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樂亭

豐樂亭

豐樂亭位於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旅遊區豐山腳下紫薇泉旁,為北宋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建,親撰《豐樂亭記》記之,於亭間飲酒、題吟、會友、與民同樂,並命人在幽谷“雜植花卉”,“淺深紅白宜相間,先後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去,莫教一日花不開。”豐樂亭現存蘇東坡所書《豐樂亭記》石刻及“滁州十二景”詩畫。

簡介

豐樂亭,位於滁州市城西1里的豐山北麓,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始建。據《豐樂亭記》載,是年夏歐陽修飲茶,覺水味甘甜,異於往日。因問待從,知水取於幽谷一泉。歐陽修親至泉旁察看,“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竊然而深藏,中有清泉嗡然而仰出。”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由於這年滁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歐陽修將此亭命名為“豐樂亭”。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修此亭時,內壁南北面鑲有滁州判官尹夢壁作《滁州十二景》石碑刻6塊(高1.16米,寬0.46米)。亭外南側立有相傳為唐吳道子畫的觀世音菩薩石刻像和歐陽修撰文、蘇軾手書的《豐樂亭記》碑刻各1塊。清鹹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軍攻滁州時,亭遭損壞。光緒九年(1883年)五月,薛時雨重修此亭,並立《重修豐樂亭記》碑刻。

過亭第二進為保豐堂,同年所建,5間瓦房磚木結構,幾經毀而修復。1963年又仿原樣重建。堂前古柏1株,傳說為歐陽修所植。

出堂過院即至危樓,為第三進。原建上下3間,青磚小瓦結構,歐陽修曾立王禹偁(字元之,曾為滁州郡守,有政聲。石刻像於壁內,並作《書王元之畫像側》一詩,以示尊賢之意。宋元祐九年“危樓”改為 “九賢祠”,為祭祀唐代滁州刺史韋應物、李德裕、李長夫、李公重、韓思復和宋代滁州郡守王禹偁、歐陽修、張方平及曾鞏等9人之所。此樓毀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道光時(1821~1850年)滁州郡守李藝圃曾予修葺,並在“九賢祠”左又建一座“四賢祠”,祭祀明代滁州太僕卿李一鵬、高倬、寺丞王聚奎和都察院左劍都御史金光辰。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滁州知州熊祖貽重修時將危樓改為平房。原危樓前左為“棠舍”、右為“芥舟”,各是3間小瓦平房,為僧侶坐禪的地方。“芥舟”之南是和尚禪房和廚房。

在“保豐堂南”,原有“王陽明祠”,明代建築,光緒時毀。在“王陽明祠”南山坡上,有“三皇古殿”和“天宇寺”遺址。再東南有“柏子潭”1處,占地約1畝。始建於明,明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下旨建祠,改封為“柏子龍潭”,洪武十六年竣工。潭周為樓,極其壯觀,有御製碑記。再上為“五龍君祠”。現在原址僅存摩崖石刻,除一塊面積為1. 20ⅹ0.95米的漢、滿兩種文字同刻的“與民同樂”石刻外,尚有湖北京山馬乾元的詩刻,全文是:“勝地控豐嶺,蒼蒼煙樹林。泉井人自汲,市近谷偏深。石作三春秀,雲生雨岫險,風流人已遠,同樂到於今。”在庭院東南山坡上,原分布有歐陽修建的“醒心亭”、“大觀亭”、“來遠亭”、“金聲亭”和“壯懷亭”,今皆毀為遺址。

“幽谷”在豐樂亭大門外,谷內古樹矗立。歐陽修曾說:“日與滁人仰面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幽谷東南的“豐樂亭”,即當年 “疏泉鑿石闢建亭”的“泉”,宋元祐六年(1091年),滁州刺史陳知新重修豐樂亭時,改名為“紫薇泉”。明代里人元珩為泉題書並立碑於泉側。目前,“紫薇泉”尚屬完好,原碑刻卻毀於“文化大革命”中。現在“豐樂亭”院內僅存“豐樂亭”、“保豐堂”、“棠舍”、“芥舟”和危樓等屋。

1956年,豐樂亭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將原在鐘鳴寺內的大銅鐘(名“幽明鍾”),移至前院。幽明鍾系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滁州刺史劉琪督造,鍾重4500斤,高7尺,頂有鈕,造型為“二龍戲珠”。下口為24個荷花瓣,直徑1.2米,鐘壁鑄有滁州清流、全椒官名表,“文化大革命”中豐樂亭內所有碑刻、字畫均遭破壞,這一巨大銅鐘也被人用氧焊機分割成塊,然後熔化。

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豐樂亭”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豐樂亭由來

據說歐陽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釀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歸途中跌倒,水盡流失,遂就近在豐山取來泉水。可是歐陽修一嘗便知不是釀泉之水,僕從只好以實相告。歐陽修當即偕客去豐山,見這裡不但泉好,風景也美,於是在此疏泉築池,闢地建亭。泉名“豐樂泉”,亭名“豐樂亭”,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歐陽修為此還寫下了《醉翁亭記》的姐妹篇——《豐樂亭記》,還以《豐樂亭遊春》一詩記載與民同樂之盛況:“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遊人不知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後來蘇東坡又把《豐樂亭記》全文書刻於亭中石碑上,供人閱讀和欣賞,一樣地留下了“歐文蘇字,珠聯璧合的稀世瑰寶。

豐樂亭開發

滁州豐樂亭文化公園位於滁州市琅琊山風景區內,包括大豐山及其東麓緩坡地段,北側為著名的滁州西澗,今為滁州西澗湖所在,西側與在建的現代人文景觀——琅琊山抽水蓄能電站風景區相鄰。規劃面積253100平方米。

豐樂亭文化公園效果圖豐樂亭文化公園效果圖

該地塊原有豐樂亭古建築群、紫薇泉、幽谷泉。此次規劃中的豐樂亭文化公園,以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高效益為設計宗旨,擬建成對市民全開放式的公園。在規劃建設中力爭做到無污染、無破壞,儘可能在保留原有地塊內生態特色的基礎上,改善景觀環境,重塑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景觀,同時在保護好文化遺存的基礎上,進行文化景觀的充實。

在功能規劃上,除保留豐樂亭核

心建築群、幽谷泉、紫薇泉和摩崖石刻外,還將恢復古代遺存,如醒心亭、來遠亭和祥雲閣、書院等,增建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名人文化園(集中展示與滁州有關的文化名人)、文化展覽館、老年活動區、青少年活動區等。

另外對交通、區域內道路與停車場、綠化、生態保育、旅遊開發、生態區內建設項目、垃圾的處理以及再利用、土地利用協調等進行了規劃。

建成後的豐樂亭文化公園,與西澗湖、琅琊山抽水蓄能電站連線一起,形成完整的遊覽區,既可以豐富琅琊山風景名勝區旅遊內容,擴大景區容量,更可使千古姊妹亭——醉翁亭和豐樂亭攜手共迎四方遊客。

豐樂亭記

蘇軾手書豐樂亭記石碑蘇軾手書豐樂亭記石碑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滁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也,蓋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於百年之深也。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慶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誥、滁州軍州事歐陽修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