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鄧

諾鄧

位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深山裡的諾鄧,美麗得出乎人們的意料。諾鄧是一個因鹽業而發展起來的聚落,長期以煮鹽為生,曾一度是滇西地區的經濟重鎮。如今是全國首批"中國景觀村落",雲南十大旅遊古鎮之一。

基本信息

諾鄧簡介

諾鄧諾鄧
雲南諾鄧鎮是全國首批"中國景觀村落",雲南十大旅遊古鎮之一。

諾鄧位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城以北的深山裡,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白族村寨,一千多年來,諾鄧村名從未變更過,對於一個偏僻的小村莊來說,堪稱地理史上的奇蹟。諾鄧是一個因鹽業而發展起來的古村落,長期以煮鹽為生,曾一度是封建社會滇西地區的經濟重鎮。解放後,海鹽大量開發,諾鄧失去了鹽這個經濟支柱,從此塵封於世,漸漸在人們記憶中淡化。

歷史

諾鄧有著悠久的歷史,雲南最早的史書《蠻書》中言:“劍川有細諾鄧井”據考證細諾鄧即今雲龍縣諾鄧井,可知諾鄧村見於史籍至少有1100多年歷史,歷經唐、宋、元、明、清幾代王朝。它因盛產百萬斤優質食鹽而名鎮滇西,緬北,經濟繁極一時。據萬曆《雲南通志》載:“漢代,雲南有兩鹽井,安寧井和雲龍井。”據考證漢代的雲龍井就是諾鄧井。那么諾鄧鹽井已經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遺蹟

諾鄧諾鄧
在村口那間屋子,就是諾鄧井舊址。如今僅有一口鹽井,周圍常年有水滲出,像塊沼澤地,在乾一點的地方有白色鹽顆粒。
諾鄧的三四百戶人家主要分布在村中的山窪和西北陽坡上。諾鄧村至今家家戶戶都養馬,從這些馬匹身上,依稀可見從前馬幫的影子。如今村子的“古宗坪”和“回民坪”就是昔日藏族和回族的馬幫、牛幫常駐之地。
民居依山而建,上邊家的門口往往是和下邊一家的房頂同高,主要是以明朝和清朝時期的居多。向上望去,民居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由下向上建有:龍王廟、古江西會館、萬壽宮,古榕樹、黃姓家族的“題名訪”和玉皇閣前的“欞星門”,是滇西現存最大的古木牌訪。再上去就是玉皇閣建築群,周圍全是高大的古黃連木,樹高多達三四十米,最古老的樹齡已有800多年。

文化

經濟興則文風盛。諾鄧文風盛行,在明清時達到了鼎盛,人才輩出,在清代雲龍中進士的三人中諾鄧有兩人,舉人,貢生,秀才則不勝枚舉。在歷史上有被稱為“滇中儒傑” (舉人黃桂)、“蜚聲朔北”、“文章為天下士知”者,可見其科名鼎盛、人才輩出。

諾鄧村在元、明、清時期形成了約20個姓氏,分別來自江西、河南、江蘇、福建、四川,以及雲南省內的大理、洱源、鄧川等地。許多落籍諾鄧的姓氏,其先人原來都是到此為官,從而留下了子孫後代在這裡,其中段姓為大理國王族之後。

諾鄧是個白族與內地漢族的混血兒,這裡的先民是白族,族譜卻是由內地遷來的,不管曾經是什麼族種,後來都逐漸被當地白族文化同化與消融,形成了今日諾鄧特有的內地漢文化與當地白族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獨特民族文化。

現狀

諾鄧如今已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凡在中國大地上見到的寺廟、牌坊、會館、祠堂、府第、巷道、墓葬……在這么個小小村落里都有,可以說這裡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是研究中國古代鹽井文化的活村料。

諾鄧村至今家家戶戶都養著馬,從這些馬匹身上,依稀可見從前馬幫的影子。

雲南省提出要把諾鄧建設成“生態旅遊示範村”:恢復古鹽井的傳統生產工藝;利用村落民居建築群的獨有特色,展示白族民居建築文化;以玉皇閣等寺廟建築群為依託,展示白族道教文化;建立諾鄧民俗博物館,展示白族民俗文化;恢復以諾鄧火腿為主的名特食品;恢復諾鄧傳統的種桑養蠶業,進一步加大環境綠化;恢復傳統的水碓、水磨、水碾和手工釀酒作坊,展示山地白族古樸的生產方式;恢復傳統的村落集市,再現當年“茶馬古道”繁華重鎮的風采。

諾鄧火腿

諾鄧火腿是雲南三大名腿(還有宣威火腿、鶴慶圓腿)之一。用諾鄧出產的“鍋底鹽”醃製,色香味俱全。早在前清時代就經“南方絲綢之路”出口緬甸、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用諾鄧火腿烹製的菜餚有幾十種之多,皆色香味美。但因產量不高,遠沒有其它兩種火腿有名。

最美村落

金庸在小說《天龍八部》中寫道:“段譽將四大金剛中的古篤誠安排進大理鹽道司。由於大理偏居西南,食鹽生產幾乎為零,大理國的食鹽全部從大宋購買。”但是,並非如金庸所言,“大理的食鹽生產幾乎為零”。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雲龍縣早在漢代就有著名的“雲龍井”,並因鹽成為最早的縣制,雲龍縣在漢代稱“比蘇”,“比”是白族語“鹽”,“蘇”是“人”的意思,鹽井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諾鄧村。
諾鄧村背靠滿崇山,襟帶諾水,村口的漢代古鹽井好似村落的起點,圍繞鹽井形成層層疊疊屋巷亭樓,堪稱雲南鄉土建築博物館。由於地形限制,房屋交錯,石徑低徊,忽而出現的支巷疊映出陡峭的階梯,忽而凸出的門坊仿佛時間的迴響。
鹽業的富庶讓諾鄧在陡峭的坡地上長出了眾多別致的居所,而且將各自的繁華刻印在建築的記憶中,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院……更讓人驚嘆的是,建築布局是在立錐之地上展現出富裕的巧妙,四合院呈現台階式錯落。所有的土牆、石壁、木雕在高原的陽光下流瀉出蒼黃,一如鹽業財富的夕陽。
穿行在諾鄧,靜得出奇,偶爾留守的老人都懶得理會你的存在,也許逝去的太多又太遙遠,生存的壓力讓人們離開了家園,成也鹽業,敗也鹽業,熬鹽的能源利用,過度的砍伐使周邊儘是童山,只有村里殘留的大樹伴隨著大夫第、鹽務署、龍王廟、五課提舉司,告訴你一個始於漢代的鹽的傳奇。
諾鄧的鹽泉、作坊、工棚、居住區、管理機構有機地分布在立體的地形上,拾級而上,既有序溝通,又巧妙地分割,保證了鹽業的生產流通,又掩飾了居民的隱私空間。俯瞰全村,覽盡建築的韻律但看不見院落中的人語私情。
山頂是自然環境最好的區域,僅存的古木群掩映著文廟和道觀,有趣的是,從龍飛鳳舞的欞星門開始,道路一分為二,向右通往文廟武廟,體現儒家教化的人文之道。
如今,廟裡只剩下木構框架,武廟成了小學生們做飯的廚房,諾鄧曾經的人傑地靈又回到了山村文化的沙漠。道路向左是通往道觀的神文之道,與拆掉的文廟相比,玉皇閣依舊完整,登上樓閣,迎面相對的是對面山頂的寺廟。鹽業衰落了,村莊寂靜了,教育荒廢了,只有寺廟道觀還在守衛著人們的祈望,孤獨而渺茫。
遊歷在古城古鎮,我常常驚嘆歲月的積澱,牌坊、祠堂和大院裡的每一塊精雕都藏著前輩流離的辛酸,把打拚天下的富庶與榮耀帶回鄉里,盡情展示。所以,每當走進江南的古鎮和徽州的村落,總是看到江南巨富們回到鄉梓的顯擺,感嘆華麗外表下的悵然。但是,走進諾鄧,不會感到半點虛幻,你會看到了一種真實的從容,一種脫離了俗氣的時間之美,一首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富饒之詩!
鹽泉,鹽邑,一路風情,當我走過一個個具有“鹽味”的城鎮時,似乎感受到鹽結晶的絮語,晶瑩的顆粒折射出古老文明的碎片。有鹽的歲月,無言的精彩,正如智利著名詩人巴勃羅·聶魯達的詩句:
鹽灘上,我看到粒粒的鹽,也許你並不相信,但我知道,它在歌唱,鹽,在歌唱……

古建築群

諾鄧”是雲南歷久未變的最古老的村莊,該村是白族最早的經濟重鎮,現有著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古建築群和明清文化遺存,目前存有的一百多座依山構建、形式多變、風格典雅的古代民居院落,有玉皇閣、文廟、武廟、龍王廟、欞星門等眾多明清時期的廟宇建築和鹽井、鹽局、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以及驛路、街巷、鹽馬古道等古代建築,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