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灣國小

謝家灣國小

謝家灣國小校創辦於1957年,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是中央教科所、中央電教館、北師大、西南師大、重慶教科院、重慶電教館等科研單位的研究基地和實驗學校。在它50年的創業與發展歷程中,曾連續十八年獲得辦學水平綜合評價一等獎。並先後被評為“四川省重點國小”、“重慶市德育示範學校”、“重慶市現代信息技術示範學校”、“全國綠色學校先進集體”、“全國體育工作先進集體”和“重慶市首批示範國小”。學校擁有52個國小教學班,8個幼稚園教學班。

基本信息

辦學規模

重慶謝家灣國小重慶謝家灣國小
目前,學校擁有34個國小教學班,共有在校學生一千七百多名。
謝家灣國小無論是德育工作還是教學科研工作都取得了累累碩果。學校是中央教科所、中央電教館、北師大、西南大學、重慶教科院、重慶電教館等科研單位的研究基地和實驗學校。學習,使謝家灣國小精英薈萃;實幹,讓謝小的教育教學質量在市內外有口皆碑;團結,使謝小的師資隊伍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能保持昂揚鬥志;創新,讓謝家灣國小在百舸爭流的教育競爭中始終勇立潮頭!

辦學理念

謝家灣國小課間
學校以“六年影響一生”為辦學理念。主張“個性張揚,和諧發展”。學校文化經營學校,用發展提升品牌,實施“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校園主題文化,關注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形成了以綠色教育、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教育為主的辦學特色!深厚的積澱預示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政府放心、社會滿意、家長信任、學生熱愛”是學校的追求;學校在經歷了“四川省重點國小”、“重慶市首批示範國小”的跨越式發展之後,“面向世界,立足重慶,輻射西南,影響全國”正成為新的辦學目標。 謝家灣國小在多年辦學積澱下,在“六年影響一生”辦學理念引領下,在從知識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轉變中,逐步形成了以“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特色。學校摒除功利,心平氣和地辦學校,以孩子的立場、孩子的體驗和孩子的收穫作為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讓每個孩子按照自己的優勢去發展,以“自信、自尊、自覺、自悟”作為育人目標,堅持不懈的實施素質教育。

藝體教育

學校不把藝術教育作為少數人的教育,而作為一種公民的基礎素質教育,向全體學生實施,每個孩子都公平接受藝術教育,我們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從“純粹藝術”教育中解脫出來,探索多元化的藝術教育途徑。在藝術學科的課堂中堅持基本技能與情感並行發展,把藝術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開設了人人必修的《生活與禮儀》課、《綜合實踐》課和選修的興趣課和特長課,其內容包含了聲樂、繪畫、雕刻、攀岩、體操、陶藝、書法、器樂、舞蹈、演講、主持、表演、手工編織、金工、木工等40多個方面,為學生創設自主發展的空間,強調多門藝術學科的溝通和融合,拓展了藝術教育的方法和內容,使藝術教育的本質真正回歸到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層面。學校為學生的藝術發展搭建各種各樣的展示舞台,在一年一度的藝術節上,每個項目都是在全體同學“海選”中產生,學校各種活動的主持人、演員也是在自願報名的基礎上“海選”產生,讓大家都有機會參與。我們的學生還多次亞洲藝術教育論壇、中國教育科學論壇等國際國內各種各樣的活動中演出。學校是重慶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國民眾體育運動先進集體,在區“九龍杯”田徑運動會競賽中多次榮獲第一名,為各級體育運動隊輸送了大量人才。我們堅持“人人參與,人人鍛鍊”的理念,讓每個孩子都有鍛鍊的機會。學校的攀岩運動、輪滑運動、親子運動等特色活動大大提高了孩子們運動的興趣。學生校每年兩屆的運動會,保證了每個孩子都有上場的機會,而且老師、家長齊上陣與孩子們共同鍛鍊。學校堅持每天鍛鍊一小時的運動時間,學校的大課間活動也以容量大有特色著稱市內外。

師資力量

謝家灣國小課堂
1957年,九龍坡區楊家坪國小由於條件有限,分離出十幾個班和二十幾位教師,成立了楊家坪第二國小。即今天的謝家灣國小。建校初,學校就確立以紅岩文化作為學校的校園文化指導思想。當時請了紅岩烈士江竹筠的兒子彭雲到校做報告。 六十年代初學校已達到24個班,學校的學生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學工、學農、學軍”的社會活動非常有特色。其中“葵花朵朵向太陽”大隊主題活動接受全市觀摩。1965年學校分出部分師生到石坪橋地區,組建了石坪橋國小。 七十年代,學校的教學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在全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每學期有教學活動向全區開放。教學質量考核年年居全區第一,學校根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提出了“團結向上求實”的校訓,全國各地的都來參觀學習,教師們的積極性很高。當時每天組織學生搞軍事操練,讓高年級學生列隊步行從楊家坪到河邊,過河到南泉,磨鍊意志。在社會上贏得良好反響。1978年學校被評為四川省首批辦好的24所學校之一。同年學校被評為市紅旗單位。學校也更名為:“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國小校”

歷史沿革

謝家灣國小為災區捐款
1981年,學校被評為四川省重點國小。學校體育成績優異,被命名為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學校代表重慶市參加西南地區教育工作片會,學校重視黨、政、工、青的凝聚力與活力建設。尤其是青年教師培養,實行“一幫一,一對紅”師徙結對活動。1985年學校黨支部被評為重慶市先進黨支部。九十年代初學校提出“臥薪嘗膽,苦練內功,迎接騰飛”扎紮實實培訓教師隊伍,提出了辦“四優三特“的學校,即優秀的育人環境、優良的教學秩序、優異的教學質量、優秀的教師隊伍:學校有特色、班級有特點、教師有特長”。1993年出台了學校管理制度大全。1996年全國的教育年會在該校召開。同年學校被命名為“全國雛鷹大隊”。九十年代也是學校基礎建設大發展的一年,1996年落成如今的行政辦公樓,同年建起了第一個計算機房,1997年建立了學校閉路廣播系統,1998年建成雙向多媒體控制系統,1999年建成全市最早的千兆校園網,這些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全國各地前來參觀學習。1998年修建現在的逸夫綜藝樓。學校遵循可持續發展的辦學思想在前進。

領導班子

謝家灣國小謝家灣國小
劉希婭,1973年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國小特級教師,現任九龍坡區謝家灣國小校長。提出了“六年影響一生”辦學理念,並實施“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的主題校園文化戰略,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全方位提升了辦學品味,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較大反響,她的辦學思想和經驗在“亞洲藝術教育論壇”、“中國教育學會18次年會”、“中國教育科學論壇”等國際國內各級會議上交流,得到了國內外各級專家和同行的高度評價。先後被評為“全國科研型骨幹校長”、“中國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重慶市骨幹校長”,“九龍坡區十佳校長”等,2005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表彰為“重慶市勞動模範”稱號。
蘇公棼 黨支部書記,區四好乾部、中學高級教師、優秀黨員,百名優秀教育工作者,重慶市綠色教育先進教育工作者。曾在德育主任、教導主任、工會主席、副校長等崗位上取得顯著成績。撰寫的論文在各級獲獎。
楊永才,男,1973年生,副校長,分管學校德育及宣傳工作。國小高級教師,田徑中級教練,中國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重慶市體育總會第二屆委員,區學科帶頭人,區少工委委員,區“十佳教練員”,市體育優質課競賽一等獎獲得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