該團在解圍行動中首次與蘇軍坦克交戰,雖然敵軍占據了數量上的優勢,但重裝甲團裝備的坦克仍舊錶現出色,沒有太大程度上受到泥濘道路的阻礙,虎式豹式坦克的通過精準射擊,在戰鬥擊毀了30輛坦克,摧毀了蘇軍的防禦。當天晚些時候,該團與第16裝甲師重新建立了聯繫,北面的道路暫時得到了解救。
貝克上校報告說:敵軍的防線約長800-1000米之間,由於正面強攻會導致嚴重損失,於是我決定在6點對敵軍防線發動一次佯攻,以圖牽制住敵人,然後豹式坦克繞到了敵軍位於東邊溝壑的側翼,8點30分,豹式坦克營從敵軍背面發起進攻,而第503裝甲營和第16裝甲師偵察營從正面發起進攻,隨後敵軍被打垮了。
2月6日,當第3裝甲軍的救援部隊穿越泥濘的道路向被圍部隊推進時,他們驚訝的發現:切爾卡瑟包圍圈正在向北漂移!儘管前幾日第3裝甲軍的進攻遇到了很大的麻煩,但進攻行動總體來說仍舊比較出色。但隨著包圍圈內的這一變化,使得救援部隊幾乎無法及時趕到救援部隊身邊,除了極少數頑固樂觀主義者。例如布萊特和胡貝。被圍的第42軍和第11軍正帶著一種幾乎絕望的勇氣拚死決鬥,補給很快就會被消耗完,他們無法長久堅持下去,由於蘇軍持續進攻的造成的強大壓力和兩位軍長出於縮短防線的需要,切爾卡瑟包圍圈在向北漂移,離第3裝甲軍越來越遠,擺在第3裝甲軍面前的問題是:現在必須將“旺達”行動作出修改,以適應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
南方集團軍群在發現這一變化後認為:與其在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鏖戰的同時穿越難以逾越的地形,還不如將救援部隊的進攻方向做90°調整,取消了正北方向的進攻後,現在唯一的成功希望全繫於東面的進攻了。當日晚19點55分,南方集團軍群簽發了新命令:命令第一裝甲集團軍取消第3裝甲軍正北方向的進攻,並儘快調整部隊,隨後立即向東開始新的進攻,這樣他們就能直撲雷相卡附近的格尼羅伊季奇地區,在那裡和被圍部隊匯合。
由於計畫的改變,第3裝甲軍下屬的各個部隊開始後撤,掙扎退回到進攻開始的地方,布萊特認為:在得到第1裝甲師的增援後,全軍的力量將會全部用於新一輪攻擊,不惜一切代價沿著一條更短更快的路線直接殺到被圍部隊身邊,救出他們。但是,當德國人意識到這一點時,它們已經浪費將近5天的寶貴時間,對於被圍的兩個軍而言,他們不能再浪費哪怕是一秒的時間了。
擔當主攻的第16、17裝甲師雖然成功突破蘇軍切爾卡瑟外層包圍圈第一線的防禦,但在源源不斷開來的蘇聯援軍面前也明顯後繼乏力。早已敏銳察覺到這一點的布萊特便將計就計,以第16、17裝甲師為餌吸引蘇軍防禦主力,而將主攻矛頭放在了第16、17裝甲師右翼(南部)的剛剛趕到的老牌勁旅第1裝甲師身上,並且還在2月9日晚命貝克重裝甲團急行軍30公里來到舒比梅傑斯托(Schubennnyj),該團將與第1裝甲師肩並肩地前進。
由於在前幾天的行動中又有幾輛豹式坦克受損在修理,所以在舒比梅傑斯托,貝克裝甲團一共只有18輛虎式坦克和20輛豹式坦克,還有相當數量配屬部隊被調走,已經沒有了剛成立時的那種霸氣和實力。可即使如此,,光憑那30多輛老虎黑豹也足以使得貝克重裝甲團被布萊特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們和第1裝甲師的表現將是整個救援行動的成敗關鍵。
貝克中校在2月10日發布如下命令:
我部將和第16裝甲師一起行動,攻占格尼羅伊河附近的弗朗科夫卡村,之後則要奪取伯索夫卡附近的239高地,格尼羅伊季基河兩岸的村莊和橋樑是首要目標。

竭盡全力

在度過了暴風雨前夜平靜的10日之後,德軍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兇猛的一次救援切爾卡瑟被困部隊的行動於11日打響了,儘管全軍上下對此志在必得,但第3裝甲軍軍長赫爾曼・布萊特將軍卻顯露出對新的計畫更多的懷疑―裝甲軍的補給線已經拖得很長,進攻行動應該在後勤有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行動,後勤應該能得到保障,裝甲軍的坦克需要足夠多的油開到雷相卡再開回來,但就目前而言,裝甲軍漫長而單薄的補給線似乎很容易遭到蘇軍空軍的封鎖,這是布萊特最為擔心的,一旦補給線被切斷,那么整個救援行動將會失敗。儘管如此,曼施坦因還是認為進攻應該如期進行,德軍為此戰幾乎傾其所有,除了在南側負責側應的第47裝甲軍之外,北側主攻的布萊特率領的第3裝甲軍共有4個裝甲師、一個步兵師和貝克重裝甲團,從南到北向一字排開,具體分布如下:在整個軍的最北面(也就是左翼)的是武裝黨衛軍第1裝甲師;中路自北向南分別是第16、17裝甲師和貝克重裝甲團;而在南側與貝克裝甲團協同作戰的是第1裝甲師(該師當時約有80輛坦克可以投入作戰)。由於在前次救援行動中第16、17裝甲師已經大傷元氣,而最左翼的黨衛軍第1裝甲師除了進攻之外還將負責掩護整個軍的側面,很自然地主攻任務就落到了實力最強的貝克重裝甲團和新銳的第1裝甲師身上。
為了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貝克重裝甲團一反常規地取消了進攻前的炮火準備,天還沒亮便悄悄出發了,儘管只有18輛坦克但第503重裝甲營的虎式坦克還是當仁不讓地走在了最前面。行動最初開始不久,它們進展順利,拿下了第一個重要路口。沒多久,貝克重裝甲團便在伯索夫卡――布辛卡(Bossowka-Bushanka)的公路上,遇到了一個由T-34坦克和反坦克炮組成的蘇軍防禦陣地;虎式坦克的裝甲兵們成功地利用清晨的薄霧作掩護接近敵陣地,排成緊密隊形,在連著敲掉7輛T-34之後,蘇軍便主動撤退了。
旗開得勝的貝克重裝甲團可沒時間去享受獲得的喜悅,前往切爾卡瑟的行程決不會輕鬆,他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因為蘇軍是神秘莫測的敵人,鬼知道他們的坦克又在哪裡設下了埋伏,而戈尼洛伊――蒂基特斯(Gniloi Tikitsch)河便是橫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所幸在隨後越2公里的路程中他們沒遇到多大的麻煩。突然,就在布辛卡出現在虎式坦克面前的時候,一長列蘇軍T―34坦克從弗朗科夫卡村中沖了出來,很快的,在極遠的距離上虎式坦克開始發揮它的遠程火力優勢,88毫米穿甲彈不斷地在蘇軍坦克群中爆炸,蘇軍坦克顯然缺乏戰場隱蔽意識,它們不懂得利用林海雪原,竟然排成了一字長蛇陣!這次短暫的遭遇戰又有11輛T―34被擊毀,隨後第503營獲得了一次短暫的休整。
與此同時,貝克中校以相對靈活的豹式坦克為先導,輔以擲彈兵,跟進的第16裝甲師作為增援。很快便拿下了該河南岸的弗朗科夫卡(Frankowka)村,德軍首先控制了村中的橋樑和道路,然後開始設防,就在豹式坦克占領弗朗科夫卡村的同時,虎式坦克在村子外的山坡上排出寬闊的戰鬥隊形,虎式坦克對著村子邊緣的房屋發射了一頓高爆彈。不久後,蘇軍坦克就在村後山坡上出現了,早有準備的德軍坦克立刻用穿甲彈開始射擊,蘇軍坦克在早收了可怕的彈雨洗劫後狼狽地退了回去。貝克重裝甲團在當日的進攻中十分順暢,中午時分,弗朗科夫卡村和周圍的橋樑均被裝甲團占領。並在當天下午成功奪取了一座跨河兩岸的橋樑,將部分豹式坦克送到了河對岸。可無奈跟進的503重裝營虎式坦克的分量實在太重,從這橋過河實在危險,而由於貝克重裝甲團本身也是整個第3裝甲軍中推進較快的部隊,也恰好需要留下一支強力部隊掩護側翼和後方,就這樣503重裝甲營承擔起了弗朗科夫卡村的防禦重任。而先前過河的豹式坦克部隊雖然在對岸占據了一個橋頭陣地,但由於缺乏後繼力量的跟進,正面蘇軍的抵抗也異常頑強,所以該部自下午起便一直停滯不前,沒有取得更大的突破。此後。整個在重裝甲團就在弗朗科夫卡村安營紮寨。
整個第3裝甲軍在這一天的救援行動應該還是比較順利的,除了負責掩護整個軍左翼,在貝克重裝甲團左側的第16、17裝甲師也渡過了戈尼洛伊-蒂基特斯河並在對岸建起一個較小的橋頭堡,而右側的第1裝甲師在第一天的進展最快,先是通過突襲拿下了橫跨戈尼洛伊―蒂基特斯河兩岸的布沙恩卡,但可惜由於當地橋樑承載能力有限,第1裝甲師又不得不去搶占右翼5公里處的雷相卡(Lysyanka)的橋樑,激烈的戰鬥在那裡持續了整整一個晚上,次日一早,頑強的蘇軍最終還是沒能擋住第1裝甲師強渡戈尼洛伊―蒂基特斯河的攻勢 12日破曉,藉助於工程部隊連夜趕工搭建的人工橋,503重裝營的虎式坦克終於也能來到了戈尼洛伊―蒂基特斯河北岸,與同屬貝克重裝甲團的豹式坦克並肩作戰。其實經過11日一天的作戰,德軍解圍的意圖和路線已經基本上被朱可夫摸清,作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官,他可不會坐等德軍來攻擊他的防線,主動出擊才是壓制對方的最好方法,除了就在德軍正面的第五近衛坦克軍之外,還從博哈爾卡(Bojarka)調來了第12坦克軍一部,共80輛坦克在貝克重裝甲團的東北方向集結,其後面不遠有一條由近50門反坦克炮和大量步兵構成的防禦地帶
可朱可夫的反擊企圖也沒能逃過德軍空中偵察部隊,12日早晨8點,貝克重裝甲團以503重裝營的虎式坦克居中,豹式坦克和第16裝甲師分別從其左右兩翼迂迴,巧的是蘇軍也好似同樣兵分三路而來,三股鋼鐵洪流在弗蘭科夫卡迎面相撞。狹路相逢勇者勝,在面對面的交鋒中,坦克的火力和防護性能明顯處劣勢的蘇軍顯然不是德軍對手,虎式和豹式坦克能遠遠地在T-34的有效射程之外將其擊毀,但頑強的蘇軍坦克兵們並沒有因此而退縮,毫不顧忌損失地向前衝鋒,試圖在近距離的“肉搏戰”中壓制住德國人的老虎;這場從早上9點開始的血腥廝殺一直持續到了中午,由於損失實在太大,蘇軍還是率先敗下陣來。戰場上留下了近30輛T-34的殘骸,貝克重裝甲團經此一戰也元氣大傷,在對方坦克近乎自殺性的衝鋒中,共有4輛虎式坦克被近距離擊毀,受損的也不在少數。而左右兩翼的交鋒中德軍也全面勝出,但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本已相當虛弱的第16裝甲師此役過後僅剩少量坦克還能繼續行動,而同屬貝克重裝甲團的黑豹式坦克營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別忘了該部總共也只有20輛坦克。幸好當天下午德國空軍的一次果敢出擊狠狠打擊了在德軍前進道路上的蘇軍反坦克陣地,大意的俄國人居然疏於對反坦克炮進行偽裝和隱蔽,讓德軍的斯圖卡好好“美餐了一頓”,空襲中,蘇軍共有50門反坦克炮被擊毀。下午晚些時候,腹背受敵的蘇軍全線潰退,朱可夫精心策劃的反擊最終慘敗收場。
貝克重裝甲團推進到洛伊季基奇河時,該河上唯一一座能承載重型坦克的橋樑被撤退的蘇軍炸毀,由於配屬的裝甲工兵營還被困在後面沒來得及跟上先頭部隊,該部的推進被迫停了下來,等到工兵修復橋樑他們才能繼續前進。
貝克重裝甲團損失的也不算輕微,4輛老虎和4輛黑豹徹底報銷,受損不能繼續作戰的大概也在此數,更何況此役德軍主要目標是解救在東北方向切爾卡瑟被圍的己方部隊,所以蘇軍退卻之時幾支德軍部隊也未向北追擊,稍經休整繼續向著東北方向挺進。在12日的這次蘇德兩軍坦克面對面的碰撞中,貝克重裝甲團連同第16裝甲師在空軍支援下一共擊毀蘇軍坦克70輛,反坦克炮50門(大部分功勞要記在斯圖卡身上),再次讓蘇軍領教了日耳曼鐵騎的威力。
到了12日的傍晚,馬不停蹄的貝克重裝團已經抵近了察斯諾夫卡(Tschessnowka)以南1.5公里處,但察斯諾夫卡此時已在蘇軍重兵防守之下,加上天色已晚,連番激戰彈藥、燃料消耗很大,貝克隨後向軍部發報,請求軍部立刻給裝甲團提供油料和彈藥補給,在得到軍部的答覆後,貝克中校權衡利弊之後便決定部隊就此駐營休整,等待補給,設定陣地。準備來日再戰。
可正所謂計畫沒有變化快,11日成功強渡戈尼洛伊―蒂基特斯河的第1裝甲師在第二天開始就裹足不前,不僅在北岸遭蘇軍兇猛反擊損失慘重,在雷相卡的殘餘守軍和從其右翼奔襲而來的蘇軍也嚴重威脅到了第1裝甲師的後路。
為支援友軍並給戈尼洛伊―蒂基特斯河北岸蘇軍側翼施加壓力,貝克重裝甲團於13日繞過重兵布防的察斯諾夫卡,直插梅德溫-雷相卡的公路。行動出人意料地順利,裝甲團一路上只遇到了一支由7輛T-34/85坦克組成的蘇軍小分隊,輕鬆解決之後,梅德溫-雷相卡的公路便被德軍切斷。乘著蘇軍還沒緩過神來,貝克重裝甲團一鼓作氣前出至奇什尼茲―德舒爾什內茲(Chishinzy-Dshurshenzy)公路,此時該團距離作戰最終目標切爾卡瑟只有10公里遠。
此刻從西北方向不時有蘇軍連級規模的小分隊進行騷擾,為此貝克中校又不得不忍痛從503重裝營中調出幾輛虎式坦克執行防禦任務,此時全團包括前日完成修理的在內一共擁有13輛虎式坦克和12輛豹式坦克。前方在奇什尼茲的蘇軍早已嚴陣以待,強攻顯然是不明智的選擇,同時為支援第1裝甲師,貝克決定改道東南,深入到在第1裝甲師正面的蘇軍第21近衛步兵軍和第5近衛騎兵軍後方。這一舉措立刻受到了奇效,雷相卡以北的蘇軍馬上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這邊,壓力減輕的第1裝甲師也鏇即擴大了在北岸的橋頭堡,並完全占領已激戰多日的雷相卡。跟隨的貝克裝甲團推進的第16裝甲師經過搏殺也基本控制住了奇什尼茲,但此時該師已經被打成了空架子,原本僅存的4輛坦克也全都無法開動。
雖然布萊特將軍的第3裝甲軍在13日取得了不錯的進展,貝克重裝甲團的側向穿插成功打亂了蘇軍的防禦部署,可反應迅速的朱可夫馬上在14日從切爾卡瑟包圍圈上抽調出坦克部隊向前一天稍有進展的第1裝甲師展開兇猛的反擊。貝克重裝甲團的日子也沒好過到哪去,不時有連排級單位的蘇軍坦克部隊從幾個方向輪番發起衝擊。僅僅依靠著坦步協同配合和坦克兇猛火力勉強守住了原有陣地。
2月14日,貝克重裝甲團開始了奪取希任奇鎮的攻擊,希任奇鎮掌握著制高點,並有道路能進入包圍圈希利基的道路,而在希利基,“B”軍級支隊正在焦急地等待布萊特坦克的到來,這次進攻應該很容易,前提是貝克的部隊不會遇上蘇軍坦克第3軍,因為這支蘇軍坦克部隊結果夜裡的急行軍占據了,希任奇鎮周圍的陣地,此外還有第259步兵師提供支援。
貝克重裝甲團起初的攻擊還比較順利,清晨時分,舍夫上尉指揮著503營剩餘的虎式坦克在搭載著山地獵兵的裝甲車掩護下向希任奇進發,據守該地的7輛T-34隨機發起了反突擊,5門反坦克炮也隨之開火,但它們沒有取得什麼成績,很快被88炮摧毀。中午時刻,鎮子被貝克重裝甲團攻占,當天晚些時刻,蘇軍發起步坦協同攻擊,虎式坦克擊毀了6輛進攻的T-34,並重創了蘇軍步兵部隊,此外貝克重裝甲團還控制著從奇什尼茲通往德舒爾什內茲的道路,14日一天裡總共有13輛蘇軍坦克喪命於該團坦克炮口之下。在貝克重裝甲團左右兩翼的分別是忙於應付蘇軍反擊的第1裝甲師和幾乎已經失去進攻能力的第16、17裝甲師,當然也無法指望這些部隊能在未來幾天有突破性的進展。
14日晚間,裝甲團的坦克宿營地遭到了蘇軍坦克的襲擊,本來宿營地被偽裝的十分到位,但被熱氣燒得通紅的坦克排氣管還是暴露了目標。由於遭遇了偷襲,貝克重裝甲團能夠作戰的虎式坦克只剩下了8輛。對貝克來說,隨著希任奇被占領,通過此地繼續向前進攻,到達被圍部隊身邊的道路已經暢通無阻―根據情報前方只有少量蘇軍步兵防守,構不成危險,但事實真如德國人所願么?14日下午,布萊特軍長趕到希任奇與貝克會晤後作出決定,不走希任奇鎮這條路線,原因是,沿著梅德溫―雷相卡開來了一支蘇軍坦克旅,在切斯諾夫卡附近對第16裝甲師發起了反擊,在14日一天之內幾次險些達成突破,這就說明從東北方向對包圍圈實施進攻的致命傷。更讓德國人擔憂的是蘇軍坦克第20軍的前鋒部隊已經進入了雷相卡和希任奇,兵力大約有80輛坦克和52門火炮,眼下唯一的補救方法就是將第503重裝甲營抽調出來,將其移到南面以對付蘇軍可能發起的坦克反擊。這也就意味著,希任奇鎮,這個距離被圍部隊只有10公里的地方,在攻占第二天就不得不放棄了。
伴隨著的14日的遠去,貝克重裝甲團的將士們迎來了嶄新的一日,可一大清早不利的訊息便接踵而至。15日,偵察部隊報告蘇軍坦克部隊正在北面的德舒爾什內茲(約14輛)和右翼不遠處的239高地(16輛T-34)集結,隨時可能從兩面夾擊貝克裝甲團。
作為對蘇軍這一態勢的回應,貝克先是命令部隊沿著奇什尼茲――德舒爾什內茲公路向西北方向稍作後撤,緊接著便集結剩下的裝甲力量主動出擊東北方向上蘇軍盤踞的德舒爾什內茲。這一大膽舉動顯然出乎對方意料之外,直到雙方相距很近的時候蘇軍的坦克部隊才緩過神來開炮還擊,作戰經驗豐富的德軍裝甲兵們好好地給他們的蘇聯同仁上了一課,精準的射擊和默契的配合沒給對手任何機會便全部報銷了在德舒爾什內茲村外集結的那14輛蘇軍坦克,但村內蘇軍兇猛的反坦克炮火卻也殺了貝克一個措手不及,砰砰幾炮便打穿了剛剛還在沙場上耀武揚威的一輛老虎和一輛黑豹的側裝甲。目標本不在於拿下德舒爾什內茲的德軍也無心戀戰,放棄被坦克之後便匆匆撤退,並在太陽下山之前回到了早上出發的地方,和團里其他的單位合兵一處,同時貝克也接到來自曼施坦因元帥最新的,也是最後的一個指示:“盡全力於16日拿下239高地,在那裡等待並接應被圍切爾卡瑟的友軍突圍。布萊特的裝甲軍自從2月11日第二次救援行動發起以來就一直督促自己的部隊前進,可是到了15日晚間,第3裝甲軍似乎失去了它們連續幾日來的進攻勢頭,該軍的主力部隊離被圍部隊所在的申傑羅夫卡還有10公里左右的距離,作為一個痛苦的安慰,已無力再發起進攻第47裝甲軍在南線牽制了一些原本用於進攻布萊特軍的部隊,第47裝甲軍此時被阻擋茲維尼格羅的卡附近的地域,距離被圍部隊所在的新布達還有30公里。
在救援部隊已經使盡了渾身解數的情況下,曼施坦因這最後一搏也實屬無奈,可畢竟從239高地至切爾卡瑟包圍圈僅有10公里之遙,決定被圍德軍命運的時刻就要來臨,而此時貝克裝甲團能做的除了休息就是補給,等待著他們的又將是一個血腥的24小時。
戰局進展到這一步,曼施坦因已經不指望第3裝甲軍能打進包圍圈裡了,但由於雙方相距僅為10公里,而包圍圈內施特爾曼將軍的部隊還有相當力量,加上外線的策應,突破蘇軍防線與第3裝甲軍建立聯繫也並非沒有可能。更重要的是經過連日激戰,蘇軍的損失也非常大,從內層包圍圈調部隊來阻擊第3裝甲軍便是最好的證明。曼施坦因為此勾勒了一個自認為相當完美的計畫:除了貝克重裝甲團將向東南方向上的239高地發起衝擊之外,已經停滯不前兩天的第1裝甲師也將盡全力向西北突擊,爭取和貝克重裝甲團在239高地會師。為了加強這個方向的力量,曼施坦因也絞盡腦汁,從擔負整個第三裝甲軍左翼防守重任的黨衛軍第1裝甲師中抽出幾乎所有可以開動的坦克和相當數量擲彈兵,通過第1裝甲師的防區將直接向十月鎮(Oktjabr)方向發起進攻。與此同時,包圍圈內施特爾曼將軍的部隊也將同時向239高地至德舒爾什內茲一帶拚死突圍。顯然,曼施坦因對自己的計畫充滿信心也並非無的放矢,可戰事的進程真的會如其所願嗎?

最後的瘋狂

16日,曼施坦因的最後一搏開始了,最先動手的還是離包圍圈最近的第3裝甲軍,貝克重裝甲團在原防區轉交給第16裝甲師第64裝甲擲彈兵團之後,開動了自己所有可以一戰的坦克向239高地進發。 在第1裝甲師在十月鎮鏖戰的同時,貝克重裝甲團剩餘的幾輛坦克(主要是8輛503營的虎式坦克),在9輛運載著山地兵的半履帶裝甲車的配合下向著最後的目標―239高地和朱爾任齊鎮發起進攻。
503重裝甲營指揮官舍夫上尉帶領這他的坦克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部隊一路上只遭遇了蘇軍部隊的輕微抵抗,在虎式坦克向前推進了1.5公里後,他們終於到達了239高地頂上的交叉路口,從而為重裝甲團和第1裝甲師的部隊打開了道路,舍夫上尉發現239高地上的道路向西北方向延伸直達兩公里外的朱爾任齊鎮,而他從望遠鏡中發現一公里內沒有敵軍。此時此刻,這裡距包圍圈直線距離只有最後8公里,第3裝甲軍殺開一條血路直達被圍的“施特默爾曼集群”只有這最後的不到10公里的距離,戰後貝克重裝甲團的成員們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時說:“我們當時是如此的激動,仿佛被圍的官兵就在眼前……”
但隨後發生的一切使得這一切又變的那么遙遠―就在舍夫上尉決定從239高低上對朱爾任齊鎮發起進攻時,蘇軍近衛第41步兵師的士兵正在從隱蔽的陣地中推出4門76.2毫米反坦克炮,炮手正在裝彈,這距離最前面的一輛虎式坦克不足100米!德國人反應足夠迅速,他們快速地用88炮對著反坦克炮射出一發又一發炮彈,但很快他們發現自己錯了―坦克發射的是穿甲彈而非高爆彈,反坦克炮沒有被擊毀。而此時,蘇軍反坦克炮開火了,但即使在如此近的距離上,炮彈打在57噸的鋼鐵怪獸的前裝甲還是被彈開了。
德國人沒有再給蘇軍留機會,虎式坦克和半履帶裝甲車相配合消滅了這幾門搗蛋的反坦克炮。舍夫隨即下令裝甲縱隊的半履帶裝甲車撤下高地,因為它們很容易遭遇攻擊。 突然,幾十米外,道路交叉口北邊的一排樹木後出現了3輛T―34坦克,但很快被虎式坦克摧毀。虎式坦克立刻排成半圓形隊形準備防禦,德國裝甲兵很快發現了自己已成為了眾矢之的,大批蘇軍坦克從隱蔽陣地上向他們開火,多虧了老虎皮夠厚,大多數炮彈被彈開。芬德薩克中士的坦克被擊中了發動機艙,迅速開始燃燒,但乘員很快就逃離了坦克到其它幾輛坦克里躲避。就在此時,一輛蘇軍T―34坦克從虎式坦克背後的樹林中沖了出來試圖發起突襲,但被德軍山地兵發現,立刻成為了鐵拳反坦克火箭筒的犧牲品。
儘管虎式坦克和山地兵們還在奮戰,但239高地頂的局勢對於德國人來說越來越糟,他們無法抵擋住越來越多的蘇軍坦克和火炮,繼續留在這裡只會被全殲,他們只好很不情願地放棄了這個對戰局起決定性作用的高地,沿著來時的道路退下了山坡,和重裝甲團的其他部隊匯合後再發起攻擊是個更明智的選擇。
503營在當天的戰鬥中拼勁了全力,在撤退時他們只有最後7輛坦克,就在這支德軍縱隊撤退時,5輛T―34坦克仍舊不依不饒對他們發起了進攻,但很快地3輛被虎式坦克在遠距離擊毀,另外兩輛則狼狽地退了回去。經歷了一場虛驚後不久,虎式坦克和半履帶裝甲車沿著239高地和雷相卡之間一條數百米長的道路安全地返回了己方陣地,立刻開始休整,他們將在第二天嘗試再次奪取239高地―這個不起眼的高地對整個解圍行動來說太關鍵了。
當舍夫上尉筋疲力盡地趕到貝克的指揮部報到時,中校用一盤油炸土豆歡迎了他,這是勤務兵從一個幾個小時前還落在蘇軍手中地窖里發現的土豆做成的,貝克對舍夫的表現給予了表揚,並祝他“胃口好”,就在舍夫準備就餐時,坦克炮的聲音撕裂了空氣,就在附近,舍夫和貝克衝出木屋,只見百餘米開外,芬德薩克中士站在虎式坦克的指揮塔上,在其周圍四輛T―34正在燃燒。
從最初的震驚中緩過神來後,舍夫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炮手米勒告訴他芬德薩克中士發現蘇軍坦克正沿著溝壑邊緣逼近指揮部,然後這位作戰經驗豐富的裝甲兵,立刻跳進一輛虎式坦克,鎮定地指揮炮手射擊,不到兩分鐘,進攻的蘇軍坦克就被擊毀,這些T―34從何而來,無人知曉,貝克中校也靠了過來,稱讚了坦克車組的優秀表現。
舍夫上尉和貝克中校恢復了先前的交談,貝克說道:
剛接到第1裝甲師師長理察・科爾少將的指令,貝克現在被授予全權指揮第1裝甲師的“弗蘭克”戰鬥群(弗蘭克中校幾個小時前在蘇軍的炮擊中受重傷),布萊特命令裝甲團所屬的兩個裝甲營堅守目前的陣地,黨衛軍第1裝甲師的部隊將於今晚發起奪回239高地的攻勢,一旦239高地被攻占,裝甲團的所有坦克將向高地頂端移動,接應突圍部隊的到來。
貝克中校最後說道:
“如果239高地未能攻占,我將率領第1裝甲師和裝甲團剩餘的坦克向科馬羅夫卡發起進攻,接應突圍部隊。”
會談結束後,舍夫回到了第503重裝甲營,為第二天的行動做準備, 偵察部隊報告有越來越多的蘇軍在向239高地靠攏。
再看看右側第1裝甲師這邊,在得來自黨衛軍部隊的增援之後,已經停滯多日的德國戰車終於又能繼續前進了,目標直指東北方向的十月鎮;與此同時,蘇軍從239高地方向也調了20輛T-34去加強十月鎮的防禦,並為當地守軍配署大量的反坦克武器,又是一場利劍和堅盾之間的較量。日耳曼的瘋狂和俄羅斯的頑強在十月鎮的戰場上盡顯無遺,雙方幾乎是一個個工事、一間間房屋地展開爭奪,一個上午有的陣地甚至先後易手三次,時至中午守軍在第1裝甲師的重壓下開始漸漸不支,開始有組織的向東北方向退卻,但十月鎮的抵抗還在繼續。正當十月鎮行將易手之際,蘇軍第3近衛坦克軍從其右翼發起的反擊使得第1裝甲師難以如償所願,尤其是從222高地方向出去的30輛T-34對該師的側後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為了應付這一可能是致命的危機,第1裝甲師不得不從本已非常吃緊的十月鎮的進攻部隊中,勉強調出由斯特里佩爾上士指揮的7輛黑豹,去迎擊這30輛T-34。德國人用熟練的配合和精湛的技術彌補了數量上的劣勢,通過巧妙的布陣和果斷射擊敲掉了27輛T-34,而自己僅損失了一輛黑豹,再次上演了以少勝多的好戲,暫時化解了來自右翼的危機。
仰仗著裝甲兵們的傑出表現,曼施坦因終於能夠稍稍喘口氣,他決心無論如何也要在當天下午徹底拿下十月鎮。由於此時貝克重裝甲團已放棄對239高地的進攻,曼斯坦因馬上命令隸屬重裝甲團的503重裝甲營的虎式坦克向東南方向運動,加入到十月鎮的攻堅戰之中。得到了強援的德軍隨即從各個方向對十月鎮發起總攻,殘酷的巷戰開始了,戰至傍晚德軍終於如願以償,但守城蘇軍的頑強讓高傲的日耳曼人也低下了頭,時值風雪交加的冬季,雙方戰亡士兵的鮮血染紅了整個十月鎮。德軍第1裝甲師的損失簡直令人難以置信,竟然有一個裝甲連的所有排級以上指揮官全部陣亡。從某種意義上講戰爭本身就是一場悲劇,不會有勝者。
十月鎮的爭奪戰總算塵埃落定,已經拼盡全力的第1裝甲師,除了勉強守住現有陣地之外,不可能再有驚人的貢獻了;曼施坦因會師239高地的構想已經完全落空, 貝克重裝甲團的坦克已經所剩無幾,不得不在離最終目標只有8公里的地方停下了腳步,此時此刻這支曾經無比強大的解圍鋒銳已成強弩之末,他們為解圍任務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已經竭盡全力了。
隨著2月16日夜幕的降臨,第3裝甲軍的所屬的第1、16、17裝甲師和貝克重裝甲團都意識到他們已經沒有力量完成救援任務了,部隊都很疲憊,缺少裝備,儘管困難重重,但第3裝甲軍的士兵還是會為包圍圈內的兄弟盡力而為。

突圍與接應

被圍切爾卡瑟德軍的處境正日益艱難,彈藥、燃料匱乏,傷員驟增,繼續困守只有死路一條;2月16日晚上23點,施特默爾曼將軍吹響了突圍的號角,在給部隊下發的突圍令中寫道:突圍口令―自由,突圍目標―雷相卡!被圍困在切爾卡瑟的德軍將主宰自己的命運!
應該承認16日白天德軍救援部隊的最後一搏雖然沒能達到預期目標,但也把朱可夫的注意全部吸引過來,德軍在拼光部隊的同時,蘇軍也付出了同樣甚至更為慘重的代價。手頭兵力有限的朱可夫也只能採取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將用來包圍切爾卡瑟德軍的部隊一支又一支調去阻擊貝克重裝甲團和第1裝甲師。這也直接導致在德軍突圍伊始正面蘇軍的阻擊力量薄得簡直就像一張紙,一捅就破。當晚,施特默爾曼將軍的突圍大軍共有45000人。
為了接應突圍的部隊,雖然自身三個方向上受到蘇軍的擠壓,貝克重裝甲團仍決定在17日堅守現有陣地,甚至在中午時還派出了連夜從十月鎮趕回的503重裝營部隊向西北的波特斯察平茲(Potschapinzy)方向發起有限的試探性攻擊,以策應友軍突圍。在整個白天,不時有突圍成功的德軍部隊到達了貝克重裝甲團的陣地上;但好景不長,一等朱可夫發現之後,蘇軍便馬上調整部署,後續突圍的部隊也遭到了兇猛的阻擊,救援部隊已經竭盡全力,剩下的只能依靠他們自己了。下午4時,當貝克重裝甲團的為解圍準備發起最後一次突擊時,大量信號彈從相反的方向升起,沒錯,那是從包圍圈裡殺出來的兄弟!這些人渾身是傷,疲憊不堪。見此情景,裝甲兵無不包含熱淚,不久後,坦克四周就布滿了這些脫出地獄之門的勇敢男人們,他們和坦克成員握手。第一批大約有600人突圍出來,他們向貝克重裝甲團的成員告別後就走向後方,下午5:30,第二批500人也突圍了出來,夜幕降臨的時候,又有幾批小股部隊突圍了出來,只是隊形雜亂無章,毫無疑問,這些突圍出來的生還者是幸運的也是堅強的。據當時在503重裝營任職的阿爾弗德・魯貝爾回憶道:“一整天裡,不時從切爾卡瑟突圍出來的兄弟三五成群的從我身邊經過,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在這個冰天雪地里衝過俄國佬的阻擊回來的。我身邊的坦克手們都深深地被這些剛剛逃過一劫、表情茫然、渾身凍得發抖的同胞的無畏和頑強所感動。

尾聲

2月18日,貝克重裝甲團將士們依然固守在自己的陣地上,期待能有更多的同胞出現在自己陣地前方;可自17日晚上起,回來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顯然,俄國人已經加緊封閉包圍圈,這一天糟糕的運氣一直伴隨著503重裝營,一個虎式坦克小分隊在搜尋散落的突圍部隊時竟誤打誤撞衝進了一個由蘇軍控制的雷場,先後有3輛虎式坦克(編號100,121,123)觸雷,由於大批敵軍就在附近,無奈之下坦克兵們只能放棄車輛自行撤離。此外,馮・海登上士的虎式坦克在轉移時傳動裝置發生了嚴重故障,短時間內“康復無望”。
當天午夜,貝克重裝團接到了曼施坦因元帥親自下達的撤退命令,該團自16日起已經漂亮地完成了接應突圍部隊的任務。誠然還有相當數量部隊還在切爾卡瑟或是圖為途中,但真正能突出重圍的應該已經回到了德軍陣地這邊,畢竟兩軍相距僅有10公里,剩下的也只能聽天由命了。
2月19日凌晨,貝克重裝甲團毀壞了所有不能開動的車輛,也包括那輛虎式坦克,開始向戈尼洛伊―蒂基特斯河方向邊打邊撤,並於19日中午順利抵達弗蘭科夫卡村。在那裡還遇到了同樣從奇什尼茲―239高地一線撤下來的第16裝甲師,部隊里瀰漫著失敗和悲觀的情緒,惟一可能讓人稍感安慰的是在15日戰鬥中受損的2輛虎式坦克又重新回到了503重裝營。可即使如此,整個貝克重裝甲團此刻總共還剩下6輛老虎和5輛黑豹。與一個月前剛組建時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戰爭的物資消耗是驚人的,這無論對勝利者或是失敗者都是一樣的。
第一裝甲集團軍司令胡貝大將對第裝甲軍在解圍戰鬥的表現表示滿意,他於2月19日對突圍出來的部隊和參加解圍戰鬥的所有部隊下達了以下通知:
很顯然,俄國人沒有達成它們的目的!儘管它們已經向全世界宣布殲滅了我軍的10個主力師並消滅了50000名精銳官兵,可是今天突圍出來的將士們,你們被英勇的第3裝甲軍救出,你們依靠自己的頑強、不屈和牢不可破的防禦挽救了自己,同時,我也感謝第3裝甲軍為解圍作戰付出的所有的努力,你們熟練的作戰技能在這場戰鬥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我還要衷心感謝空軍第8航空軍的同志們所做出的犧牲和不懈努力,毫無疑問,空軍為我們提供了足夠多的補給撤離了很多傷員。
第11軍和第42軍的將士們,你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獲救,我再次向你們所有人表示感謝,致以最高的敬意,你們在突圍過程中緊握武器,殺開血路,不讓俄國人得到它們所要的勝利,你們中的每一個人將繼續依靠你媽的武器和豐富的經驗繼續戰鬥下去,我們不會危機犧牲倒下的戰友,元首不會忘記你們!也許,我們此時此刻會想起在包圍圈的日日夜夜和身邊身負重傷的戰友,我們屈於戰局,不得不把浴血得來的土地給了俄國人,但是無論艱難險阻,我們始終如一,德國萬歲!
也許這就是對貝克重裝甲團最好的褒獎,雖然戰力早已今非昔比,但貝克重裝甲團仍然在20日化解了蘇軍從西面對弗蘭科夫卡村的進攻,18輛T-34被擊毀,但這同時也是貝克重裝甲團在切爾卡瑟地區的最後一次作戰行動了。次日,貝克中校帶著他的殘破之師撤到了烏曼,部隊又將迎來美好的休整期。19日白天,503重裝營迎來了一位新指揮官――羅爾夫・弗羅密,由他來接替此前一直代行營長之職的瓦爾特・舍夫上尉,舍夫上尉由於指揮出色,作戰英勇而獲得了騎士十字勳章。
2月25日,貝克重裝甲團這支戰績彪悍的部隊宣告解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