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後國

豐後國

豐後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西海道,又稱豐後、豐州。石高約41.8萬石(慶長時)。

簡介

豐後國
特點:國內經濟發達,國情穩定,但邊境地形以平原為主,不利於抵禦外來入侵。
人口:700年6萬人,1600年21萬,1721年63萬
分郡:日高、球珠、直入、大野、海部、大分、速見、國埼
主要特產名物:錫、鉛、梅、牛、淺茅酒
代表風土:蓑崎、磨崖佛、別府八湯、六鄉滿山、夷谷、姬島、二子山
主要勢力:大友氏

地理

九州東部的西海道之國。北方通過耶馬溪和由布岳與豐前國相連,南面通過祖母山和傾山與日向國相接;西邊分別通過水繩山地和寶珠山系分別與筑前國築後國接壤,西南的阿蘇山和九重連山將豐後和肥後國隔開。同時通過周防灘與周防國長門國隔海相望,東邊豐後水道的東方是伊予國。七世紀末,古代的豐國被分為了豐前和豐後兩國。
中央有著九州平均海拔最高的山嶽地帶,有著豐富的溫泉資源。雖然國土大部分為山地,但國內的大野川和大分川沖積成為了大分平原,其他如國東半島的中央地區和沿海一帶都有著廣闊的平原。同時有著漫長的海岸線,特別是在東部的臼忤灣、津久見灣和佐伯灣沿岸有著不少良港,因此以瀨戶內海為中心的海運業也非常發達,在大友家的城下町,經常有來航的葡萄牙商船。結果帶來了先進的基督教文化,豐後成為了歐洲文化的中心。

歷史

室町時代開始,政治穩定的豐後國就是大友家的領地,進入戰國時代後,大友家的統治進一步鞏固。周圍國人臣從,國內情勢相對安定。不必擔心國內的叛亂,進入大友宗麟統治的時期,可以專注於對外侵略,特別是與中國大內氏爭奪在北九州的霸權。1551年,大內義隆因重臣陶晴賢的反叛而被迫自殺,宗麟送自己的弟弟義長繼承大內家家督,以長門為根據地擴大勢力。後陶晴賢和大內義長分別被逐漸強大的毛利元就所消滅,元就繼承了大內家的原有領地,並與大友家爭奪在北九州的權力。元就聯合反大友的勢力,與大友家對抗。1573年,宗麟將家督之位讓給了兒子大友義統,而自己仍然掌握實權,但家臣團卻分為了宗麟和義統兩派。在隨後的1578年,宗麟不顧重臣們的反對強行出兵日向,並在耳川合戰中大敗於島津氏,大友氏走向衰退。而島津氏不斷蠶食著大友家的領地,並收服著原本從屬於大友家的國人們。1586年,宗麟不得已向已經掌握了中央政權的豐臣秀吉求援。秀吉以此為契機,開始九州征伐,雖然島津軍在戶次川合戰中大勝,但最終不得不投降於豐臣家。宗麟次年病死,大友義統獲得了豐後一國的安堵。1593年的文祿之役中,大友義統不顧友軍小西行長而擅自離開戰場,後被責問,並被沒收了領地,成為了秀吉的直轄地,在當地配以馬回。關原合戰後,細川忠興獲得了豐前39萬石的領地,後細川家被轉封到了肥後,豐後存續了日出、府內等藩。

守護

鎌倉幕府

1206年- ? - 大友能直 1242年 - 1285年 - 大友賴泰 ? - ? - 大友貞親 ? - 1333年 - 大友貞宗。

室町幕府

1333年 - 大友貞宗 1334年 - 1352年 - 大友氏泰 1352年 - 1364年 - 大友氏時 1364年 - 1367年 - 大友氏繼 1371年 - 1416年 - 大友親世 1372年 - 1376年 - 大友氏継 1416年 - 1426年 - 大友親著 1427年 - 1429年 - 大友持直 1444年 - ? - 大友親繁 1453年 - 1458年 - 大友親綱 1469年 - 1482年 - 大友親繁 1482年 - 1484年 - 大友政親 1484年 - 1496年 - 大友義右 1496年 - 1501年 - 大友義治 1501年 - 1516年 - 大友義親(義長) 1525年 - 1550年 - 大友義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