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野螟

豆野螟

豆野螟在各地都有發生,主要為害豇豆,以及菜豆,扁豆等豆科蔬菜,以幼蟲蛀食花、蕾和豆莢,致使蕾、花、莢大量脫落、影響品質和產量,在分類中它屬於鱗翅目螟蛾科。各地的俗名有豇豆莢螟,大豆卷葉螟等。

基本信息


簡介

豆野螟豆野螟

學 名:Maruca testulalis Geyer
英 名:bean pod borer
別 名:豇豆莢螟、豇豆螟、豆卷葉螟
豆野螟又稱豇豆螟、豇豆莢螟、大豆卷葉螟等,我國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各省區都有分布,是豇豆(豆角)、四季豆(龍牙豆)、大豆(黃豆)、豌豆(荷蘭豆)、蠶豆等豆科蔬菜的重要害蟲。以幼蟲蛀食花蕾、豆莢,常使花蕾、花朵、嫩莢脫落;被害豆莢蛀孔內、外堆積糞便,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幼蟲亦能卷葉為害。

形態與習性

成蟲

豆野螟幼蟲豆野螟幼蟲

是一種蛾子,體長10-13毫米,翅展20-26毫米,體色黃褐,前翅黃褐色,中室的端部有一塊白色半透明的近長方形斑,中室中間近前緣處有一個腎形白斑,稍後有一個圓形小白斑點,有紫色的折閃光,後翅白色、半透明。

橢圓形,長0.7毫米左右,黃綠色,表面有近六角形的網紋。

幼蟲

體長18毫米左右,頭黃褐,前腦背板黑褐色。

長約12毫米左右。淡褐色,翅芽明顯,伸至第4腹節,蛹外有兩層白色的薄絲繭。

世代史

廣東每年發生7~9代,無明顯的越冬現象。年中以5~6月為害最嚴重。成蟲晝伏夜出,最喜歡產卵在花蕾及花上,也有產於嫩莢或葉背,卵散產,在28~29℃時卵期2~3天。幼蟲孵出後即蛀入花蕾或嫩莢內取食,造成蕾、花、莢脫落。2~3齡幼蟲能轉株為害,亦可以隨落地花再轉株為害,轉株時間多於早、晚進行。受害嚴重的田塊,常可減產30~50%。幼蟲共5齡。老熟幼蟲吐絲下墜地面以細土、枯枝、落葉綴結土室,再在其中作繭化蛹。
豆野螟對溫度的適應範圍廣,7~31℃都能生長發育,但最適溫為28℃,相對濕度為80~85%。
野螟的天敵有卵和幼蟲的寄生蜂、寄生蠅等十餘種,在8~9月份,卵的被寄生率有時可達50%。此外,蜘蛛、蠼螋也是田間常見的捕食性天敵,應予注意保護。

主要習性

1.生活及越冬

豆野螟豆野螟

據陝西武功觀察,一年發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越冬代成蟲出現於6月中、下旬,基本是1個月1代,第1、2、3代分別在7月、8月和9月上旬出現,第4代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出現成蟲,10月下旬以蛹越冬。

2.為害習性

成蟲產卵於花蕾、葉柄及嫩莢上、單粒散產,卵期2一3天,初孵幼蟲蛀入花蕾和嫩莢,被害蕾易脫落,被害莢的豆粒被蟲咬傷,蛀孔口常有綠色糞便,蟲蛀莢常團雨水灌入而腐爛。幼蟲為害葉片時,常吐絲把兩葉粘在一起,躲在其中咬食葉肉、殘留葉脈,葉柄或嫩莖被害時,常在一側被咬傷而萎蔫至調萎。

3.趨性

成蟲趨光性強,白天常躲在蔭蔽處。 另外,老熟幼蟲常在蔭蔽處的葉背、土表等處作繭化蛹。

微公害、無公害防治技術

1.及時清理田園 對落花、落蕾和落莢要及時清理出田外處理,以免轉移為害。
2.誘殺 在面積較大的地方,有條件時可安裝黑光燈誘殺成蟲。
3.藥劑防治 在發生的田塊中,最好從發現初孵幼蟲時即開始噴藥,可選用300倍液的殺螟松或3000-4000倍液的殺滅菊酯或800倍液的敵敵畏,每10天左右噴施一次。
4.生物防治 可用每克含100億個孢子HD-Ⅰ或"7216"500一600倍懸浮液噴霧,使用生物農藥應從開花期始防治,在10一15天后再噴一次,噴藥的重點是蕾、花比較密集的地方,及早消滅初齡幼蟲,防止擴散。

防 治

[農業防治對策]

A、及時清除田間落花、落莢,摘除被害的卷葉和豆莢,集中燒毀。

[物理防治對策]

A、黑光燈誘殺成蟲。

[藥劑防治對策]

策略是“沾花不沾莢”,即在豇豆等作物始花期第一次施藥,第二次在盛花期(2 —3個花相對集中時),於早晨8點前花瓣張開時噴藥,重點是噴蕾、花、嫩莢及落 地花上,連噴2—3次。兩次噴藥的間隔期,春播豇豆以10天、夏播豇豆以7天為宜。 可選藥劑如下:
A、2.5%保得乳油2000-4000倍液
B、或20%氯氰乳油2000-4000倍液
C、或20%殺滅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
D、或2.5%功夫乳油2000-4000倍液
E、或2.5%天王星乳油2000-4000倍液噴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