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第號遇難記

諾曼第號遇難記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維克多.雨果所著

原文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爾威船長照例走著從南安普敦格恩西島這條航線。大海上夜色正濃,薄霧瀰漫。船長站在艦橋上,小心翼翼地駕駛著他的“諾曼第”號。乘客們都進入了夢鄉。
霧愈來愈濃了,在茫茫的大海上。輪船緩緩行駛著。這時大約是凌晨四點鐘。
周圍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強可辨。
突然,沉沉夜霧中冒出一枚黑點,它好似一個幽靈,又仿佛像一座山峰。只見一個陰森森的往前翹起的船頭,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飛駛過來。那是“瑪麗”號,一艘裝有螺旋推進器的大輪船,船上載著五百噸小麥,行駛速度非常快,負重又特別大。它筆直地朝著“諾曼第”號逼了過來。
眼看就要撞船,已經沒有任何辦法避開它了。一瞬間,大霧中似乎聳起許許多多船隻的幻影,人們還沒來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到臨頭,葬身魚腹了。
全速前進的“瑪麗”號,向“諾曼第”號的側舷撞過去,在它的船身上剖開一個大窟窿。
由於這一猛撞,“瑪麗”號自己也受了傷,終於停了下來。
“諾曼第”號上有一名船長、二十八名船員,一名女服務員,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婦女。
震盪可怕極了。一剎那間,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們半裸著身子,奔跑著,尖叫著,哭泣著,驚恐萬狀,一片混亂。海水嘩嘩往裡灌,洶湧湍急,勢不可當。輪機火爐被海浪嗆得噝噝地直喘粗氣。
船上沒有封艙用的防漏隔牆,救生圈也不夠。
哈爾威船長,站在指揮台上,大聲吼道:“全體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後。必須把六十人救出去。”
實際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給忘了。
船員趕緊解開救生艇的繩索。大家一窩蜂擁了上去,這股你推我搡的勢頭險些把小艇都弄翻了。奧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頭拚命想維持秩序,但整個人群因為猝然而至的變故簡直像瘋了似的,亂得不可開交。幾秒鐘前大家還在酣睡,驀地,而且,立時立刻就要喪命,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就在這時,船長威嚴的聲音壓倒了一切呼號和嘈雜。黑暗中人們聽到這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
“洛克機械師在哪兒?”
“船長叫我嗎?”
“爐子怎么樣了?”
“海水淹了。”
“火呢?”
“滅了。”
“機器怎樣?”
“停了。”
船長喊了一聲:“奧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長問道:“我們還有多少分鐘?”
“二十分鐘。”
“夠了,”船長說,“讓每個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奧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槍在嗎?”
“在,船長。”
“哪個男人膽敢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大家立時不出聲了。沒有一個人違抗他的意志,人們感到有一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的上空。“瑪麗”號也放下救生艇,趕來搭救由於它肇禍而遇難的人員。
救援工作進行得井然有序,幾乎沒有發生什麼爭執或毆鬥。事情總是這樣,哪裡有可卑的利己主義,哪裡也會有悲壯的捨己救人。
哈爾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長崗位上,指揮著,主宰著,領導著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考慮到了,面對驚慌失措的人,他鎮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給人而是在給災難下達命令,一切都似乎在聽從他的派遣。 過了一會兒,他喊道:“把克萊芒救出去!”
克萊芒是見習水手,還不過是個孩子。
輪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人們盡力加快速度劃著名小艇在“諾曼第”號和“瑪麗”號之間來回穿梭。“快乾!”船長又叫道。
二十分鐘到了,輪船沉沒了。
船頭先下去,須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沒了。
哈爾威船長,他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猶如鐵鑄,紋絲不動,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人們透過陰慘慘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主要內容

課文記敘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爾威船長小心翼翼地駕駛“諾曼第”號在薄霧中前行的時候不幸被“瑪麗”號撞傷,在這次猝不及防的海難中,哈爾威船長勇於決斷,沉著指揮,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英雄形象,最終救出了眾人而自己以身殉職。

讀後感

人性的光輝
——讀《“諾曼第”遇難記》有感
剛學完這篇課文,我的心不由地顫了一下,我有些不甘心,難道這個偉大的船長就這樣消失了嗎?我有些不相信,以前我看書時,像他這樣偉大的人都會有一個好的結果。但事實就是這樣-----偉大的哈爾威船長隨著他的輪船消逝在茫茫的大海中。 我從這篇文章中知道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爾威船長駕駛著“諾曼第”號在海上航行。忽然“瑪麗”號向“諾曼第”號撞去,“諾曼第”號的船身剖開了一個大窟窿。這時,乘客們驚慌失措,一片混亂。而船長還是鎮定自若,指揮著大家逃離危險。最終,20分鐘過去了,60人平安地被救走了,只有船長沒被救走。
讀後,我心中湧起了一座豐碑、一個高大的英雄形象—哈爾威船長,他這種先人後己、捨己為人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可能哈爾威船長也曾想過自己,只是但最後他還是下定了死亡的決心。能夠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別人的生命,船長真的太偉大了,要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啊!
最使我感動的是最後一段,哈爾威船長一心只為別人著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堅守職責與自己的崗位,他把船看作是自己的心血,自己的生命!做到船在人在,船亡人亡。合上書,這篇課文讓我感受到人們遇到危險的時候要鎮定,當船被撞破的時候,船長竟然忘了自己的危險,為別人著想。他是那么鎮定自若!一想到平時我遇到危險就大呼小叫,驚慌失措,而且有時也只想到自己是否方便,卻絲毫沒有考慮到他人的利益有沒有受損,我不禁慚愧萬分。
看了船長的行為,我明白了:不管做什麼事,總是要先想一想是否傷害他人的利益,是否對他人有利,而不是一味地以自我為中心。哈爾威船長是真正的勇士,他那種高尚的品質,那種鋼鐵般的意志,使我懂得了很多,並且不斷激勵著我,在學習上和生活中不斷努力前進。
哈爾威船長啊,我為你驕傲!我為你自豪!您那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高尚品質將成為我做人的標準;您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作者資料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法國浪漫主義學運動的領袖。 世紀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維克多·雨果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讚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讚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浪漫主義的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愛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慾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鐘人,相貌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把愛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弗比斯救下了愛斯梅拉達,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鐘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嫌,反而送水給卡西莫多喝。這一舉動使奇醜人十分感動。他乾枯的眼睛裡第一次流出了淚水。 敲鐘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愛斯梅拉達,也在後面的故事發展中報答了她。天真的愛斯梅拉達對弗比斯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弗比斯,然後逃跑了。愛斯梅拉達卻因此被仇恨已久的教會冠以“女巫”“殺人犯”的罪名,愛斯梅拉達屈打成招,被判處死刑。卡西莫多把愛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詩人甘果瓦引誘救愛斯梅拉達的乞丐民眾與卡西莫多大戰,弗羅洛找到愛斯梅拉達後,實則重新向她表達自己的愛意,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愛斯梅拉爾達被送上絞架。失去愛斯梅拉爾達而絕望的卡西莫多,在無限憤怒之下,將副主教從高樓頂上推下,活活摔死。自己擁抱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直到風化。 維克多·雨果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其實,從全文來看,與玩弄愛斯梅拉達感情的衛隊長、忘恩負義的詩人相比,一直作為最大反派出現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對於愛斯梅拉達的愛情反倒是真實的,只是由於他的位置不能對此有所表達,最後在痛苦中走上了極端,這也是作者對於中世紀封建禮教“禁慾”的強烈批判。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鬥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鬥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說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農民出身的貧窮工人冉阿讓有一次看見姐姐的幾個孩子餓得直哭,於是去偷麵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幾次越獄,被抓回來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結果為了一塊麵包坐了19年的牢。出獄之後,冉阿讓到處遭人白眼,沒有工作,沒有飯吃,他發誓一定要向社會復仇。這時,一個叫卞福汝的主教感化了他,他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 他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城市辦了個工廠,成為富翁。他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子,他處處樂於助人,被市民們選為市長。這時,市里來了一個叫芳汀的姑娘,她原是農村姑娘,到城裡做工,被人誘騙生下一個女兒。她把女兒珂賽特寄養在一個旅店老闆家中,老闆是個惡棍,趁機敲詐她,芳汀被迫賣掉美麗的頭髮、漂亮的牙齒,又賣身當了妓女,最後貧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讓聽說後立即去照顧她,答應在她死後撫養她女兒珂賽特。這時,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蹤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在馬德蘭市,他抓住了一個貧窮的工人,認為他就是冉阿讓,準備把他送進監獄,為了救這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挺身而出,主動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監獄的路上,他設法逃脫了。 冉阿讓馬上找到珂賽特,帶著她躲在一個僻偏的修道院裡。多年過去了,珂賽特已長成了一個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個共和黨人馬呂斯相愛了。1832年,巴黎爆發了共和黨領導的起義,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鎮壓,馬呂斯身負重傷,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下水道把他救了出來。這時,沙威混進起義者隊伍進行偵察,被抓住後判處死刑,由冉阿讓去執行命令,槍斃沙威,但冉阿讓卻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讓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難容,投河自殺。 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了,年輕人非常幸福。冉阿讓一個人過著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了珂賽特的懷裡。 《悲慘世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所以,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並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出處

《青少年文學欣賞 小說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