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利·博爾赫斯

豪利·博爾赫斯

1961年 1976年 1986年

作者及作品

豪利·博爾赫斯豪利·博爾赫斯
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說家兼翻譯家。博爾赫斯的主要作品有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聖馬丁牌練習簿》(1929)、《陰影頌》(1969)、《老虎的金黃》(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說集《惡棍列傳》(1937)、《小徑分岔的花園》(1941)、《阿萊夫》(1949)、《死亡與羅盤》(1951)、《布羅迫埃的報告》(1970)等。還譯有卡夫卡、福克納等人的作品。

作品風格

其作品文體乾淨利落,文字精煉,構思奇特,結構精巧,小說情節常在東方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展開,荒誕離奇且充滿幻想,帶有濃重的神秘色彩。
你在提問中說希望看到他的作品,這樣吧,我給你提供一個地址,在這個地址都可以線上閱讀博爾赫斯的作品:(這是一個專門搜尋博爾赫斯作品的連結)
http://www.17pk.cn/dir/literature/foreign_literature/novel/wenyi/borhis/
另外在百度的博爾赫斯貼吧里有更多的關於博爾赫斯的資料,地址是:
http://post.baidu.com/f?kw=%B2%A9%B6%FB%BA%D5%CB%B9

生平年表

以下則是博爾赫斯的生平年表:
附一: 迷宮中的旅程--博爾赫斯生平
1899年8月24日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具有古老英國和阿根廷血統的家庭。
1914年全家移民歐洲。在瑞士日內瓦上中學。
1919年參加西班牙的“極端主義”文學運動。
1921年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度成為阿根廷“極端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
1923年全家再次往歐洲。在西班牙最重要的雜誌《西方評論》上發表文章,其詩作在馬德里的文學圈中深受好評。
1924年全家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創辦雜誌《船頭》。
1925年出版詩集《面前的月亮》。
1927年因患白內障而動手術。
1930年與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相識,從此開始了長期的友誼和合作。
1933年短篇小說《街角上的男人》發表。
1935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世界性醜聞》。
1936年出版隨筆集《永恆的歷史》。協助比奧伊·卡薩雷斯創辦《不合時宜》。
1937年進入市立圖書館工作。定期寫作關於卡夫卡的專欄文章。
1946年因在一份反庇隆的宣言上籤字,被調出圖書館,“升任”國營市場的家禽及家兔稽查員。
1949年出版第三本短篇小說集《阿萊夫》。
1950年當選為阿根廷作家協會主席,同時擔任國立圖書館館長一職。
1951年出版第四本短篇小說集《死亡與羅盤》。
1956年庫約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獲“國家文學獎”。
1957年受聘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哲學文學系的英美文學教授。
1961年與貝克特同獲“福門托獎”。應邀訪問美國。
1963年訪問歐洲,進行演講和接受各種榮譽。
1967年第二次訪問美國。與埃爾莎·阿斯泰特·米連結婚,三年後離異。
1969年首次訪問以色列。前往巴西接受“美洲國家文學獎2”。
1971年第三次到美國。
1975年出版《沙之書》、《永恆的玫瑰》、《序言集》。母親去世。
1986年4月24日與瑪麗亞·兒玉結婚。
6月14日在日內瓦去世。
附二:據博爾赫斯的小說拍攝的電影
《仇恨的日子》 根據《埃瑪·宗茲》改編,導演萊奧波爾多·托雷·尼爾松,1954(阿根廷);
《玫瑰角的漢子》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勒內·穆稀卡,1957(阿根廷);
《入侵》 根據博爾赫斯和比奧伊·卡薩雷斯創意拍攝,導演烏戈·聖地亞哥,1968(阿根廷);
《埃瑪·宗茲》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阿蘭·馬格魯,1969(法國);
《蜘蛛的謀略》 根據《叛徒與英雄的主題》改編,導演貝爾納多·貝爾托魯齊,1970(義大利);
《另一些人》 根據博爾赫斯和比奧伊·卡薩雷斯的腳本改編,導演烏戈· 聖地亞哥,1974(法國);
《死去的頭目班德拉》 根據《釜底游魚》改編,導演埃克托爾·奧利韋拉,1975(阿根廷);
《第三者》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卡洛斯·烏戈·克里斯蒂安森,1980(巴西);
《武士和女俘的故事》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埃德加多·科扎林斯基,1992(阿根廷)。
附三:博爾赫斯所獲獎項
博爾赫斯說:“獲獎只可用來滿足虛榮心;既然是為了滿足虛榮心,不得諾貝爾獎也罷。”博爾赫斯未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確是一個重要的損失和遺憾,不過,這缺憾並不屬於博爾赫斯,而屬於諾貝爾文學獎。
1961年 福門托獎,西班牙;
1962年 藝術與文學勳章獲得者,法國;
1963年 國家藝術基金大獎,阿根廷;
1965年 不列顛帝國高級勛位爵士,不列顛;第九屆詩歌獎,佛羅倫斯市,義大利;太陽勳章,秘魯;
1966年 第九屆國際聖母像章獎,義大利;英格拉姆·梅里爾基金會文學獎,紐約;
1968年 榮譽院士,美國藝術科學院;義大利共和國勳章;
1970年 泛美文學獎,巴西;
1971年 耶路撒冷獎,以色列;
1973年 阿方索·雷耶斯獎,墨西哥;
1976年 貝爾納多·奧希金斯勳章,智利;“十三人俱樂部”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79年 金獎章,法蘭西科學院,巴黎;榮譽勳章,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鷹十字勳章,冰島;金舟獎,聖多明各共和國;
1980年 榮譽獎,阿根廷詩歌基金會,布宜諾斯艾利斯;塞萬提斯獎,西班牙;西拉文學獎,西班牙;西諾德爾杜卡獎,巴黎;
1981年 巴爾贊獎,義大利;法國精神與政治科學院院士,巴黎;奧林 ·約利齊獎,墨西哥;
1983年 法國三級榮譽勛位獲得者,巴黎;阿方索十世“哲人”大十字勳章獲得者,西班牙;T.S.艾略特獎,芝加哥;
1984年 義大利共和國大十字騎士勛位獲得者;
1986年 埃特魯里亞文學獎,義大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