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羅之戰

諾羅之戰,外文名稱Battle of Nole,又譯諾羅戰役,阿尤布王朝君主薩拉丁與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四世在1177年11月25日進行的戰爭。鮑德溫四世率領的基督徒以少勝多,戰勝了薩拉丁的軍隊。

諾羅之戰

諾羅之戰Battle of Nole),又譯諾羅戰役阿尤布王朝君主薩拉丁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四世1177年11月25日進行的戰爭。鮑德溫四世率領的基督徒以少勝多,戰勝了薩拉丁的軍隊。

背景

1177年,佛蘭德伯爵即阿爾薩斯的腓力率軍抵達耶路撒冷王國,前往聖地朝聖。腓力和鮑德溫計畫聯合拜占庭帝國,以海軍進襲薩拉丁統治的埃及。一支拜占庭艦隊隨後到達阿卡,然而患有嚴重麻風病的鮑德溫四世無法帶領軍隊,於是他建議由阿爾薩斯的蒂耶里統帥,但後者以不願與鄰國發生戰爭為由拒絕。結果這一計畫未能實現,拜占庭的軍隊也返回國土。

1177年秋,薩拉丁在計畫從埃及入侵的訊息傳到耶路撒冷。鮑德溫四世率領375名騎士離開耶路撒冷,來到阿斯卡倫試圖加強該地的防禦,結果在此被薩拉丁派來的多達26000人的軍隊阻隔。一年前方從阿勒頗的監獄中釋放的沙蒂永的雷納德(Raynald de Chatillon)(外約旦(Oultrejordain)領主,薩拉丁的仇敵)與鮑德溫四世一道被困。隨軍的貴族還有聖殿騎士團首領,大團長Odo de St Amand、伊貝林的鮑德溫和伊貝林的貝里昂兄弟以及伊德薩伯國君主喬瑟林三世等。聖殿騎士的另一支部隊試圖前往阿斯卡倫與鮑德溫四世會合,無奈也在加沙被包圍。

戰役經過

薩拉丁認為鮑德溫四世憑藉如此少量軍隊必定不敢尾隨,便在處死俘虜後開始向耶路撒冷進軍。他沿途攻打拉姆拉(Ramala)、盧德(Lydda)和阿素夫(Arsuf),並允許部隊分散在一個廣闊的區域以便搶掠補給。然而,出乎薩拉丁意料的是,由於包圍鮑德溫四世的力量不足,國王和聖殿騎士們已經成功突圍,正在試圖趕在薩拉丁之前回援耶路撒冷。

國王率領的基督徒們沿海岸進軍,最終在拉馬拉附近的蒙吉薩與薩拉丁遭遇,令後者猝不及防。薩拉丁的軍隊正處於長途進軍後的混亂中,尚未作好激戰準備。他們在恐慌中集結禦敵,而在遠距離目睹穆斯林軍隊的壓倒性數量後,基督徒們感到了巨大的恐懼。

法國畫家查理·菲利普·拉利維耶爾(Charles Philippe Larivière)的油畫《蒙吉薩戰役》(法語:La Bataille de Montgisard)生動地描繪了鮑德溫四世隨後的行動:他下馬指示伯利恆大主教升起基督教聖物真十字架”,隨即國王伏倒在十字架面前,懇求上帝賜與勝利。祈禱之後,他要求自己的部下們發起衝鋒。軍隊沖向匆忙集結的穆斯林,勢如破竹。據說,年輕的麻瘋病國王(鮑德溫四世)於基督徒衝鋒的時候賓士在最前線,旁邊的“真十字架”發出太陽一般璀璨的光芒。薩拉丁的軍隊迅速潰敗,大部分陣亡。軍隊輜重全部被奪走,薩拉丁的侄子也在戰役中被殺,他本人僅憑迅捷的駱駝才得以逃脫。

鮑德溫四世率軍追擊到黃昏方才返回阿斯卡倫。由於喪失了九成以上的軍隊(特別是馬木留克奴隸近衛軍),加之大雨滂沱,薩拉丁決定撤退回國,沿途還遭到了貝都因人的騷擾,最後只剩不足十

諾羅之戰諾羅之戰

分之一的戰士返回埃及。

鮑德溫四世一直追擊至西奈半島,在此遭遇抵抗,未能繼續前進。結局戰役在基督教世界引起巨大反響,鮑德溫四世也獲得崇高威望,人們甚至將他和耶路撒冷王國的建立者布永的戈弗雷相提並論。[2]而這場勝利,也很快成為一段傳奇。然而耶路撒冷王國並沒能鞏固勝利果實,兩年之後的1179年薩拉丁即整頓軍隊捲土重來。因為相信這場勝利是得到了神的眷顧,鮑德溫四世在戰場所在地修建了一座修道院以紀念亞歷山大的聖凱薩琳,因為戰爭爆發的日期恰好是她的紀念日。也有部分史學家認為基督教世界誇大了蒙吉薩戰役的戰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