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柴

豆腐柴

豆腐柴,豆腐柴一般於4月中旬發芽,5月中旬開始孕蕾並陸續開花結實,6月下旬至7月中旬為結實期,自下而上逐漸成熟,成熟的果實不易脫落,可一直保留到10月,10月下旬葉片全部於枯凋落。生育期120天,生長期約185天。 形態特徵:豆腐柴,直立灌木,植被高 2-6m。幼枝有柔毛,老枝漸無毛,老枝漸無毛。單葉對生;葉柄長 0.5-2cm ;葉片卵狀披針形、倒卵形、橢圓形或形,有臭味,長3-13cm,寬 1.5-6cm,基部漸狹,全緣或具不規則粗齒,先端急尖至長漸尖,無毛或有短柔毛。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豆腐柴 豆腐柴

直立灌木;幼枝有柔毛,老枝變無毛。 葉揉之有臭味,卵狀披針形、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長3-13厘米,寬1.5-6厘米,頂端急尖至長漸尖,基部漸狹窄下延至葉柄兩側,全緣至有不規則粗齒,無毛至有短柔毛;葉柄長0.5-2厘米。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塔形的圓錐花序;花萼杯狀,綠色,有時帶紫色,密被毛至幾無毛,但邊緣常有睫毛,近整齊的5淺裂;花冠淡黃色,外有柔毛和腺點,花冠內部有柔毛,以喉部較密。核果紫色,球形至倒卵形。花果期5-10月。

註:本種與狐臭柴P.puberulaPamp.很相似,但後者葉片基部不明顯下延,而為闊楔形至近圓形,葉背面有很清晰的細脈等主要特徵可以區別。本種被毛情況,由被毛至不太被毛以至光滑均連線而不可分割,故不再分出變種。

生長分布

生山坡林下或林緣。

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產中國華東、中南、華南以至四川、貴州等地。日本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豆腐柴 豆腐柴

豆腐柴用種子繁殖比較困難,雖然結實率較高,千粒重達17.3g,但因對種於發芽的條件研究尚不夠,至今仍未見有用種子繁殖成功的先例。用莖枝扦插進行無性繁殖成活率可達70%一78%。豆腐柴的再生能力相當強。據試驗,在生長期內剛割枝條或摘取葉片3–4次,仍能再生.在亞熱帶地區,豆腐柴適生於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林緣、疏林下、溪溝兩側的灌叢中及道路旁。多散生,有時群生,一般陰坡多於陽坡。豆腐柴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馬尾松、杉木及針、闊葉混交林、灌木林中均有分布。但郁閒度大於0.5時,則很少有分布。與其混生的植物有鹽膚木(Rhuschinensis)、推木(Loropeta-lumchinese)、杜鵑(Rhododendronsimsii)、金櫻子(Rosalaevdgata)、白櫟(Quercusfabri、茅栗(Castaneaseguin-ii);蕨類(DicranoPterisdichotonma)及小山竹(Brachysta-chyumdensiflorum)等。豆腐柴為熱地型灌木,耐高溫,不耐嚴寒,分布區年均溫為15–25℃;是中生植物,喜濕潤,有一定的抗旱性;它適應的年降水量為1200–2000mm。適生於排水良好的坡地,在微酸至酸性土壤上生長良好。土壤PH值範圍為4–7。

因種子發芽困難,多採用扦插育苗和大田栽培。1、枝插法:於秋、冬季或早春未萌芽之前,採取二年生以上的粗壯枝條(秋、冬採收的枝條,應進行沙藏催芽)剪成長10cm,具2個以上潛伏芽的枝段,基部切成馬耳形,在事先準備好的苗床上扦插。行距30cm,株距10cm,插深應為插穗的2/3。可直插,亦可斜插。扦插後稍加鎮壓並及時灌水,上面覆蓋草簾或塑膠薄膜,經常保持地表濕潤,一般成活率可達70%一78%。當苗高80–10cm即可出圃,在大田栽種。乾插法;於秋、冬或早春,採集粗壯的莖幹,截成30cm長的莖段作插穗,在苗床扦插。行距30m,株距15一20m,入土深為插播的2/3(即地上部分留10cm)其他要求同技插法.截於扦播的成活率高達98%。較用枝插法育的苗生長旺,分枝多,產量高。2、大田栽培:大田移栽最好在早春發芽前進行。首先應整好土地,挖好樹坑,施足基肥,灌足底水,然後將灌過水的苗圃中的樹苗挖出移栽於大田。一般每公頃栽種10500–21000株。截乾扦插的苗應稀植,而以技段繁殖的苗應密栽。在緩苗期,應特別注意保持土壤的濕潤。當植株長得過高,應及時修剪,以促其分枝,提高產量,便於採收。早春移栽的株叢,當年10月上旬可收穫一次。生長兩年以後,按一年收葉3次最為適宜,在亞熱帶地區,以6月中旬、8月中旬和10月中旬收穫最好。

主要價值

飼用價值

豆腐柴的嫩枝、葉雖然柔軟多汁、無毒,但因有異味,家畜一般不喜食。僅見山羊、綿羊偶爾採食其嫩枝、葉;鮮葉經蒸煮後,豬樂食,雞、鴨、鵝採食。如曬制於草、製成葉粉,異味消失,各種畜禽均可利用,可用作配合飼料的原料。豆腐柴的鮮葉直接利用,飼用價值不大,但經調製後可作為良等飼料利用。豆腐柴葉的粗蛋白質、粗脂肪和無氮浸出物的含量相當高。在粗蛋白質中,胺基酸的總量達10.54%,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豆腐柴葉的可消化蛋白質含量、總能和對豬的消化能、代謝能均相當高,但對羊則屬於中等。豆腐柴無論是野生的還是作為果膠植物栽培,其資源都相當豐富。產葉量較高,在人工栽培群落中,當年鮮時平均產量為0.43kg/m ;3次採收,平均每公頃產鮮葉7800kg,折合於葉1560kg。生長3年以上的灌木林,平均每公頃可產鮮葉15000一22500kg,結合綜合開發利用,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他用途豆腐柴葉中含有豐富的果膠.據測定,葉中含果膠35%左右,屬高甲氧基果膠,商品果膠生產率達22%。另報導,葉中還含有過氧化物酶,含量相當於用於提取過氧化酶的原料––辣根的8倍。具有重要開發前景。產區民眾常采葉、取汁製作觀音豆腐食用,味道甚美,風味獨特。根、莖和葉入藥,能清熱解毒,消腫止血。主治毒蛇咬傷,無名腫毒,創傷出血等。

食用價值

豆腐柴葉製成的“豆腐”內含有大量的果膠、蛋白質和纖維素,葉綠素和維生素C。在粗蛋白質中.胺基酸含量占10.5%。其中,在15種胺基酸中的蘇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等,占總胺基酸的34.91%。總乾葉重的3.68%。食用方法:將柴葉以沸水浸燙,至腐婢葉熟化;去除腐婢葉渣,得腐婢漿汁;在腐婢漿汁中加入草木灰紗包,攪拌均勻,稍稍置放即得腐婢豆腐。其色澤嫩綠,口感滑爽,營養豐富,為無污染綠色食品。

這種土名叫做“豆腐柴”的植物,學名稱為“觀音柴”,系多年生的小喬木;經多次實驗證明,含有大量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天然食用果膠成分。

葉可制豆腐,俗稱豆腐柴;根、莖、葉入藥,清熱解毒、消腫止血,治瘧疾,瀉痢,癰腫,疔瘡,創傷出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