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黃脂病

豬黃脂病

豬黃脂病是豬的一種色素沉積性疾病,主要表現就是病豬的機體脂肪呈現黃色,發病原因有多種,有病理性黃疸性疾病引起的,也可由於飼料使用不當引發,病理性病豬肉不可食用,市場檢驗檢疫需要對此病進行縝密的監控。

基本信息

概念

豬黃脂病豬黃脂病

豬黃脂病是以豬體脂肪組織呈現黃色為特徵的一種色素沉積性疾病,欲稱“黃膘”,有的又稱為黃脂肪病或營養性脂膜炎。在生豬屠宰後皮下脂肪變黃的豬肉,若因飼料引起的稱為“黃膘肉”,因疾病引起的稱“黃疸肉”。

病因

豬黃脂病屠宰檢查豬黃脂病屠宰檢查

誘發豬發生黃脂病的原因主要有2種:一種是病理性的,稱為黃疸,有實質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和溶血性黃疸的區別,其病因是由豬錐蟲病、焦蟲病或鉤端螺鏇體侵入機體,引起機體內大量溶血,發生中毒和全身感染,膽汁排泄出現障礙,使大量膽紅素排入血液,將全身各組織染成黃色,造成黃疸肉。這裡主要討論飼料因素形成黃膘的原因。

飼料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過高

若飼料中全部或部分為魚或其副產品(魚肝油下腳料,比目魚鮭魚的副產品最危險)、魚粉、蠶蛹粕和油渣、油糟類、米糠、玉米、豆餅、亞麻餅、蠅飼料等高脂肪、易酸敗原料,在飼餵量超過日糧的20%且飼料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或者生育酚含量不足的情況下,使機體內維生素E的消耗量大增,引起機體內維生素E相對缺乏,加上其他抗氧化劑不足的共同作用,導致抗酸色素在脂肪組織中沉積,並使脂肪組織形成一種棕色或黃色無定性的非飽和疊合物小體,促使黃膘產生。

飼料中含有色素含量高的原料

紫雲英(草籽)、蕪青胡蘿蔔和南瓜等,這些原料中胡蘿蔔素和葉紅素含量較高,在體內代謝不全引起黃染。另外,如果原料商賣出的原料本身就是染色的,例如染色攙假棉粕、檸檬酸渣、假DDGS(豆粕替代品,用玉米皮、尿素和黃染料製成)等,豬吃這些原料作成的飼料,染料會沉積到脂肪上,變成黃膘。

飼料中添加了導致產生豬黃脂病的藥物

如磺胺類和某些有色中草藥,在使用時間較長或沒有經過足夠長的休藥期便屠宰,會造成豬胴體局部或全身脂肪發黃。

飼料霉變

當給豬餵了感染黃麴黴的飼料,如玉米、花生等,死後剖檢會發現全身脂肪呈淡黃色。“變異”的預混料在仔豬階段會給豬的機體造成傷害,再加上原料霉變會使油脂氧化,氣溫升高和飼養期加長等因素使部分豬“中標”產生黃疸。

飼料添加劑配方或生產工藝不合理

豬黃脂病豬黃脂病

高銅的配方可使飼料中的油脂氧化酸敗導致黃脂。發生黃脂的飼料幾乎都在使用高銅。實際上高銅本身並不會導致黃脂,而在於高銅本身的催化氧化作用,銅的使用主要與類抗生素作用有關,在維生素E添加量可有可無處於臨界狀態時,高銅導致飼料氧化加快,加大了維生素E需要量,尤其在濕熱的條件下更是如此。一般條件下,30℃維生素E與飼料硫酸銅混合存留時間約為3d,損失過半;而濕潤條件下,這種損失更快、更明顯,這是調質(對顆粒飼料制粒前的粉狀物料進行水熱處理的一道加工工序)制粒的飼料更容易導致黃脂的主要原因。
如果飼料生產線通風不良(尤其是玉米粉碎系統),在玉米粉碎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熱量和水蒸氣,就會凝結在粉碎玉米的表面,導致玉米中不飽和脂肪酸過氧化,或者配合料從生產到使用時間間隔長,引起飼料中不飽和脂肪酸過氧化。全價料在高溫、高濕的季節,飼料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更容易發生酸敗,而酸敗的脂肪可以形成黃脂;另外,變質的澱粉導致膽汁外泄,形成黃脂,實際雷同於黃疸;調質制粒時遇到高溫和高濕,並在銅的參與下,這種黃脂變化會更為迅速。

發病機理

豬黃脂病病豬豬黃脂病病豬

豬黃脂病病變其主要特徵是脂肪組織明顯發炎,“蠟樣”色素沉積到脂肪細胞中。脂肪組織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易被氧化生成蠟樣質,據報導:蠟樣質為2~40μm的棕色或黃色小滴或無定形小體,不溶於脂肪溶劑,在抗酸性染色中呈很深的復紅色,正是這種抗酸色素才是使脂肪組織變黃的根本原因。而維生素E這種抗氧化劑只能阻止或延緩不飽和脂肪酸的自身氧化作用,促使脂肪細胞把不飽和脂肪酸轉變為貯存脂肪,當餵飼過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缺乏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時,不飽和脂肪酸氧化增強,蠟樣質在脂肪組織中沉積加快,脂肪組織發生炎症反應導致脂肪變黃形成黃膘肉。

而黃疸病則是由於動物機體發生大量溶血性疾病、某些中毒和傳染病,導致膽汁排泄發生障礙,致使大量膽紅素進人血液、組織液,將全身各組織染成黃色的結果。

臨床症狀和病理解剖特點

豬黃脂病屠宰檢查豬黃脂病屠宰檢查

該病的臨床症狀不夠明顯,大多數病豬食欲不振精神倦怠,衰弱,被毛粗糙,增重緩慢,結膜色淡,有時發生跛行,眼有分泌物,黃脂病嚴重的豬血紅蛋白水平降低,有低色素性貧血的傾向,個別病豬突然死亡。剖檢可見體脂呈檸檬黃色,骨胳肌和心肌呈灰白(與白肌病相似),變脆;肝呈黃褐色,脂肪變性明顯;腎呈灰紅色,橫斷面發現髓質呈淺綠色;淋巴結水腫,有出血點,胃腸黏膜充血。

感官鑑別

黃膘肉

黃膘肉,豬肉胴體脂肪是棕色或黃色,在將其懸掛24h後黃色變淺或消失,內臟正常無變化、無異味,一般認為是飼料引起,可以食用。

黃疸肉與黃膘肉不同

豬黃脂病病豬豬肉豬黃脂病病豬豬肉

遇到黃染的肉,首先要看皮膚是否發黃(因黃疸皮膚都黃),其次是查看關節滑液囊液以及筋腱,如果也是黃色基本判定為黃疸。將有疑問的胴體放置一邊,經幾小時後再觀察,若色度減輕或消失則為黃脂。反之,黃色不減而加重,必是黃疸無疑。觀察肝臟和膽管的病理變化,也可確定是否是黃疸肉,絕大多數黃疸(90%以上)的肝和膽管都有病變,如肝的囊腫、硬化、變性、膽管阻塞等。黃疸肉不但脂肪發黃,皮膚、黏膜、關節囊液、組織液、血管內膜、漿膜、肌腱等都顯黃色,內臟也出現病理變化,實質器官均呈現不同程度的黃色。由鉤端螺鏇體病引起的黃疸尤其在皮膚、關節滑液囊液、血管內膜和肌腱的黃染比較明顯。

實驗室鑑別

硫酸法

取10g脂肪置於50%酒精中浸抽,並不停搖晃l0min,然後過濾,取8mL濾液置於試管中,加入l0~20滴濃硫酸。當存在膽紅素時,濾液呈現綠色,繼續加入硫酸經適當加熱,濾液則變為淡藍色,出現這些現象時就能確定為黃疸肉。

苛性鈉法

豬黃脂病豬黃脂病

稱取2g脂肪,剪碎置入試管中,加入約5mL5%NaOH水溶液,在火焰上煮沸約1min,振盪試管,在流水下降溫冷卻到40~50℃(手摸有溫熱感)。然後小心向試管中加入1~2滴乙醇或汽油輕輕混勻,再微微加熱後加塞靜止,待溶液分層後觀察。若上層乙醚呈無色,下層液體呈黃綠色,表明檢樣中有膽紅素存在,即檢樣為黃疸肉;若上層乙醚呈黃色,下層液體無色,表明檢樣中含有天然色素而無膽紅素,即檢樣為黃脂肉;若試管上下層均為黃色,則表明檢樣中2種色素均存在,說明既有黃疸又有黃膘。

診斷要點

發病特點

本病主要與飼料有關。查看母豬的飼料是否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過高或者生育酚含量不足。

臨診特徵

生前很難判斷。病豬被毛粗糙、倦怠、衰弱和黏膜蒼白,食慾不良,生長緩慢,異嗜、下痢,步樣強拘。

剖檢病變

根據剖檢特徵判斷。典型的體脂肪呈檸檬黃色,黃脂具有魚腥臭味。

檢疫判定

宰前檢疫

一般只能發現黃脂和黃疸的共同特徵,主要檢疫可視黏膜、口腔黏膜和舌苔,一般有黃染現象。這時只能懷疑該豬可能是黃膘豬,要把它確定為宰後黃膘肉的重點檢疫對象。

宰後檢疫

豬黃脂病病豬豬肉豬黃脂病病豬豬肉

黃膘肉可見皮下脂肪、腎臟周圍脂肪組織呈深黃色,肌間脂肪著色程度較淺,其他組織均沒有黃染現象。多數情況下隨放置時間的延長黃色逐漸減退,具有這些特徵的黃膘一般可認定為黃脂肉,可以鮮銷。若黃膘肉除了脂肪組織染黃外,皮膚、黏膜、結膜、關節滑液、組織液、血管壁、肌腱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黃染現象,同時脂肪鬆軟不堅實、伴有異常腥味、外觀差,且隨放置時間愈長黃色愈加深,具有這種特徵的黃膘認定為黃疸肉。

處理

藥源性黃膘肉

不能作為食用,可參照GBl6548-1996《畜禽病害肉屍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規程》規定作工業用或銷毀處理。

飼料源性黃膘肉

豬黃脂病檢驗豬黃脂病檢驗

如飼餵黃玉米、南瓜胡蘿蔔等,皮下脂肪和機體其他脂肪呈現淡黃色,其他黏膜組織不發黃,而且不具備其他疫病的,且肉質良好,一般觀察1~2h,黃色有消退現象的加蓋印章準予出場鮮銷,無礙於食用;皮膚、皮下脂肪、機體其他脂肪及體液組織液都呈現黃色,但是肉質良好、不消瘦,一般堅持肝臟和膽囊等內臟銷毀,肉體醃製處理;有病變或特殊氣味者(可能飼餵蠶蛹粕、魚及魚碎屑、過量魚粉、火鍋店的油脂等)不能作為食用,堅持整條豬銷毀處理,可按GBl6548-1996《畜禽病害肉屍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規程》規定進行化制。
黃疸與黃膘現象並存的肉屍:不能作為食用,要按照GBl6548-1996《畜禽病害肉屍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規程》的規定進行銷毀或化制,並對病肉污染的場地和工具及時進行消毒處理。

預防措施

對於病理原因引起的“黃疸”

要積極採取防治措施,控制錐蟲病、焦蟲病和鉤端螺鏇體病。究竟是哪種病原體引起的黃疸,還應觀察其他方面的病理變化,進行微生物學和免疫學診斷,並結合流行病學調查。確定病原體後,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做好豬寄生蟲和鉤端螺鏇體病的防治工作。

磺胺類藥物原因引起的黃膘

防治比較簡單,控制藥物用量及屠宰前設定合理的停藥期即可。

飼料不當引起的黃膘肉

立刻停餵致病飼料:如果飼糧中使用了高比例、易引起色素沉著的非常規原料,則要控制在總料量的30%以下,如紫雲英和胡蘿蔔等。減少這些原料的用量或用其他原料代替即可。蕪青、南瓜、紫雲英、胡蘿蔔等含天然色素飼料,要多種飼料搭配飼喂,避免單一飼喂,在育肥後期最好不餵或少餵。飼糧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過高,或抗氧化成分效力不足引起的黃膘肉,需要飼料廠、規模化豬場和養豬個體戶共同努力加以防治。

對於預混料產品:載體應當使用脫脂油糠或換用其他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的產品;增加維生素E、硒和抗氧化劑的用量提高其效力,每頭每日添加500~750mg維生素E或加上6%的乾燥小麥芽與30%米糠或每豬50g茵陳蒿煎水連渣服等措施對預防黃脂的形成有一定效果,對已形成的黃脂要使組織中的抗酸色素都被除去,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見效。

對於濃縮料產品:減少魚粉的用量或使用高質量的脫脂魚粉;如果添加油脂類物質,減少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產品用量;如果油脂量無法減少,可以更換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產品。
對於全價料:這裡既包括飼料公司生產的全價料產品,也包括豬場自配的全價料,減少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產品用量,特別是魚粉。中大豬階段用量比較大的糠麩類產品(南方的米糠和北方的小麥麩),用量大可能會導致脂肪變軟,最終出現黃脂肪;也可以用沸石粉代替部分糠麩類產品,同時要嚴格控制米糠和小麥麩的質量。

在新鮮青飼料缺乏時:應定期補餵含維生素E多的飼料,如禾本科的種子、胚芽(小麥胚芽等).

黴菌毒素引起的要進行脫毒

不能用污染的原料,限制易氧化原料的用量。使用陳玉米時,要測定脂肪酸價,同時可以補充抗氧化劑和黴菌毒素吸附劑,聯合使用防止黴菌毒素的產生。蠶蛹、魚下腳料要限量餵豬,只餵新鮮的,凡發霉飼料一律禁餵。

解決飼料生產中品質控制

保持生產線良好的通風系統,首先粉碎機要與風機電機相匹配,一般ll0kW粉碎機要配備l5kW風機。另外粉碎機上要有通風口,保證風機的正常風量,可以帶走熱量和游離水分。對各級飼料產品質量進行嚴格控制。定期監測常用原料中脂肪酸的氧化程度,特別是用量大、脂肪含量高的原料。制定合理的原料使用標準,杜絕使用氧化酸敗的原料。

把握好生豬不同生長階段的飼料停用技巧

在豬育肥後期應儘量少餵米糠、玉米、豆餅、亞麻餅等含不飽和脂肪酸高的飼料,在宰前2個月應改換含不飽和脂肪酸低的飼料,可防止形成黃脂。飼餵剩菜飯泔水下腳料的育肥豬,應在宰前2個月改換其他含不飽和脂肪酸低的飼料。長期飼餵魚粉、魚肝油下腳料、蠶蛹粕等含多量不飽和脂肪酸飼料時,要控制飼餵量,一般每頭每天不得超過100~250g,並在宰前2個月停餵。

做好品種的選育工作

即淘汰黃脂病的易發品種,選育抗該病的品種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