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良親王

護良親王(1308~1335)是後醍醐帝的第三皇子,權大納言源師親的女兒親子所生。文保二年(1318)入延曆寺梶井門跡【41】大塔修行,因此也被稱為大塔宮。

介紹

嘉歷元年(1326)剃度,次年任天台座主,領導山門(延曆寺)勢力而為後醍醐帝倒幕計畫中的重要力量。元弘二年(1332)十一月還俗改名護良,在吉野起兵,向各地發出號召討幕的令旨【42】,得到楠木正成、赤松圓心等反幕府勢力的呼應,最終形成全國性的倒幕浪潮並推翻幕府。中興後以歷戰而居功第一。護良的還俗是因為倒幕,中興後本應重新剃髮出家,卻堅持沒有那么做。元弘三年(正慶二年=1333)六月後醍醐帝歸京後,護良親王沒有按期入京參謁,而是整頓兵馬備戰。

相關文獻

太平記卷第十二·公家一統政道》中,後醍醐帝曾派參議右大辯藤原清忠【43】為敕使,詢問護良何故在天下已定後繼續養練士卒,並催促護良恢復剃髮染衣的僧姿,去做天台座主。護良招清忠近前,悄悄對他說:“當今四海平定,萬民謳歌和平的新地,都是仰賴陛下的明德,也有微臣籌策之功。而足利治部大輔高氏僅憑一戰之資,卻妄圖凌駕於萬人之上,視天下為己物。現在其勢力尚微弱,如果不趁時討伐他,總有一天養成比逆惡無道的北條高時更盛的威勢。因此舉兵備武,不是臣的罪過。至於剃髮一事,人若不能明察事件的前兆,待事發後悔之晚矣。現在逆徒(指北條高時一門)意外覆滅,但餘黨還躲在暗處,伺機作亂再起。這個時候上位者若失於威嚴,下位者一定會生暴慢之心。所以文武兩道並重才可以治理當今之世。我如果恢復剃髮染衣之身,捨棄虎賁猛將之威,又靠誰用武力保全朝廷呢?諸佛菩薩教導眾生時,尚且有折伏、攝受兩種方法:攝受作柔和、忍辱之貌,以慈悲為先;折伏現威勢、憤怒之形,以刑罰為宗。何況明君求賢佐、武備人才的時候,或是已出家的人才還俗,或是已退位的君王重祚。這樣的例子,和(日本)、漢(中國)都有很多。比如賈島浪仙【44】,自佛門出為朝廷之臣;又比如我朝天武【45】、孝謙【46】,改變法體重新登位。我隱棲在深谷幽溪,僅僅守著一座門跡寺院,或者出任幕府上將,安定天下,到底哪個更能為國家出力?這兩件你可速為轉奏,以求聖斷。”藤原清忠回去後將這話轉奏於後醍醐帝,後醍醐說:“坐將軍的位置,要周全武備防守,實在是為了朝廷顧不得受他人嘲笑的事情啊。要誅罰高氏,高氏有什麼不忠的舉動嗎?太平之後,天下的士卒還抱著恐懼之心。現在如果無罪處罰高氏,怎樣令眾多的士卒安心?在將軍的位置上就不可以出亂子。至於誅罰高氏的事,大可以以後再說。”於是就宣旨任命護良親王為征夷大將軍。護良心領神會,不久就進京參謁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