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夫童話

豪夫童話

威廉·豪夫(Wilhelm·Hauff)是德國十九世紀著名的小說家和詩人,在德國文學史上是個彗星似的人物。他生於1802年11月29日,1824年在神學院畢業後,當了家庭教師,同時也為孩子們寫童話,這樣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1827年11月18日,他因病逝世,年僅25歲。他的作品大都是他逝世前一兩年寫成的。在他的整個創作中,童話創作占有重要地位,並使他舉世聞名。他的童話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基本信息

作者介紹

豪夫(1802-1827)是十九世紀德國偉大的童話作家,豪夫童話熱情地歌頌真善美,歌頌美好的感情,猛烈地抨擊醜惡,虛偽,冷酷的東西。《冷酷的心》為豪夫童話的代表作。

作者生平

威廉·豪夫威廉·豪夫

豪夫於一八○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出生在德國斯圖加特,父親是符騰堡政府的一名高級官吏,母親是一個理智的、溫柔的婦女,很善於講故事,常常講給孩子聽。一八○九年豪夫六歲多的時候,父親去世,隨母親遷往蒂賓根,依傍他的外祖父過活。豪夫從小就很有敘述、描繪的能力,故事講得有聲有色。外祖父家裡藏書很多,其中有許多關於中世紀的著作,深深吸引著他的興趣。在外祖父家他靠自學開始接觸到德國文學作品,萊辛歌德席勒是他最喜愛的作家,席勒給他的影響尤其深刻。一八一七年他考入布勞博倫教會學校,讀了三年。在這段期間他開始關心政治。一八二○年豪夫進入蒂賓根神學院,一八二四年畢業後,經友人介紹到斯圖加特希格爾男爵家裡當家庭教師。

主要作品

1824年,豪夫為男爵的孩子寫了幾篇童話,就是本書第一集的幾個故事。這時他還出版了詩集《鐃歌與民謠》(1824),寫了《月中人》(1825)、《撒旦回憶錄》(1826)第一部分及《利赫登斯坦》(1826)。

《月中人》是一部諷刺小說,諷刺當時廣泛流行的庸俗、感傷、猥褻、浮華的克勞倫文體,完全模仿克勞倫的筆調,甚為逼真。《利赫登斯坦》是一部歷史小說,模仿英國司各特的作品,以豪夫的故鄉施瓦本為背景,描寫十六世紀烏爾里赫公爵時代的歷史故事。這本小說當時頗為流行,但將古代的統治人物理想化了,對農民戰爭也作了不恰當的解釋。他在希格爾男爵家中當教師的時候,對上層人物的庸俗、虛偽、傲慢和欺壓人民的本性有了一定的認識。一八二六年四月,他辭去家庭教師的職務,到法國和德國北部遊歷。旅行期間他寫了童話的第二集、《撒旦回憶錄》的第二部分和《不萊梅酒店狂想曲》(1827)等著作。《撒旦回憶錄》也是一部諷刺小說,嘲笑宗教的偽善、上流社會的庸俗和虛偽。一八二七年一月他接受出版家科塔的聘請,擔任斯圖加特《晨報》的編輯工作。這一年內他又寫了《皇帝的畫像》等短篇小說和一些詩歌。童話的第三集也是這一年內完成的。同年夏天,他還到蒂羅爾旅行過一次,打算蒐集材料寫一本小說,描寫蒂羅爾農民反抗拿破崙的鬥爭。可是他染上了熱病,於這年十一月十八日溘然長逝,年僅二十五歲。豪夫的創作時期,只有短短三年,但他寫了不少的作品。

寫作背景

他從事寫作的時候,正逢德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文學的第二階段。他的作品受到當時浪漫主義的影響,可是他和那些反動的浪漫主義者有所不同。他對於當時德國社會的庸俗鄙陋、腐朽落後的一面,常能給以抨擊和嘲諷。這一點,從他最有名的童話作品裡也可見出。豪夫在他的童話里,寫出了剝削階級人物的欺詐、橫蠻、殘忍、嫉妒、庸俗和貪婪。他在《鸛鳥哈里發》和《小穆克》中,在《矮子“鼻兒”》中,在《什麼也沒看見的阿布納》中,在《赫什古爾敦》中,分別對國王、公爵與侯爵、皇帝和貴族等等,加以諷刺和嘲笑。

時代意義

豪夫時代的德國,封建關係雖然仍占優勢,但資本主義因素已開始增長。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支配一切的是金錢。有錢就有地位,有勢力,有榮譽,因此社會上貪婪成風。一個人為了弄錢,往往不擇手段,什麼卑鄙的事都幹得出。《砍手的故事》、《怪船》、《冷酷的心》等篇中,對這種醜惡現象都有不少生動的描寫。

此外,一些童話中還揭示出市民階層的庸俗、鄙陋和虛偽——拉巴康不安於自己純樸的勞動、清苦的生活,竟然為了虛榮甘心去當騙子(《假王子》)。亞歷山大的青年只羨慕教長有錢,因為他們認為有錢可以滿足自己的私慾——吃喝玩樂,最後並接受了教長的恩惠,心滿意足地當了教長的清客(《亞歷山大教長和他的奴隸》)。但諷刺得最辛辣的是《年輕的英國人》。在這兒,豪夫扯掉了東方外衣,直截了當地說那是當時德國的真實情況,以尖銳、犀利的筆調,赤裸裸地揭示出德國市民階層的面貌。格林維澤爾社交界的庸俗、輕浮,一味追求時髦和外國風氣,使人感到既可笑又可鄙。

童話風格

在風格方面,豪夫反對當時流行的不健康的文風;他自己的筆墨乾淨利落,明朗自然。這就是說,豪夫童話雖然也不免用奇異的傳奇故事的形式,但他並不沉湎於中古的神秘世界。他接受了後期浪漫主義作家重視民間創作、向民間取材的優良傳統,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德國當時的一部分社會現實。 不過,豪夫雖然描寫過農民起義,但對農民起義並不了解,因而反映得不真實。他雖然揭露過德國的醜惡現實,但在揭露的同時,諷刺和批判並不總是那么強有力。當時社會的黑暗使他產生了憎恨的情緒,發出了諷刺和嘲笑,但他沒有找到解脫這種醜惡現實的道路。他給他的人物安排的出路無非是這樣幾種:一、棄世絕俗,如小穆克;二、憤然出走,當俠盜,學騎士,如奧巴莊;三、安分守己,老老實實地勞動;四、將希望寄托在較公正、較良善的封建統治者身上,並對他們表示同情或景仰,如亞歷山大教長和哈倫·拉希德哈里發。第一條道路是消極的厭世主義。第二條道路雖然帶有反抗性,但這是中世紀的道路,解決不了問題。第三條道路強調自己的勞動,這是正確的,但豪夫在這裡提倡的是安分守己、與世無爭的人生觀,例如在《假王子》和《冷酷的心》中都流露出這種思想傾向。第四條道路則只會使人民忘記自身的力量。亞歷山大教長的形象及其釋放奴隸的行為固然不真實,拉希德也不是歷史上的拉希德,而經過渲染、美化了的。尤其是用亞歷山大封建主的“良善”來襯托拿破崙戰爭的掠奪性質,更明顯地露出豪夫的“思古之幽情”。這一切都是當時的消極浪漫主義給他的影響。

童話形式

在形式上,豪夫童話模仿《一千零一夜》和《十日談》,故事由書中人講述,故事與故事之間用作者的直接敘述聯繫起來。但豪夫童話中的這些聯繫部分是有機的,從情節上與故事緊密結合,不僅僅為了起承轉合。有時這些穿插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例如第一集各個故事之間的聯繫是奧巴莊的事跡,而奧巴莊又是《砍手的故事》和《法特麥的獲救》中的重要人物。《砍手的故事》中那個無名氏究竟是誰,在奧巴莊的自述——即最後的插話——中得到了解答。又如第二集中最後一個故事《阿芒佐爾》,必須和插話聯繫在一起才完整。

童話取材

豪夫童話的取材,大致有三個來源。一是東方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及其他阿拉伯故事;一是德國民間故事;一是其他作家的作品,如霍夫曼伏爾泰等。童話第一集大致以東方為背景;第三集多半采自民間傳說——《赫什古爾敦》、《冷酷的心》是德國南方施瓦本一帶的傳說,《什蒂恩弗岩洞》是蘇格蘭民間傳說。第二集很特別,除《矮子“鼻兒”》一篇外,其餘三篇都是“故事”,其中並沒有豪夫認為童話中所必須有的那種干預人類命運的超自然的力量出現。尤其是《年輕的英國人》,與一般所謂童話的體裁大不相同。此外,第一集中《砍手的故事》和《法特麥的獲救》,也屬於所謂“故事”的範疇。豪夫童話共十五篇,這類“故事”就占了三分之一。

誕生

豪夫利用民間故事,並不是簡單地移植,而是給予精心的藝術加工,往往使人感覺不出原有所本,例如《冷酷的心》之所以含有那樣深刻的意義,就是豪夫加工的結果。但童話中也有簡單移植的篇章:《阿布納》出於《一千零一夜》第四五八夜《葉門蘇丹和他的三個兒子的故事》和伏爾泰的《查第格》第三章《狗與馬》,情節完全相同,只改變了角色。(什蒂恩弗岩洞)譯自英國羅伯爾·皮·吉里斯著《北冰洋遊記》中的《尼庫爾岩洞》,也只換了兩個人名,情節較原文更簡單。另一方面,童話中的許多故事雖然利用東方或古代作背景,但是用當時的事件貫穿起來的。第一集中奧巴莊的事跡和第二集中阿芒佐爾的事跡,實際上都屬於拿破崙時代,而拿破崙本人的形象也曾經在故事中出現。 這裡的要是根據威爾·謝勒所編《豪夫全集》翻譯的,並參考了麥克斯·德萊齊爾所編《豪夫全集》。兩種版本偶爾有些出入,考慮到我國讀者的需要,我已根據德萊齊爾本增補了每一集前面的封面標題,並將《前言》改為《童話年鑑》,這樣文內“年鑑裳”一語才醒豁。《年輕的英國人》一篇,在德萊齊爾本中則叫做《人猿》。豪夫童話有幾篇已經譯成中文,即青主譯的第一集,名《豪福童話》,與原文出入很大;張威廉譯的《仙鶴國王》和《賽德的苦難》,伯永譯的《冷酷的心》,張凡譯的《小矮子木克》和《長鼻矮子》,都是從俄譯本轉譯的;還有劉德中譯的《年輕的英國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