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的文化變遷

序言:“歷史文化語義學”芻議 一、“歷史文化語義學”界說 “歷史文化語義學”:理論與實踐

版權資訊

作 者: 馮天瑜,(日)劉建輝,聶長順 主編
出 版 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0-1
字 數: 540000
版 次: 1
頁 數: 597
印刷時間: 2007/10/0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307057821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社會科學 >> 語言文字
定價:¥53.00

內容簡介

構成語言的語音、語法、語義三要素中,語義的歷史性和文化性最為深厚。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與日本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東亞近代諸概念的生成”、“歷史文化語義學”學術研討會,從歷史的、文化的視角,對近代詞語及其包蘊的概念生成與演化規律進行考核。本書為上述兩次國際學術會議的精選結集。本書適合文化學學者、愛好者閱讀。

目錄

序言:“歷史文化語義學”芻議
一、“歷史文化語義學”界說
東亞學藝概念編成史及其研究方法
歷史語義學與概念史——關於定義和方法以及相關問題的若干思考
歷史、文化的鏡像——語義
“歷史文化語義學”何以可能
“歷史文化語義學”:理論與實踐
“中華文化關鍵字研究方案”論稿
文化與語義
二、中西日文化交會與新語生成
日中西語言交流史的研究
日中學術用語的創製和傳播——以地理學用語為主
入華傳教士漢語學習史研究——以羅明堅的漢語學習史為中心
《葡漢辭典》中的“三板”
從巴設譯稿到馬禮遜譯本——略論天主教傳教士與新教傳教士聖經漢譯之異同
從英法德意大俄美漢譯國民演變看中國人對西方列強的認知過程
晚清民初現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歷史實踐 
晚情中國“政黨”的知識系譜:思想脈絡的考察(1856—1895)
19世紀中葉漢譯新詞對日語的影響——以“國民”為例
形式、意義與社會文化——以“心理”和“心理學”為例
“新聞”術語之厘定與近代中西日文化互動
當“小說”遭遇novel的時候——一種新的現代性問類的產生
學名厘定與新學建築——以明治日本Philosophy譯名厘定為例
“哲學”概念的流變與近代中國的哲學啟蒙
三、新語厘定與遷衍考析
漢語民法術語的生成與衍變
馬克思主義文獻的早期日譯及其譯詞
日本學人西周在創譯西方哲學範疇上的貢獻
撥開近百年“封建”概念的迷霧——《“封建”考論》讀後
古今中西意,覺道資無窮——我的2006年的讀書生活
概念辨析的意義——《“封建”考論》讀後
“封建”的建構與解構——《“封建”考論》讀後
“封建社會”重辨與儒家思想再認——《“封建”考論》讀後
“物理學”之辨析
論“階級”的變異及其情感配製——以《青春之歌》為例
“人民”詞義流變初探
“民族”:一個歷史文化語義學的個案
“同志”的語義演變及其與英俄日語的對接
“科學”:概念的古今轉換與中外對接
“宗教學”厘定初探
從“史”到“歷史”
清末民國時期“近代”、“近世”詞義的演化及其史學影響
“藝術”一詞淵源流變考
“浪漫主義”:一個創作方法概念的演進歷史及我們的反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