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唐太宗

說唐太宗

《說唐太宗》是由劉後濱編著的一本書籍。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貞觀文治幾乎成為唐宋以後治國實踐中理想境界的代名詞。而唐太宗以其開創初唐繁榮的豐功偉績,為後世帝王所效仿,為人民所景仰。他身上凝聚著時代賦予的特殊的英雄氣度,有讓人有所感悟卻又難已說透的歷史智慧,更有奪位登基的歷史謎案,千古紛紜。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知名學者劉後濱年著《說唐太宗》,為文化中國”書系的其中一本。本書從唐太宗身世之謎和太原起兵說起,以託孤和最後的權力交接收篇,從有關唐太宗的十八個方面為經。紀年為緯,全面展觀一代明帝唐太宗的生平,並以獨特的視角對歷史謎案予以一一解析。 作者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從豐富的細節入手,敘事活潑有趣,力圖把深厚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通俗讀物,讓讀者領略初唐宏大氣象之餘,更看到一個不一樣的真實的唐太宗。

說唐太宗說唐太宗

編輯評論

《文化中國》著名主持人,劉後濱《說唐太宗》!上海辭書出版社,隆重推出!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劉後濱教授向您細述唐代宗輝煌一生。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命,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創業難,守成更難,為人大須學問,用人如器,各取所長,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 本書從唐太宗身世之謎和太原起兵說起,以託孤和最後的權力交接收篇,從有關唐太宗的十八個方面為經。紀年為緯,全面展觀一代明帝唐太宗的生平,並以獨特的視角對歷史謎案予以一一解析。

作者簡介

劉後濱,1966年生,江西吉水人。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授。學習研究隋唐史二十年。開設的課程主要有中國古代史、唐詩與唐史等。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唐研究》、《北京大學學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等發表論文多篇,出版了《巍巍無字碑——武則天的治國謀略》、《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合著)、《貞觀之治》(主筆)、《大唐開國》(主筆)等著作。

目 錄

第一集 天子的身世之謎
第二集 太原起兵的敢死隊長
第三集 首席開國功臣
第四集 秦王破陣——戰場上的冒險王
第五集 開國皇帝的二公子
第六集 兵戎相見玄武門
第七集 唐太宗的江山美人
第八集 走出玄武門的陰影
第九集 將心比心換人心
第十集 江山代有才人出
第十一集 唐太宗的鐵桿謀臣
第十二集 不是冤家不聚頭
第十三集 李世民的人才淵藪
第十四集 李世民與,喋血雙雄
第十五集 唐太宗的守護神
第十六集 唐太宗與李靖
第十七集 唐太宗的託孤之臣
第十八集 唐太宗的權力交接
唐太宗生平掃描
後記

基本信息

·語言:簡體中文
·出版時間:2008-03-01
·版次:1
·總頁數:238
·印刷時間:2008-03-01
·印次:1
·字數:226000
·ISBN:9787532624324
·大小:16開
·裝禎:簡裝
·紙張:膠版紙

圖書摘要

第二集 太原起兵的敢死隊長
在人們的印象當中,一提到唐朝,馬上就會想到李世民,似乎唐朝就是由李世民來開創的,而把唐朝真正的建立者李淵忽略到一邊去了。之所以會出現這個情況,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唐朝國史當中記載“太原起兵”的主謀是李世民。而誰是“太原起兵”的主謀,誰就是真正意義上唐朝的開國者。那么,“太原起兵”中,李淵和李世民都做了些什麼,究竟是誰起了主導作用呢?史料眾說紛紜。有史書記載說,李世民當年通過裴寂把李淵引進隋煬帝的晉陽行官,灌醉了李淵,使得李淵酒後對宮女做了糊塗之事,也即李世民設了個套,逼李淵不得不反,所以“太原起兵”的主謀應該還是李世民。但是,不管是什麼原因讓李淵最終起兵反隋,李淵都無疑應是“太原起兵”的主謀。那么李世民是否篡改了歷史呢?“太原起兵”後,李淵是怎樣廢掉隋煬帝,建立自己的大唐帝國的呢?而在這個過程中,李世民到底起了什麼作用呢?
一、史籍中的謎團
隋朝末年,天下鼎沸,有理想有野心奪取天下的大有人在。在被隋煬帝暫時冷落的太原,就有這樣的一支隊伍正在醞釀著一個龐大的陰謀。很快,這一支隊伍就從太原起兵,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占領了帝國版圖中最具政治號召力的首都長安,並很快奠定了統一全國建立新政權的政治基礎。所以,某種程度上說,唐朝的建立源於“太原起兵”。
但是,太原起兵的策劃、組織和領導人,到底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還是他的次子李世民呢?如果從記載唐朝歷史的所謂正史《舊唐書》、《新唐書》以及《資治通鑑》等史籍來看,人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策劃和領導的。
《舊唐書·高祖本紀》記載:
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隋煬帝任命為太原留守,太原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為副留守。當時,天下起兵反隋的隊伍蜂擁而起,隋煬帝所在的江都(今江蘇揚州)被孤立了。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就和晉陽縣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李淵聽從了李世民的建議,於是安排李世民和劉文靜等人具體籌劃,並利用隋朝軍官劉武周據汾陽宮舉兵造反的機會,要他們開展募兵。
《新唐書·高祖本紀》記載:
大業十三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當時,隋煬帝南遊江都,天下盜起。李淵之子李世民知隋必亡,暗中結交豪傑,招納逃亡之人,與晉陽縣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起兵造反的計策確定後,而李淵還不知情。李世民想實情相告,又擔心李淵不聽。李淵當時還兼任隋煬帝的行宮——晉陽宮的長官,和李淵交往密切的裴寂擔任副長官。李世民私下找到裴寂商議,裴寂就選了晉陽宮的幾個美女,乘李淵喝醉酒之後,陪他過夜。然後,裴寂把李世民的謀劃告訴了李淵,李淵大驚。裴寂說:“安排宮女侍奉,事情暴露後是要殺頭的,我這么做就是為了要勸你下定決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機向李淵匯報了整個計畫。李淵開始時堅決不同意,還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報官。過一會兒李淵還是答應了,說:“我愛護你,怎么忍心去告發你呢!”
《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
李世民與晉陽縣令劉文靜關係尤為密切。劉文靜因為受李密的牽連而被關進了監獄,李世民乘夜到獄中去見他,一起謀划起兵的大事。當時百姓為了躲避動盪,很多都逃入太原城,達幾萬人。劉文靜擔任縣令時間很久,認識其中一些豪傑,李世民就和他共同部署了具體的計畫。等到他們商量已定,就去找裴寂,請裴寂告訴李淵。李淵開始並不同意,稍後也就答應了。按照這些記載,那太原起兵完全是李世民一手策劃和組織領導的,李淵只是聽從了李世民的計謀;或者是李世民設了一個套,讓李淵往裡鑽,最後被迫答應起兵。
《資治通鑑》記載太原密謀起兵的一段歷史,採用的是追述的方式。從介紹李世民的身世開始,後即轉入李世民與劉文靜的相見和密謀,然後再敘述李世民結交裴寂,告知李淵。其線索與兩部《唐書》基本相同。
但是,在溫大雅記錄李淵起兵過程的《大唐創業起居注》一書中,情況卻並非如此。李淵被隋任命為太原留守後,大業十三年建立了大將軍府,當時溫大雅就是李淵大將軍府的記室參軍。記室參軍相當於機要秘書的職務,專職來記錄軍隊中隨時發生的事情,不可能花很大的心思去編造事實。所以,他的書就相當於一部日記體的李淵軍事日誌,記錄基本上是真實的。按照這本書的說法,李淵對起兵反隋是早有預謀的。例如,書中記載,李淵到太原上任的時候,心裡暗自高興:太原是古代陶唐氏(傳說中的帝堯)的地盤,而李淵的爵位是唐國公,他認為這是一種天意,暗示自己要當皇帝。所以,他懷著一顆“經綸天下之心”,一路上都非常注意收買人心,許多人投靠了他。
這就出現了一個矛盾:如果溫大雅的說法沒問題,那么,根據唐朝的實錄和國史編撰的正史——《舊唐書》和《新唐書》,為什麼要把太原起兵的功勞都歸到李世民的頭上呢?
二、真相被有意隱瞞
正史把太原起兵的功勞都歸於李世民,是因為其所依據的國史是按照李世民當皇帝以後的需要而記載的。李世民做皇帝,是通過武裝政變奪權得來的,這種行動顯然不符合法統和倫理,不足以垂範後世。
因此,李世民稱帝後,便試圖篡改史實。在李世民的授意下,貞觀史臣在撰寫《高祖實錄》和《本朝實錄》時,就大肆鋪陳李世民在高祖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建成的成績,貶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為李世民的精心策劃,而高祖李淵則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一來,李世民便堂而皇之地成為開創李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他的,李淵退位後也就理應由他來繼承皇位。
有關唐朝開國的歷史紀錄,確實有人做了手腳,是史臣為唐太宗取得皇位的“合法性”辯護而虛構出來的,有一些方面是背離事實的。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關鍵要搞清楚李淵何時起了反隋之心。
隋煬帝統治的後期,隨著對高麗的戰爭及其帶來的頻繁的兵役和徭役的徵發,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起來。而且,隋煬帝的個人獨斷專行、打壓貴族官僚的政策,也引起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有野心、有眼光的人,都在思考天下有變時的出路問題。
據《舊唐書·宇文士及傳》記載,大業九年(613)隋煬帝用兵遼東,李淵作為朝中的大臣,在前線督運糧草。那個時候,隋煬帝的統治還沒有全面崩潰,但李淵的政治野心已經萌生了出來。他在涿郡,同自己在殿內省任職時的下屬宇文士及“密論時事”。一些唐史專家認為,這是李淵心生反隋之念跡象的最早記錄。
“密論時事”是不是就說明他們在談論起兵造反呢?李淵和宇文士及都是貴族子弟,又是曾經的同僚,他們的關係很深,所以可以在一起談論很敏感的政治話題。但是,他們說了些什麼,當事人都沒有向外界透露,自然也不能透露。只是在李淵稱帝之後,為了籠絡宇文士及背後的勢力,不埋沒宇文士及的功勞,他有一次對自己的死黨裴寂說起:宇文士及和我討論天下之事,已經六七年了,遠在你們和我在太原謀劃天下之前。
這看起來似乎他們在籌劃謀反,其實不然。
就在李淵和宇文士及“密論時事”的這一年,楊玄感乘著隋煬帝用兵遼東的機會,起兵反隋,一時震驚天下。當時,李淵的內兄竇抗也勸他乘機而起。竇抗是想借著天下大亂的機會,讓李淵撈一筆政治資本。但是,富有洞察力的李淵認為時機不成熟,他對竇抗說了一句“無為禍始,何言之妄也”,就搪塞過去了。其時,他只是和宇文士及私下談論當前的政治形勢和自己的理想,而沒有任何的計畫和行動。不過,李淵的政治野心卻由此可見一斑。
李淵反隋之念的正式形成,是在大業十一年(615)。當時,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隋朝的統治面臨著嚴重危機,隋煬帝的猜忌之心也更加明顯。這年三月,隋煬帝以開國功臣李穆之子李渾(字金才)門族強盛,殺李渾及宗族三十二人。四月,煬帝以李淵為河東撫慰大使。副使夏侯端勸李淵說:“天下方亂,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曉察,情多猜忌,切忌諸李,強者先誅。金才既死,明公豈非其次!若早為計,則應天福。不然者,則誅矣。”對於夏侯端的分析,李淵深表贊同。
不久後,李淵又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成為山西境內的最高軍政長官。此時李淵對李世民說:“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然歷山飛不破,突厥不和,無以經邦濟時也。”李淵明確表示出自己有“經邦濟時”之心。
大業十二年(616)底,突厥乘李淵南下鎮壓起義軍之機,攻取馬邑(今山西朔州)。丟失了地盤可是地方長官的責任,隋煬帝派人囚捕李淵,並要把他解送到隋煬帝行在的江都。這件事情,成為李淵起兵的導火線。
後來隋煬帝從江都派來使臣,宣布釋放李淵。江都使臣的到來,是太原起兵方案最終敲定的時刻,所謂“雄斷英謨,從此遂定”。
也就是說,太原起兵其實是李淵有預謀、有組織的一次武裝反隋的行動。李淵才是真正的首謀之人,也是起兵過程中的最高領導人。
三、四大主角、兩條線索
太原起兵的四大主角是李淵、李世民、裴寂和劉文靜。這四人之間,在謀划起兵的過程中,到底是通過什麼方式聯結在一起的?這裡面包含著三個問題。
首先要搞清楚,劉文靜是什麼時候入獄的。按照史書上的記載,當時劉文靜因與李密聯姻而被捕入獄。然後李世民去獄中探望劉文靜,於是上演了隋末版的“隆中對”。
李密在大業九年就參與了楊玄感反隋的武裝起兵,劉文靜為什麼要等到大業十三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後才被抓起來呢?難道是劉文靜此時才與早已是隋朝叛臣的李密聯姻?那他就是明擺著要與隋朝作對,要在李淵父子面前表明自己的反隋立場,以此試探李淵對自己的態度和政治動向。憑著劉文靜的性格,這樣的安排他是可能做得出來的。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劉文靜早就和李密聯姻了,由於他級別不高,所以一直沒有引起注意,沒有被追查。李淵來到太原後,故意把事情挑明,並乘機把他關了起來,目的也是為了試探劉文靜的政治態度,並因此結納他為自己謀划起兵的參謀和敢死隊員。這樣的解釋,對於老謀深算的李淵來說,也是講得通的。因為,正是把劉文靜關起來後,李世民才去接近他,與其商討經營天下的大計。這很像是李淵的故意安排。從後來的事態發展來看,後一種可能性更大。
其次要搞清楚,劉文靜是先結識李淵還是李世民。按照正史上的記載,劉文靜是先認識李世民,然後串通李世民利用賭博之法接近裴寂,而裴寂又選晉陽宮女私侍李淵,再告以起兵之事。根據分析,李世民是知道李淵有反隋想法的,他完全不必使用這種方法來告知李淵。那么這種記載是否完全是杜撰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說法?
《舊唐書·劉文靜傳》載:“及高祖鎮太原,文靜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結托。”這段話顯然說明李淵早有反隋之心,同時也表明劉文靜在李淵來到太原之初,就看出李淵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物,可以追隨以取富貴,故而主動結交,且關係還不淺。劉文靜與李淵的結識,早在他和李世民密謀之前就發生了。而且,很有可能,劉文靜是通過李淵才認識李世民的;或者說,是李淵把劉文靜介紹給了李世民認識,促成了兩人後來的密謀。
至於裴寂,本來就與李淵有舊交情,現在兩人又同地為官,自然關係更加密切。史載兩人常常喝酒下棋,聊到天亮,不知疲倦。李淵與裴寂的關係,看來遠比與劉文靜的關係好,但這並不代表裴寂就比劉文靜更了解李淵的政治野心。裴寂與李淵的親近,更多是因為兩人同為貴族出身,家世背景相似,有談話的基礎。
另外,裴寂的職位也更有理由與李淵每日遊樂,至於才是縣令的劉文靜,就不可能有很多這樣的機會。如果李淵經常與劉文靜一起,肯定會引來別人的懷疑和關注。這種種原因,令最先洞察李淵心思、本想追隨他的劉文靜,最終與李世民結成了密切關係,而把裴寂推到了李淵的身邊。
最後還要搞清楚,裴寂以晉陽宮女私侍李淵是否為勸其起兵的特意安排。按照正史的記載,裴寂安排宮女私侍李淵,是迫使李淵同意起兵的一種手段,其實不然。《新唐書·裴寂傳》上有一段話:“寂嘗以宮人侍唐公,恐事發誅,間飲酣,乃白秦王將舉兵狀。”說明裴寂以前就曾安排宮女私侍李淵,非為勸說李淵才特意安排的。很可能因為裴寂與李淵關係密切,私交甚好,裴寂就利用職務之便,私選宮女侍奉自己的頂頭上司,就這件事本身來說,應該不完全是杜撰的。而這件事後來被解釋成李世民與劉文靜迫使李淵起兵的籌碼,則可能是史家的附會之說了。
由於事實被修改或掩蓋,我們很難確切知道,李淵和李世民雙方對於謀划起兵一事的訊息,是如何互相傳遞的。從李淵、李世民、裴寂、劉文靜四人以後的行動和命運來看,大體上李淵與裴寂、李世民與劉文靜分別進行過密謀。而李淵由於身份特殊,行動更加謹慎,故李世民向李淵明確提出起兵計畫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全局還是掌握在李淵手中。
也就是說,太原起兵的謀劃,應該存在兩條線索。李世民受李淵的影響,積極進行反隋活動,爭取早日起兵。謹慎的李淵,不會親自交代李世民招兵買馬;而李世民的活動,也不需要或者不可能——告知李淵。所以,李世民謀划起兵,是他在李淵默許下的獨立行動。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中所起的作用與李淵一樣巨大,他們是兩條並進又獨立的線,誰也不可替代、掩蓋對方的功勞。
太原起兵的經過,以李世民為主體的那條線,或者說在李世民所了解的事實真相中,可能就是史書上所記載的那樣,史官們只是沒有把李淵的故事寫出來而已。所以,歷史不是簡單地被篡改,只是有一部分被有意或無意地掩蓋了起來,將起兵詮釋成了一條單線發展的路線。
四、發展武裝
李淵要組織和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一是要有領兵的將領,二是要有兵,三是要有錢帛糧草。
從領兵將領的角度說,李淵是山西境內的最高軍政長官,他可以在隋朝的軍事系統內部發展力量。如在太原擔任府兵系統鷹揚府司馬的許世緒,就是很早進入李淵集團的人。實際上,李淵在起兵之前秘密結交了許多心腹和死士,其中就包括一些流寓在太原及附近地區的隋朝將軍,除了許世緒等在職將軍之外,還有如逃免兵役的隋朝皇室警衛系統所謂“三衛”的兵士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
從兵源的角度說,李淵除了自己掌握的少量軍隊外,主要是通過鎮壓當地的農民起義武裝,來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大業十一年以來,他利用鎮壓農民起義的機會,不斷擴大自己的武裝。正如鎮壓黃巾起義是曹操的發跡之本一樣,鎮壓山西境內的反隋農民力量,使李淵很快擴充了兵源。當時,歷山飛領導的山西反隋農民起義軍有十餘萬人,李淵採取誘敵深入、出奇制勝的戰術,徹底打敗了歷山飛,乘機收羅了許多潰散的人馬。
從後勤保障的角度說,李淵也在山西的土豪富戶中發展力量。如當地的木材商武士(即武則天的父親),在李淵行軍的途中就經常接待他。後來,武士彠甚至還冒著生命危險為李淵帶來了禁止挾帶的兵書。李淵對他也是以富貴相許。
可以說,在組織起兵的問題上,儘管李淵一直在積極準備,放手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但他做得是非常謹慎而機密的。對於一些人的建議,李淵都審慎地聽取,並積極謀劃。
如太原人唐儉,就是李淵謀划起兵的一個核心謀士。唐儉的父親、隋戎州刺史唐鑒,與李淵是舊交。李淵任太原留守後,唐儉就向他提出了起兵反隋的方針和具體的戰略部署。他說:“明公日角龍庭,李氏又在圖牒,天下屬望,非在今朝。若開府庫,南嘯豪傑,北招戎狄,東收燕、趙,長驅濟河,據有秦、雍,海內之權,指麾可取。願弘達節,以順群望,則湯、武之業不遠。”李淵回答說:商湯消滅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事,不是那么簡單啊。今天下已亂,我們確實要考慮一下將來了。從私的角度說,我們需要圖存;從公的角度說,我們有責任救民於水火。末了,李淵還意味深長地對唐儉說:“卿宜自愛,吾將思之。”表示要慎重考慮他的建議。
歷史記載中沒有留下李淵和唐儉謀劃的詳細經過,但從後來唐儉的經歷看,他們當初確實是有過一番深謀遠慮的。唐朝建國後,唐儉一直被委以重任,是圖形於凌煙閣的開國功臣,到高宗顯慶元年(656)去世,死後陪葬昭陵,官為立碑。出土的“唐儉墓志銘”上,對其在謀劃太原起兵過程中的貢獻進行了充分的肯定,說李淵和唐儉在戰略方針上“若合符契”,“以石投水,百中之策無遺。言聽計從,千里之勝斯決”。
實際上,在起兵以前,李淵如此這般的謀劃當不會太少。溫大雅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多次講到李淵善於收羅人才。說他來到太原後,就“私喜此行,以為天授”,既然天意要他拯救百姓,於是他“所經之處,示以寬仁,賢智歸心,有如影響”。還說他“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接待人倫,不限貴賤,一面相遇,十數年不忘。山川衝要,一覽便憶。遠近承風,鹹思託附”。這些都是李淵放手發展武裝力量的原始記錄。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