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端

夏侯端,祖籍譙郡銍城,是梁朝時尚書左僕射夏侯詳的孫子,在隋朝做大理司直一官。

基本信息

介紹

夏侯端(?—公元627年),祖籍譙郡銍城(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是梁朝時尚書左僕射夏侯詳的孫子。在隋朝做大理司直一官。

生平

●勸說起兵

唐高祖未顯貴時與他是朋友,大業中期到河東討賊,上表讓他任副將。李密對高祖說:“隋煬帝性情很愛忌妒人,在朝內厭惡李姓之人,如今金才已殺,接著將要對付您,應早做打算”。高祖為其言而感動。起義軍興起後,夏侯端在黃河以東,官吏把他捉到送往長安,高祖進入京師,放了他,引他入自己內室,提升為秘書監。

夏侯端善於占及相人,他曾對李淵說:“今玉床搖動,帝座不安,參墟得歲,必有真人起於其分,非公而誰乎!主上猜忍,尤忌諸李,金才既死,公不思變通,必為之次矣。”李淵深信不疑。

●大義持節

李密投降,關東地區還未歸附,夏侯端請求帶著符節和招撫的手諭去招降。於是拜他為大將軍,擔任河南道招慰使。隨即傳文各州縣,向東接近了大海,向南連線淮水,二十多州派使者來歸附。行軍中駐於譙州,適逢亳、汴兩州刺史已投降王世充。道路已阻住,無返迴路,沒有辦法,徘徊不前,部下2000多人糧草已盡卻不忍離開他。他就在一片沼澤中殺戰馬請眾人,對眾人說:“我奉君王之命,按道義不應屈服,你們這些人有妻子、兒女,白白送死沒好處。我交出我的頭給你們,你們交給賊人求取富貴。”眾人哭著不忍看他,夏侯端也哭了,想自殺,眾人爭著阻止,才罷手。走了五天,餓死三四成人,遇上賊兵,眾人潰散,只剩30多餘人跟隨,於是向東走,撿拾野豆子來吃。他躺下起身,都手握符節,嘆息道:“平生也不知死地竟在此!”命手下離去,不要跟他一起死。

適逢李公逸守杞州,率兵迎接夏侯端,當時河南各地都歸王世充,李公逸為他的氣節感動,也就堅守著。王世充派人以淮南郡公、尚書少吏部的官職召降夏侯端,又脫下所穿衣服相贈。夏侯端說:“我是天子的使臣,哪能去做賊人的官,不是拿著我的頭去就別想見到我(死亦不降)。”於是焚燒了送來的書信和衣服,解下符節上的毛飾揣在懷中。從小道取道宜陽,經過山崖陡壁密林叢莽,等到回到都城,手下還存活的人,都體發污黑,讓人不忍心看。他取下旌節上的旄藏在懷裡,把刀插在節竿上,披荊斬棘,晝夜兼程,返回長安。隨行的士兵有的被虎狼吃掉,有的墜崖溺水,活著的只有20多人,個個鬢髮脫落,全沒有人樣。夏侯端覲見李淵,絲毫不提一路的辛苦和危急險惡的狀況,只是抱憾自己沒有完成使命,主動因無功而請罪。皇上憐惜他又讓他做了秘書監。後來出京任梓州刺史,把自己的俸祿散發給孤苦窮困的百姓,救助他們,而不為自己的子孫打算。貞觀元年去世。《新唐書》將夏侯端列為“忠義”之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