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橋

護國橋

護國橋,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護國路中段,為昆明市內重要的交通橋樑。

簡介

護國橋,位於雲南昆明市護國路中段,為昆明市內重要的交通橋樑,橋身兩側為兩個下沉式的小廣場在2000年建成時,是市中心的一個公共設施和公共景觀。
護國橋位於護國路中段,始建於1919年,為紀念1915年雲南首義討伐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運動而得名,橋長23米、寬17.5米,是一座中西合壁古樸典雅的雙拱石橋;200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護國橋(歷史圖片)護國橋(歷史圖片)

橋面東西兩側各嵌石雕龍頭,橋拱穹頂上鐫刻有:“護國橋民國八年孟夏月建造”的字跡。
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在蔡鍔唐繼堯李烈鈞等人領導下,雲南於12月25日通電全國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宣布雲南起義,成立軍都督府,編組護國軍出師討伐;在南方各省回響下,迫使袁世凱下台,取得護國運動的勝利。
護國橋(2009年)護國橋(2009年)
護國橋、護國門、護國路建成之初,被稱為紀念雲南護國戰爭勝利的三大工程;它們都是“反對帝制復辟,捍衛民主共和”的雲南護國戰爭的紀念性遺蹟。護國橋1952年在舊城改造時湮沒地下,1999年在原址被發現並修復。
它們作為紀念性建築都承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歷史文化信息:1、發生在1915年至1916年的雲南護國戰爭史實;
2、護國戰爭遺蹟的變遷反映了昆明民國初年、建國初期、二十一世紀初三段時間城市發展的變遷;
3、護國橋不僅是個紀念性建築其自身的建築風格也反映了我國傳統雙孔石橋的橋樑建築風貌,同時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融入了西方建築文化。
附錄:護國橋廣場再建記
護國橋(歷史圖片)護國橋(歷史圖片)
護國門、護國橋和護國紀念標,形成護國廣場,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護國路與東風路交叉處。廣場包括護國橋廣場和文化廣場兩部分。
護國橋廣場占地31111.56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為620平方米,是以17.5米寬的護國橋為中心,東西各建長32.5米、寬23米、深4米的下沉式廣場,兩側各有29踩的台階通至廣場底部,利用兩個橋孔作為人行通道。文化廣場位於護國橋廣場西側,占地2029.01平方米,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的仿古建築,其中地下1441平方米,地上3283.5平方米。
護國門、護國橋與護國紀念標是為紀念唐繼堯、蔡鍔等1915年12月25日在雲南發出討袁通電,組成護國軍,發動護國運動而建。
護國門為四柱三開花欞鐵門,長18米,高5米,上部柵欄式,下部鑄圖案。50年代拆昆明明代磚城時,護國門拆移作工人文化宮大門。文化大革命中建"紅太陽"廣場,護國門又拆除。1995年新築台基及護欄,護國門立於原址偏西,占地約700平方米。
護國橋修建於1919年,橋是一座中西合璧、古樸典雅的雙拱石橋,長23米、寬17.5米,拱圈邊、分水台邊、橋沿和欄桿體現出幽雅的歐式風格;龍頭、龍尾和象頭則體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1952年因舊城改造被填埋。1999年1月20日在電纜隧道施工中護國橋被發掘出來。
護國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蔡鍔將軍護國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蔡鍔將軍
護國紀念標原立於近日樓,50年代拆近日樓時拆除,1995年建在護國門前。標身三稜錐形,銅鑄,通高8.4米,側面陰刻"護國起義紀念"字樣。四方形石雕基座邊長2米,高1.5米,周刻護國起義始末碑記及浮雕。
1999年6月中共昆明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復護國橋。建設工程由盤龍區承擔。盤龍區委、區政府組建了護國橋工程指揮部,全面展開工作。廣場建設共需使用土地5140.57平方米,涉及天恆大酒店、雲南省郵政儲匯局和南屏服裝廠等單位及部分私房的用地,在多方面努力下從1999年8月10日到9月10日共拆遷26戶,拆遷危舊房5600平方米。
護國橋廣場工程建設經招標,由鐵道部十五局第四工程處承擔主體工程建設;陸良大地石材公司承擔石材輔砌工程;昆明建龍監理公司對工程進行監理;由市政質檢站和市質檢站分別對工程進行質量監督;由盤龍區綠化處承擔配套的綠化工程建設。
護國橋廣場綠化設計力求與護國橋旁邊天恆大酒店的綠地形成一個整體,達到和諧自然的景觀,同時保留了原來春漫公園的1株景觀樹小葉女貞,新植桂花2株、杏樹2株、鐵樹3株、黃楊球12叢、灑金千頭柏4100株、各種草花及五色草4000株,早熟禾草坪440.37平方米,馬蹄金草坪20.07平方米。草坪採用立體式種植,獨具特色,體現了護國橋廣場舊貌換新顏的優美環境。
護國橋下沉式廣場於2000年4月11日竣工,文化廣場於2000年10月竣工,工程總投資人民幣4000萬元,其中市政府承擔500萬元,其餘由盤龍區政府承擔。
護國廣場既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護國起義"的紀念地,又是城市綠化廣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