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候學

證候學

中醫的證候包括了症狀和體徵。單一的症狀和體徵構不成一個完整的證候,而同一個證候可以由不同的症狀和體徵構成。證候無論它如何千變萬化,都不能脫離疾病而獨立存在。所以說: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共同構成了證候的本質。

簡介

中醫做了證候學的認識,是因為他要解決問題!什麼問題?

疾病的問題!你看《黃帝內經》是用問答的方式出現就說明了這種出發點!不解決問題的事,中國人不做!哲學家趙汀陽對中西思維在這一點上的不同,比喻為“西方哲學是典型的理想主義哲學,而中國哲學則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哲學。”

解釋

醫學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這一點目標非常明確。所以直到今天中醫界也從沒有出現過“醫學向何處去”的問題爭論!而在20世紀初,西方醫學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一主題的爭論,爭論的結果是,並沒有理出一個頭緒來,只能含糊地說“除了向前去還會是哪?!”。在中國人想出來了基本的世界規律之後,他開始解決問題了!為什麼上古之人都可以活過100歲?(《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實際上是說人的壽命的極限的問題。可他從不推測人是可以活到100還是150歲,總之,他關心的是什麼讓人這個生命機器加速了損耗的。“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聲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他找到了生活規律的問題。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而損耗就發生在違背這種統一的過程!進一步,他提出治療的原則就是糾偏,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補其不足,去其有餘。一切都是從最簡單的尋找平衡開始!

中西認識

世界的起源是一致的,就好像文字都始於象形一樣!西方也是,類似的話,Arisitotle時代的人也說過。我們有五行學說,他們有四元素說。可是最後,象放棄創造表義文字的努力一樣,他們不習慣這樣想,就放棄了。他們說,早期的時代“有什麼樣的哲學,就有什麼樣的醫學!”他們搖頭說,這多么原始!其實只是他們不習慣這樣思考呀!

中國人沒有放棄,他們繼續觀察和努力下去。他們從動態—平衡的角度來解讀生命!相對的衡態是健康態。過和不及都不好!他們就這樣一正一反的說開去!從四季更替說到人體生長發育!很自然,他們知道人體的健康態和疾病態之間的問題,就在於要么過,要么不及!虛實的問題就這樣被提了出來,以後不斷豐富!問題對應治療原則!問題更複雜,對應治療原則也就相應的複雜!虛實可以夾雜!於是標和本的問題被提出來,治療方法上也有更複雜的,“塞因塞用,通因通用!”這樣的思維是多么充滿魅力!

古代醫學

中國人不相信有治療不好的病!《黃帝內經》裡邊說,“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言其不治者,未得其術也!”(《素問。九針十二原第一》)我相信這是在這種邏輯上思考時充滿快感和自信的預言!大量的實踐產生知識的豐富,知識的豐富推動理論的清晰認知的規律毛主席講得最清楚!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再到理論的循環過程!從中醫的思維模式出發,中國古人不斷觀察體悟:思外揣內是重要的思考模式。

生命的特徵

有哪些呢?基本的規律是什麼呢?揣測並歸納出來,並且抽提成最簡單的描述!五行學說被最大限度的理解和運用了!但不止於此,更多的規律被認識。氣血精液神,五臟六腑,這些基本生命概念的出現,標誌著認識上的進一步突破。重要的是這些名稱代表的是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轉換的規律。這些概念在今天看來都太模糊,但是,如果你把他當作是規律描述來認識的時候,你就會感嘆他的執簡馭繁的精當了!同樣的道理,中醫在認識病理的時候,也是從變化出發的。症是最先被看到的,任何疾病在外都表現出一些症狀。好像SARS,原因,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它作用人體後的症狀:發熱!喘促!乏力!當然也有他特殊的舌、脈等等的表現!還有其他一些疾病也引起這些症狀!(這一點與他們的症狀相較並不重要,好比一個人被撞傷了,在治療時重要的是傷成什麼樣子,至於是什麼車撞的並不重要。)所以中國人說,異病可以同治!但是也有出現甚至是相反症狀的,哪怕是同一種疾病。熱與冷,面色青白與面色紅赤等等,症狀有著鮮明的相對性。於是這樣的分類就顯得至為精當:哪些是熱症,哪些是寒症。還有濕等等,不斷發現總結下去。所以全國名老中醫顏德馨教授在聽了弟子對疾病(症狀)的描述後可以馬上把SARS歸納成濕、熱、毒、瘀、虛幾個特點,深得其法呀!

醫學變化

知道了征,我們就開始思考了,怎樣變化的呢?這就是中醫思維的奇妙地方!我們就知道侯了,知道了規律,我們相信接下來就是這個了,我們可以提前侯著!世界就有點在我手中了的意思!當這些我們都想明白和觀察到了時候,我們有了證候的認識!證候是疾病的基本規律!所以我們說,辨證論治是我們的法寶!當觀察總結到了這裡的時候,它已經是很好的理論了。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說:“理論只不過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型,一些連線這模型中的量和我們觀測的規則。如果它滿足以下兩個要求,就算是好理論:它必須在只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個模型的基礎上,準確地描述大批的觀測,並對未來觀測的結果作出確定的預言。”中醫理論就是這樣。

歷史文獻

而且,從《黃帝內經》算下來我們又實踐了整整4000年。很多規律我們都總結了出來。提煉的非常好,我們叫做比如:八綱。世界就在手中了!這還不夠,我們記載了各種疾病的變化,用同樣的思維去找尋這裡面的變化規律!這是對病的認識,圍繞八綱,我們甚至可以預測某些病的變化,就象科學家可以預測某個行星的存在一樣,事實證明那裡的確有。當我們還沒有看到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

總結

所以儘管沒有SARS,我們卻知道溫病!所以在治療的時候,我們也說要了解病。這就是辨證與辯病了!但其實,前者是本質的方法,後者是經驗!接下來,我們要知道怎樣去治療,古代,我們所有的工具都只能在自然界裡面找,我們一個一個的試驗,而且直接就是人體試驗,這就是神農嘗百草的過程,此外還有針灸的認識等等。我們對治療使用的工具按照疾病的規律去劃分和歸納,這讓我們思考起來,中間環節減少了。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有效,可我們知道這一類藥可以起到疏風清熱的作用呀!從《神農本草》到《本草綱目》,都經歷了大量的人體試驗。這是國際新藥開發的終極方法呀!中國人在這裡面下的工夫,遠遠大於西方!這樣科學的認知過程,建立的臨床醫學,怎么會沒有效果呢?當然這樣思維體系並不是象寫出來那么簡單,要很靈活的掌握。動態的呀!很複雜!你的頭腦太機械,不適合,你的頭腦太唯心,也不適合!“存乎一心”,所以古人有讀書的時候,覺得“天下無不可治之病”,出來以後,卻發現,“天下無可用之方!”的浩嘆,就是把脈,這樣的基本功,也說是“心中易了,指下難名呀!”再加上事實上,我們常常更傾向於想知道經驗,而忽略思維方法!這常常是我們學不好中醫的問題所在!葉天士說得更狠“醫,非天資敏悟者不可為!否則,鮮有不殺人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