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帝王之鄉

豐縣帝王之鄉

劉邦,豐邑人(今豐縣)。西漢開國皇帝。因此豐縣又被稱為: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

基本簡介

劉邦劉邦

曾在秦朝時期,有一位這樣的人,他出生在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曾擔任泗水亭長,後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打敗西楚霸王項羽,被後人成為沛公。對!他就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

關於他的家鄉到底是豐縣還是沛縣,曾在小時候聽過這樣一個典故:說劉邦未出生之前,劉邦的的母親劉母曾經在大澤的岸邊休息,夢中與神交合。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劉邦的父親劉父正好前去看她,見到有蛟龍在她身上。不久,劉母有了身孕,劉母懷劉邦之時因當時的皇帝找人占卜(古代迷信),算命先生就說,再過三天豐縣將有一個大英雄出生,必將統領天下,取代你的帝王之位。皇帝一聽當然不高興了,於是就派人將豐縣內所有身懷嬰兒的孕婦全部殺掉,一個不留(寧可錯殺一百,不能放過一個),就在搜殺的第三天,皇帝一聽,大事不妙,未來的小皇帝已經出生了,於是又派人繼續搜殺剛出生的嬰兒,就在這時,劉父就帶著剛出生的小劉邦一路逃荒,躲避各種困難,最終逃到了沛縣。

劉邦小時不喜歡讀書,不喜歡乾農活,性格豪爽,為人豁達,一直是我行我素。擔任泗水亭長之時混熟官吏,並與樊噲、蕭何等人知交好友。常樂於飲酒,在他喝醉之後,曾有人看到有龍在劉邦身上出現,深以為奇,認為這個人以後必有出息。後來劉邦感覺官吏沒什麼大不了的,就自獻“賀錢一萬”,呂公看到劉邦的面向之後,大為深嘆:此人必定是個非凡之物。曾有一次,劉邦在奉押解犯人至驪山途中有不少人逃脫,因為讓犯人逃脫就是死罪,所以劉邦索性放走所有人,這些人也成為後來起義的部分勢力。劉邦也必須逃亡,當時逃犯中就有十餘人願意跟隨他一同逃亡,傳說劉邦“斬白蛇起義”,之後入碭山。秦始皇常說“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之”。而後又發生了我們熟知的陳勝、吳廣起義事件以及鴻門宴。。。。。。最終拿下江山,史稱西漢!

歷史典故

劉邦與龍霧橋的傳說

龍霧橋龍霧橋碑

劉邦的父親劉煓,字執嘉,家住豐邑西北十二里的“金劉莊”。(現金劉砦村)因不願在偏僻的農村生活,便從老家搬遷,至豐邑(今豐縣)中陽里定居。與人交往方面,多受鄰里的尊重,稱為太公。後又在城東北,置地種植。一天太公在田中幹活,劉媼給丈夫前往送飯,半路上忽然天氣大變,烏雲密布,風起電閃,雷聲大作,暴雨來臨,隱約空中蛟龍出現,還露出一些鱗甲。劉媼驚怕,便到前面的一座橋下咱比,電閃雷鳴,蛟龍遂降。劉媼當聲驚暈,失去了知覺,醒時又方覺似夢。劉太公來接劉媼時,問及此事,不知何故,竟從此有孕。後生下劉邦,因劉邦的母親在此橋與雨而孕,生子劉邦,故後人稱此橋為“龍霧橋”並又在附近建廟,現有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兩塊石碑,記載“龍霧橋碑記”。

劉邦雨厭氣台的傳說

古老的豐城內,建有一座高台,高約丈余,名曰:“厭氣台”因是秦時建,又稱為“秦台”。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朝中有占卜天文的官員,多次觀東南方有祥雲瑞氣出現,並報與秦始皇,秦王大驚,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秦始皇害怕江東不牢,被外人所篡奪,所以三次東巡,想滅掉天之氣,至豐後觀有新皇帝的祥光銳氣,便想法滅掉。便派人在城中心,挖深坑意是挖去了新天子的心。並又埋上丹砂及寶劍鎮壓天子氣起,又把城牆上的磚盡扒掉,意是剝了天子的皮。後又在城四角挖了四個深池,意是刖足,秦始皇認為:即挖掉了天子的心,剝了天子的皮,砍掉了天子的四肢,以後新生的天子,就不會存在了,便可高枕無憂了。而秦王朝就會世世代代,往下相傳了。然而他的打算沒能得成,後因秦暴政,引起了多方的農民起義,在秦始皇死後,二世胡亥在位時,劉邦手持三尺寶劍,斬蛇起義,歷五年滅秦勝楚,一統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就此也結束了秦始皇的美夢。後人便稱此台為“秦台"“厭氣台”。

劉邦與鳳凰嗉的傳說

相傳古豐城建成於春秋時期,城建不久,忽然不知從何處飛來了一隻奇大的鳳凰,落在了豐城,其鳳甚大,頭伸往西南角城牆外,尾搭在城牆東北角,一隻翅膀搭在東南城牆上,另一隻翅膀伸向西北城牆上,把一座城池全部覆蓋了。因頭頸較長,城內容下不頸嗦,故將食嗉伸向西南城外,後長鳴三聲,巽向而飛鳳凰食嗉搭落的地方,後留下了一個高土堆,世人取名為“風凰嗉”。後人為紀念鳳凰落過的地方,修建了鳳鳴寶塔一座,故古豐城改叫過“鳳城”,後來出生了漢高大帝劉邦,風城亦稱“龍城"。

一天秦王軍師夜觀天象,發現紫微星出現在東南方上空,正應驗豐城,於是進諫秦王,說不久真龍天子將在豐城降生,要與你爭奪江山,秦王大驚,忙問軍師,用何法破之,軍師占算了一遍,說主上不要驚慌,這真龍天子是懷胎在一凡婦身上,真龍若不見鳳土,便不會降生的。豐城的西南角有一鳳凰嗉,若飲此土真龍才會降生,須趕快派兵嚴守,以防取土。並派官兵在豐城搜殺孕婦。一時城內受害者無數,劉太公聞訊驚慌,因妻子已懷胎十個月已滿,忙把妻子藏在了屋後的菜窖裡邊,因住宅在城東北角,地方偏僻,官兵來此見僅有兩間茅草屋,別無它物,沒有細搜,便離去了,劉媼便得脫險。因懷胎十個月已滿,嬰兒未能降生,聽得傳說,凡難產的孕婦,非飲鳳凰嗉的土,嬰兒才能降生,如果到鳳凰嗉去取土,那裡現有官兵嚴守,真難以到手。當時是炎熱的夏天,劉太公忽然想出了一條妙計,自己的地里,現種有西瓜,現已成熟,我何不摘瓜到鳳凰嗉去賣,見機取土,劉太公到瓜田摘了一擔西瓜,挑到鳳凰嗉去賣。

天氣十分炎熱,看守在鳳凰嗦的官兵們,正在口渴難忍間,見有賣瓜人到,便命令把瓜挑上崗來,官兵上前搶著吃瓜,瓜皮扔了滿地,不多時把瓜吃光,便命令劉太公趕快走開。劉太公說,瓜皮扔在這裡太髒,就讓我把瓜皮拾回家裡去餵豬吧。官兵們也沒有阻攔,劉太公便拾起地上沾滿泥土的瓜皮,挑回家中。當時劉媼被藏在菜窖里,悶熱口渴難以忍受,劉太公未及燒水,便拿了瓜皮叫劉媼啃點暫時解渴,並說瓜皮上沾有鳳凰嗉的土,一你啃過以後,看看用了此土,對嬰兒降生的傳說靈驗嗎。於是劉媼就啃了帶土的瓜皮,說也奇怪,不多時便覺腹內疼痛,嬰兒很快就出生了。他便是後來手提三尺寶劍斬蛇起義,在五年中滅秦勝楚,一統天下的漢高祖劉邦。

劉邦五門出逃的傳說

秦王的軍師占算出,真龍天子已經降生,忙奏與秦王,秦王立即派兵,把豐城四門關閉,嚴搜捕殺新生嬰兒。一時豐城內人心驚慌,劉太公夫妻當時害怕,抱著孩子便想逃亡出城去,可是城門已經關閉,無法走出,便順著城牆,往東北方向走去,這時城內喊聲連天,官兵到處追殺,新生嬰兒殺死很多。劉太公正急於無路可逃時,小劉邦便用小手一指,城牆上頓時出現一門。劉媼抱著劉邦便從此門逃出,母子躲過這次秦兵的追殺,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後,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後人便把皇帝出逃的此門稱為“五門”,天下各個城都是四門,唯有豐城有五門,(考證:五門就是城中往外排水的隧道;又名水關,人彎著腰可以通過)。至今還保留著“五門橋”來紀念這一神話傳說。

劉邦在七里舖廟避難傳說

當時秦王的軍師又測出了,真龍天子已經出城逃走。急奏與秦王說,真龍天子今往東逃走,沛乃屬水地,如果龍一入水,便難以捕殺了。秦問奏驚慌,忙派兵東急追。劉媼正抱著孩子往東急逃時,忽聽後面喊聲震天,知是追兵趕來,前面不遠便是七里舖(此村因離城七里得名)村頭有一間土地小廟,母子無處可避,只得進廟躲藏在土地神像後面,當時土地一見赤帝子有難,得想法救駕。他便颳起了一陣神風,飛沙走石,葉落滿地把劉媼的腳印刮掉。並又命蜘蛛把廟門網上。追兵趕到滿村嚴搜,沒有發現帶幼兒的婦女,便來到了土地見廟門口滿地的落葉,並且廟門上掛滿了蜘蛛網,廟內無法進入,不可能有人進內躲藏並馬上轉回城中,向秦王報說,但說到七里舖廟有支柱網門時,軍師就說大事壞了,真龍天於便在此小廟內,趕快回去到小廟追殺,官兵們立即回返,前往七里舖廟中追殺劉邦。趕到土地小廟後,只見一間破廟及一尊土地神像外,連一個人的影兒也沒有。因為劉媼當一見追兵離去後,便趕快抱起孩子,離廟東逃,在此避過一次大難,得帝後不忘此事,為報土地神救命之恩便在七里舖重建廟宇,建蓋了三問雄偉的大殿,並蓋有東西廂房,在全國的土地廟中,算是一座最大的土地廟了。後人因皇帝在小廟內受委屈避過難,後來改廟名為“屈主鋪廟”至今原址,還存在有殘磚破瓦,並有出土的古碑。

劉邦與馬歇蹄的傳說

秦兵趕到了七里舖廟中,不見有人,便又帶兵往東追去,劉媼抱著孩子離廟東逃,想回沛縣娘家躲藏。急行至豐沛交界,正準備休息一會,在往前趕路。忽見後面塵土大起喊聲連天,就知是追兵趕來。四處觀望沒有能藏身的地方,情況萬分危急,實在是性命難保了,忽見不選處,有一位耕田的老人,便走上前去請老人相救。老人當時也很著急,一時又無法可想,正在發愁,後邊追兵馬上就要趕到,這可怎么辦呢?突然耕地的老馬,急叫了幾聲,又用蹄子在地上猛扒了一個坑,老者見後十分高興,便有了主意,馬上叫劉媼把孩子一抱過來,放入坑內,上面輕輕的埋上了一點土,並又繼續犁地。犁了一圈便來到埋嬰兒的地方,老馬怎么也不往前行走啦。便把一隻前蹄抬起,老農沒法,只得坐地休息抽菸。劉媼合手起了榔頭,就在田中打坷垃。這時追兵趕來,見一位老農和一位婦女在田間耕田,又四處無人,懷疑孩子藏在田中,並命令兵士們,用槍刀滿地插遍,唯有馬蹄下沒有插到。正好馬抬起的前蹄,就埋藏著真龍天子。秦兵當時想,即是土中埋藏著嬰兒,也一定會被插死,於是便回城交差去了。從那以後,馬站立休息時,總是把一條前蹄抬起來。傳說後來救過劉邦的這匹馬,受到玉皇大帝的旌表之恩。老馬為了感謝旌表之恩,便將歇蹄的姿態,一代一代往下相傳。至今馬歇蹄的故事一直留傳著。

螻蛄救駕的傳說

秦兵東追到,一位犁地的的老農,和一位婦女在田幹活,別無他人便懷疑孩子埋藏在田間。下令用槍刀把田問插一遍,沒有搜出嬰兒,無法只得急速回城交差。

劉媼見官兵去後,心中惦念孩子的安危,急忙到在老馬的前蹄下去扒孩子,把土剛扒一層,見一隻螻蛄,從埋嬰兒的土中鑽了出來。劉媼見後十分生氣,心想你這該死的螻蛄,也來欺負我的孩子。一怒之下,便把螻蛄攔腰掐斷。細看時,見孩子的鼻孔處向外有二條小洞,便恍然大悟,莫非怕孩子在土中憋死,才與孩子鑽洞通氣。看來我今天做下了一件天大的錯事了,得恩未報,反而為仇,當時後悔莫極。回頭看見掐斷的螻蛄上下處,不停的顫動著,便順手從地上撿起一根草棒,把螻蛄的斷身,插草棒接連在一起。並跪地禱告,螻蛄大神,你救了我的孩子,也是我一時之錯,誤傷於你,今求你原諒吧。我祈天保佑你,賜你萬福。禱告完後,見螻蛄慢慢的爬動,鑽入土中去了。後來劉邦打平天下,坐了皇帝後。一個夏季的晚上,劉邦在南宮乘涼,忽然問飛來一隻螻蛄落在腳下,趕之不去,劉邦十分驚奇。忽想起幼年時,聽母親所講過螻蛄救過命之事,心想我曾受過救命之恩,應相報答,便想封螻蛄為“護國公”第二天上朝時,於大臣們講了此事。當時蕭何出班奏曰:“萬歲此事不妥,螻蛄專食田間的吞苗,致使減產欠收,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若受賜封,恐民心難服,它不過是救過你一人,現在卻是天下百姓的公敵。賜封之事,望皇上三思而行。劉邦聽後,認為蕭何所奏有理,於是罷封了螻蛄。因螻蛄沒能得到賜封,大為惱怒。此後便開始大肆繁衍,盡食田間的禾苗。這段神話傳說,一直留傳至今。

華山得劍的傳說

劉邦青年時,好吃、好喝、好朋、好友、遊手好閒,他不願從事農業生產,成天帶領一班朋友到家中吃喝,因遭到父親的反對,後經常帶人到大嫂家吃喝,時間一長也遭到大嫂的反感,一怒之下,離家去沛,半途行之離豐城東南三十里處的華山時。正想休息一會在趕路,忽然聽見不遠外,有打鐵的聲音。走上前去,見一位老漢,正在打一把寶劍,劉邦心想我正要到沛縣學習武藝,需用一把寶劍,便走上前去問這問那。開始老漢因忙著幹活,總不想於他答話。劉邦又問:您打的這把劍是給誰的?老漢隨口回答說,給皇帝打的。劉邦說:“你能給我打一把嗎?”老漢聽了此言,停下手中的活,抬頭打量劉邦,觀見劉邦長像非凡,高鼻,豐額,龍顏,隆準,一派帝王之相。心想我不如把此劍贈送與他吧。於是就把寶劍贈與劉邦,並說:“希望你以後不要辜負了此劍。”又於此劍起了名字,叫“赤霄”劍。後來劉邦帶著此劍,斬蛇起義滅秦,勝楚,創下了大漢偉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