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靖夷

譚靖夷

 譚靖夷(1921.11.06—2016.11.12),湖南省衡陽縣人,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人譽為“從江河裡走來的院士”。 譚靖夷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獲學士學位;1982年9月3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89年批准為享受教授研究員同等有關待遇的高級工程師;1992年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譚靖夷長期從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從業67年來,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江河湖川,福建古田溪、廣東流溪河、湖南柘溪、貴州烏江渡、湖南東江等大中型水電站的建設以及湖南韶山灌區、歐陽海灌區、桃江水庫等水利工程都留下了他的名字。他親自參與建設和參與技術諮詢的水電大壩有80餘座。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民國十年(1921年)十一月六日,譚靖夷出生在湖南省衡陽縣的一個小山村,父親給他取名靖夷。靖夷一詞,取自《詩經·大雅》:“實靖夷我邦”。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譚靖夷考入湖南省立第一高級中學。  

民國三十年(1941年),譚靖夷高中畢業時因成績優秀被保送到已遷至貴州福泉的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就讀。  

畢業任職

譚靖夷 譚靖夷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他進入了當時暫設在四川長壽縣龍溪河的資源委員會中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工作,設計了他生平的第一座大壩—上清淵洞漿砌塊石壩。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十月,譚靖夷和一批技術骨幹奉調去福建古田,參加古田溪一級水電站的籌建工作。  

1956年5月,譚靖夷隨施工隊伍轉戰嶺南,參加廣東流溪河水電站建設,譚靖夷被破格提拔為工程總工程師。  

1966年至1968年,譚靖夷擔任湖南省水電建設公司總工程師,負責柘溪水電站尾工、韶山灌區、歐陽海灌區、桃江梓良岩水庫、大圳灌區、江華東方紅水庫等技術領導工作。  

1969年3月,譚靖夷被下放到木工班勞動的譚靖夷轉戰貴州,參與烏江渡水電站建設。  

1982年12月,譚靖夷隨施工隊伍從貴州返回湖南,負責東江水電站的建設。  

1985年,譚靖夷參加在瑞士召開的國際大壩會議。  

晚年經歷

1989年,譚靖夷從水電八局總工程師崗位退休。  

1990年到2010年,譚靖夷從事水力發電工程技術諮詢的時間高達3213天。  

1995年到2006年,譚靖夷先後17次隨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質量專家組赴三峽工地進行質量檢查。  

1997年,譚靖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年,譚靖夷以《耄年吟》為題作詩:“得展平生志,工成利在民。百年爭旦夕,萬木喜逢春。”  

2014年-2015年,譚靖夷重病住院,多次從昏迷醒來,還在向看望他的領導和同事了解一些工程的建設情況,詢問工程建設中的難題。  

2016年11月12日15時45分,譚靖夷在長沙逝世,享年95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譚靖夷長期從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主持建成大壩8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63萬KW,灌溉農田150萬畝,其中廣東流溪河拱壩、貴州烏江渡拱型重力壩和湖南東江拱壩均以質量優良著稱;流溪河水電站工程建設中,在中國首次採用大壩混凝土預冷及壩內冷卻等溫度控制技術和隧洞開挖光面爆破技術;在壩址岩溶強烈、壩高165米的烏江渡工程中,首創了有中國特色的高壓灌漿技術,取得突出成效,並在中國推廣,為岩溶發育地區興建高壩大庫開闢了道路。

截至1989年,他繼續為包括長江三峽的十餘座大型水電工程傾注心力,參與提交諮詢報告70餘份。    

• 科技成果

1985年,譚靖夷作為“在岩溶峽谷地區建設烏江渡水電站”項目主要負責人,獲得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 主要論著

譚靖夷主編了《烏江渡工程施工技術》等書,發表了《烏江渡水電站建設的基本經驗》、《岩溶地基的水壓試驗》、《東江水電站及耒水開發》、《今日中國之水電開發》等學術論文,有的還收入《第十五屆國際大壩會議論文集》等國際文獻中。  

人才培養

譚靖夷重視水電科技人才的培養,關心年輕技術人員工作與生活,他主動參加八局的工作會、科技大會和中國電建集團、股份公司的科技大會,以及行業、業主組織的技術研討會,介紹中國國內外水電科技的創新動態,為創新打氣、為創新支招。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 2008    獲得第七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獲獎)    
榮譽稱號
  • ▪ 2009    被評為水利部“長期奉獻水利優秀人員”     (獲獎)    
  • ▪ 2009    榮獲湖南省直機關表彰“模範共產黨員”     (獲獎)    
  • ▪ 1996    被湖南省科協命名為湖南科技之星     (獲獎)    
  • ▪ 1987    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獲獎)    
  • ▪ 1950    被評為福建省勞動模範     (獲獎)    

社會任職

譚靖夷曾任水電八局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副局長兼總工程師及水電八局高級技術顧問和廣蓄、二灘、天生橋、大朝山、龍灘、溪洛渡、向家壩等國家大型水電站中國國內、國際諮詢專家組成員及組長、長江三峽工程專題論證及設計審查專家組專家、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組副組長。  

1978年,當選為中國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人物評價

譚靖夷院士熱愛祖國,品德高尚,他淡泊名利,為人誠懇,待人友善,具有崇高的科學精神和人格魅力;他作風務實,工作嚴謹;他追求真理,勇於創新,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學習的榜樣。譚靖夷院士的逝世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工程院的重大損失。他的業績和精神將永遠銘刻於中國重大工程史冊。在中國水電建設中,凡有技術和施工難題,人們首先想到譚靖夷院士,他的足跡踏遍祖國江河,被稱為江河之子、築壩大師。他參與的一個個水利水電工程樹立了中國水利水電建設史上一個又一個豐碑,為中國的水電建築施工技術國際領先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工程院評)  

水電施工方面的技術問題,譚靖夷沒有解決不了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水電部總工程師 李鶚鼎 評)  

譚院士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祖國水電建設,攻堅克難,建樹無數,為中國的水電事業及水電八局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修建評)  

譚院士不僅是水電八局走出來的院士,更是從江河中走出的院士。天生橋工程在原雙洞導流受阻的情況下,譚院士憑著豐富的實踐經驗,通過嚴謹推理,力排眾議,主張單洞導流,解決了工程建設中的重大難題,為水電工程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希望大家效仿譚院士具有三種人生:一是智慧人生,譚院士用他的智慧對中國水電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二是價值人生,譚院士放棄留京,毅然留在水電建設第一線,在祖國的江河上,在很多水電站工地留下了他的身影和功績;三是健康人生,從譚院士的精神深處可看出他對人生的無比熱愛。(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李躍平評)  

譚靖夷院士是中國水電開發的參與者、親歷者,更是中國水電施工技術的奠基者、開拓者、引領者,他為中國的水電開發事業,為黨的事業、為“中國夢”奉獻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他是水電事業科技創新的一面旗幟,是30餘萬水電建設大軍學習的楷模。( 央視網評)  

在水電八局,在水電建設大軍中,譚靖夷是一代代青年人學習的榜樣,他的敬業精神,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創新精神,以及為了黨的事業,為了共和國的繁榮與發展無怨無悔的奮鬥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水電八局黨委書記姜清華評)  

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