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是搞裝備競賽

不知從何時起,中小學生這個無絲毫收入的消費群體卻被學習用品生產廠家和商家看好,並隨之出台各種促銷措施以招徠顧客。父母在孩子與廠商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參與這種消費。於是,學生學習用品出現消費高潮,並漸趨高檔化。 

現在,學生相互攀比的心理很強,穿、騎、戴、用都有日益追求新潮和高檔化的趨勢,如穿名牌服裝、騎變速車、戴時裝表、用高檔文具等。尤其是作為學生必備的學習用品,近年來日趨高檔化,上百元的書包和文具盒、幾十元一盒的鉛筆、十幾元一個的卷筆刀、幾元一塊的橡皮擦,這些高檔用品漂亮、新潮,但並不實用、耐用、好用。 

不少高檔文具在功能、造型上日趨玩具化,使得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在下面擺弄文具。 

商家說這是寓“娛樂”於“學習”之中的文化用品,老師和父母則都表示擔憂,他們認為學習用品過度玩具化,對孩子的學習會產生負作用。孩子具有極強的攀比心理,他們會在學校里比試,或者會因為玩弄這些“玩具”而分散學習精力。同時,文具的玩具化也增加了其造價和成本,對父母而言增加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