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場鄉

豬場鄉

豬場鄉屬納雍縣邊遠貧困的少數民族鄉,為了緩解民眾的燃料能源困難問題,合理使用農業生產後的作物秸稈等剩餘殘留物質,達到清潔、高效、節能節資的目的,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積極向縣政府爭取了秸稈節能灶建設項目,規模為90口,每口給予300元資金補助,民眾自籌150元,總計投入資金4.05萬元。現該項目正在建設當中,完工後每年每口秸稈節能灶將可以節約資金1000元,每年為農民節約燃料能源資金9萬元。

基本信息

豬場鄉位於納雍縣的西部,鄉駐地距縣城45公里,地處東經105度02分至105度11分,北緯26度44分至26度51

豬場鄉豬場鄉
分。東鄰勺窩鄉龍場鎮,西連左鳩戛鄉昆寨鄉,南接新房鄉和水城的青林鄉,北依昆寨鄉,總面積88.5平方公里,居住著苗、彝、漢、穿青、白等民族,1995年有3301戶13797人,其中苗族4528人,占32%,彝族2035人,占14.5%。

名稱由來

豬場鄉是以甲子亥日趕集而得名。1941年前屬大方縣管轄,以後屬納雍縣管轄,1953年初土改後,隸屬納雍縣治昆區管,當時轄區有豬場鄉、大多拱鄉、新寨鄉,三鄉並立,1962年6月鄉改名為公社,三鄉並為“紅旗公社”,1963年1月紅旗公社又分為3個公社,1965年4月三個公社又並為紅旗公社。1972年1月全區恢復為8個公社,現豬場轄區再次分為三個公社,1984年實現黨政分家,公社改名為鄉,大隊改為村,一直沿續到1992年初建並撤結束。自新新、豬場鄉、新寨鄉三鄉並為豬場苗族彝族鄉,轄13個村委會,96個村民組,95個自然村寨。鄉政府駐地在豬場街上,屬農業鄉。

地形地貌

豬場鄉地處高中山夾谷丘陵地帶,群山環繞,山谷縱橫,山脈呈東西走向,東高西低,最高點是公雞嶺2213米,

豬場鄉豬場鄉
最低處是山腳村的河谷地帶1580米,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境內有豬場河發源於自新紅旗水庫,由東南向西北,經鄉中部流經龍場鎮寨樂鄉,匯入鼠仲河,在鄉境內全長13公里。年平均氣溫12.5度,無霜期240天,年平均降雨量1050毫米,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3度,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1.5度,屬暖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全鄉土質多系黃泥土和沙土,有耕地面積10751.6畝,其中土10708.6畝,田43畝,林地有以龍井口林、草墳上林、黃泥坡林場為主和3356工程退耕還林地5300畝,草坡資源約4000畝,他們之間的比例是1:0.5:0.3。耕地分布在半坡山間河谷地帶,林地分布在山腰丘陵地帶,草地頒在山頂周圍。鄉內礦產資源貧乏,僅有煤及少量品位不高的銻鐵鋅等礦產,主要以農為主,主產玉米馬鈴薯烤菸等作物。經濟作物以烤菸為主。這幾年來科技興農得到推廣,玉米播種面積9500畝,大豆7800畝,馬鈴署9800畝,烤菸種植2000畝,95年糧食總產量達3000噸,總產值13萬元,畜牧業發展較快,山區優勢得到發揮,黑山羊和生豬存欄逐年遞增。水利工程有全縣最大的紅旗水庫,蓄水量2703立方米,以及95年動工修建的硐口、蛇場兩處水澆地工程。個體工商業、家庭手工業、交通運輸、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從業人員1500人左右。樂咪營的竹製品遠銷水城一帶,全鄉有紅拖4輛,馬車10架,磚瓦窖3支,荒山荒坡有很好的開發利用前景,屬少邊窮地區,全鄉解決照明有9個村65個組1850戶人,解決自來水有2150戶人。

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較快,全鄉有5所公辦國小,公辦教師56人,民辦國小15所(班),民辦教師35人,在校學生數1970人,69個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2.5%。有鄉醫院1所,醫生11人,床位6間,村衛生室3所,醫生9人,床位6張。1993年建立了電視差轉台,電視普及率為7%。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豬場鄉1993年被省民委譽名為民族民間藝術鄉,是譽滿國內外民族民間藝術“滾山珠”的發源地,現繼“滾山珠”之後的民間藝術“滿山金”已開始走出了縣門。與青林鄉新房鄉交界處,有聞名縣內外的牛馬市場-打磨石,民族跳花場所-神仙坡。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