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井

諸葛井

益陽市區現有兩口古老的諸葛井,一口在資江北岸城內東興賢街(五馬坊)的曹氏宗祠內,井深數丈,口小腹大,井口圓形石砌,水清如鏡。另一口則是在資江南岸的鐵鋪嶺山上,即現在湘中鍋廠的境內,益陽十景之九的“甘壘夜月”的附近。

諸葛井方諸葛井

益陽市區現有兩口古老的諸葛井,一口在資江北岸城內東興賢街(五馬坊)的曹氏宗祠內,井深數丈,口小腹大,井口圓形石砌,水清如鏡。另一口則是在資江南岸的鐵鋪嶺山上,即現在湘中鍋廠的境內,益陽十景之九的“甘壘夜月”的附近。此井則方如斗(上大下小),三面茅坎相圍,井水清甜,有如甘泉。

圓諸葛井

(圖)諸葛井圓諸葛井

諸葛井位於青白江區彌牟鎮老橫街1號鋪左側,始建於三國時期,磚石結構,井台為方形,井口為圓形,上井腹成八角形,由上至下漸寬,下井腹與上井腹成等距的錯位八角形,由寬漸窄;井壁用條石砌成,井面至井底水面為2.02米,井台座東北向西南,井台正中(東北)有一搖架,高0.92米,寬0.25米,厚0.1米,有三孔,現未使用。現為青白江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諸葛井在會同縣團河鄉內,據傳為諸葛亮在團河鄉紮營時,無清水可喝,孔明見此情況,用寶劍往地上一插,一股清泉即出,故名諸葛井。

典故

千百年來,圍著這兩口井的猜測和推論傳說至少不下三種,但前提都是肯定為諸葛亮所砌,即諸葛亮來過益陽;
1.關羽在益陽單刀仆會以後,諸葛亮來到了益陽,恰值春夏之交,資江發水,看到滿河污穢的洪水,又看到當地老百姓飲了此水後,上吐下瀉,顯然是因為資水引發了瘟疫,於是,諸葛亮便親自動手挖了一口井,這就是五馬坊的那口井,並要附近居民挑水飲用,不幾天,病者如服靈藥,瘟疫止住。諸葛亮為了帶動更多的民眾挖井,於是,又來到對岸的鐵鋪嶺向民眾宣傳,當地民眾告知他,關羽在益陽單刀仆會時,曾在鐵鋪嶺挖過一口井給馬飲用水,但此井一直廢棄沒有用,已經不出水了,於是,諸葛亮又和大家一齊動手,把這口井也挖得出了水,南岸的老百姓也因飲用了這口井的水,止住瘟疫,從此,益陽人改變了飲河水的習慣,人們為了紀念諸葛亮愛民的功德,就把這兩口井命名為“諸葛井”。

這個象故事的傳說,是一千多年來最流行也幾乎成定論的傳說。曾記載在許多見於文字的刊物和雜誌上,顯然,其起意是善良的,也是美好的。但與歷史的考查卻有些誤差;一是建安20年(公元215年),關羽單刀仆會後,蜀國撤兵,益陽屬東吳管轄。 而此時已35歲的諸葛亮則在成都整頓巴蜀內政,自然也不能來益陽。二是益陽人從此並未改變飲河水的習慣,再者,河水、尤其是清澈見底的資江河水傳播瘟疫更是從邏輯上說不過去。因此,這個傳說至少把時間和井的作用弄錯了,不足為論。

2.說的是關羽駐紮在益陽,與甘寧隔河相恃,諸葛亮恐甘寧在河水中投毒害蜀軍,於是梢信來要關羽挖井飲用井水,這也進一步說明“諸葛一生唯謹慎”,於是,關羽照辦。南岸的甘寧知道後,也恐蜀軍在河裡投毒害吳軍,於是,也在軍營里挖了一口井,由於這兩口井都是諸葛亮謹慎的結果,於是,便都叫“諸葛井”。

這種說法,便有些象秀才的紙上談兵了,在河水裡投毒,史無所聞,也無道理。即使將毒投到河裡,魚被藥死,馬上就會被發現。再者,關羽住在北岸的上游,而甘寧駐紮在南岸下游,哪有倒行逆施的?何況當時駐軍已上十萬,人用馬飲,別說兩口井,就是兩百口都不夠用,因此,此說只能是毫無道理的天方夜談。也不足為信。

3.此兩口井為諸葛亮作法所用,諸葛亮一生似巫近道,通天地、遣鬼神,常作法解決蜀軍的重大疑難。北岸那口圓井為罡,南岸的這口方井為斗,諸葛亮作法是踏罡步斗,故留下了這樣兩口井。

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玄,但感覺也不是那么一回事,雖然我們都不懂諸葛亮的道法,可諸葛亮對國家和軍隊的治理,應該靠的還是切實可行的科學與智慧,以及可供具體操作的現實手段,不應該是什麼道法,即使也裝神弄鬼,所謂的“踏罡步斗”,也沒聽說隔一條河,近十里的距離來作法的,況歷史並無這樣的記載,因此,可信度不大。

得名

這兩口井是和諸葛亮有關係的,一個空穴來風是不會流傳和支撐千餘年的,況且,結合歷史資料考查,諸葛亮是來過益陽,至少是路過益陽的,並且應該是多次路過。考察諸葛亮的時間年代表,有這樣的記載;建安16年(211),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建安17年(212), 32歲, 諸葛亮與劉備會關羽於長沙。這一點,我們在《三國演義》中也能看到,諸葛亮就是在長沙定魏延腦後生有反骨的,那么,也就是說,諸葛亮在赤壁之戰結束後,也就在在公元211年----212年之間來過益陽,或者是荊州和長沙往返之間路過益陽,甚至還駐紮在益陽。

來源

益陽,古時又稱梅山,具體講,井的所在地就是“下梅”,即到處都是產梅的山,而梅子又是古代重要的軍事戰略物質,青梅煮酒,為部隊壯行色和獎賞。白梅製作成鹽梅子給馬含,夜襲時防止打響鼻。紅、黃梅則製作成烏梅為傷兵逍炎生肌。梅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諸葛亮的後勤工作自然是不會放過的,我想,他一定在益陽境內設定了許多收購點,並且採取了就地加工的方式,這也是水果這種易爛產品加工的一般常識。

作用

城內東興賢街(今之五馬坊)的曹氏宗祠內的那口圓井,應該是為煮酒提供水源的。而資江南岸的鐵鋪嶺山上,現在湘中鍋廠的境內的那口方如斗的井(其狀實際上是一個水池),應該是製作鹽梅或烏梅時浸泡淹制梅子用的。產品在這兩口井附近加工好後,直接從這裡發貨到荊州或長沙,益陽自古就是荊湘的必經途徑。至於這兩口井都叫“諸葛井”,道理就更簡單了,那是因為這兩口井都是諸葛亮親自考察地形和水質而確定下來的。

至於在資江南岸的鐵鋪嶺山上、現在湘中鍋廠的境內的那口方如斗的井,三年之後被甘寧的駐軍所占領,是否甘寧的部隊又重新挖掘使其出了水,這倒與現在諸葛井的第一種傳說吻合,只是時間和人物沒確切罷了。

保護

千百年來,這兩口井一直在益陽人的悉心照料和保護之下,圍繞著這兩口諸葛井,產生出許多故事和傳說,在明清時期,讀書的學子更是把它視為“聰明泉”和“啟蒙水”,相傳兒童啟蒙和秀才趕考,都要事先來諸葛井祈禱求水以獲取和補充智慧,誠然,諸葛井的水是否有增強智慧的功能,這似乎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此風一直延伸數百年,至少說明有一定的心理作用,況這種求知好學、增強智慧的願望本身就是積極上進的,因此,這種說法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也正因為有這種功用的傳說,在解放前,曾一度被曹氏大地主霸占,當地老百姓取水,還要收取一定的費用。解放後,這口井回到益陽人民的手中,取水自然也就沒有費用了,但在文革初期“破四舊”時,因該井迷信色彩較重,被封存。目前,該井還在曹氏宗祠內封存,如果讓它重見天日,應該還是一處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