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異性紅斑角化病

變異性紅斑角化病

變異性紅斑角化病(variable erythrokeratoderma)又名可變性圖形紅斑角化性皮病(erythrokeratodermia figurata variabilis)或Mendes dacosta型紅斑角化性皮病 (Mendes dacosta type erythrokeratodermia),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發病機制為編碼α-4 gap junction蛋白(connexin 31)突變所致,其變異基因位於染色體1p34-p35區。大多在生後不久發病,隨年齡增長而改善,絕經後可消退,但妊娠時病情加重,冷熱風的刺激和情緒激動可為加劇誘因。皮損多見於四肢伸側、臂部及顏面,有的患者伴掌跖角化。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系譜特徵有;①患者的雙親往往有一個患病,而且大多是雜合子。②患者的同胞中約有1/2個體患病。③連續幾代都有發病。④雙親無病時,子女一般無病。

病因

本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為編碼α-4 gap junction蛋白(connexin 31)突變所致,其變異基因位於染色體1p34-p35區。

發病機制

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為編碼α-4 gap junction蛋白(connexin 31)突變所致,其變異基因位於染色體1p34-p35區。

臨床表現

大多在生後不久發病,少數出生時或青年時發病。本病隨年齡增長而改善,絕經後可消退,但妊娠時病情加重,冷熱風的刺激和情緒激動可為加劇誘因。損害有兩種一種為相對固定的深紅色角化性斑塊,邊界截然似刀割樣,呈圓案形逗點形、多環形或環形;另一種為界限明顯的散在紅斑,大小、數量、部位各異,短時間(幾小時或幾天)形態大小都可發生變化或完全消退亦可發展為固定形態者。皮損多見於四肢伸側、臂部及顏面,有的患者伴掌跖角化。

診斷

根據早年發病及損害特點組織病理就可診斷。

鑑別診斷:

1.毛髮紅糠疹 皮損為特徵性棕紅或淡紅色毛囊角化性丘疹分布範圍較廣,頭面部可見乾性鱗屑性皮損伴掌跖角化過度乾燥及皸裂。進行緩慢範圍較廣,尤以手指背側第1、2節特別顯著,捫之有木銼樣感。

2.疣狀肢端角化病 多見於青春前期,損害為多數簇集性扁平疣樣丘疹,成群分布質硬,分布於手足背側有時可沿指緣呈線狀排列。

檢查

組織病理:為非特異性改變可見角化過度,角化不全,棘層增厚,中度乳頭瘤樣增生。真皮輕度水腫和非特異性炎症細胞浸潤。

治療

對口服維A酸反應良好。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可有一定療效。

預後

隨年齡增長而改善,絕經後可消退。亦可發展為固定形態者

預防

進行婚姻生育指導婚前檢查,遺傳諮詢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所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