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愁

《詠愁》是北宋詩人石象之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全篇詠愁。詩人把愁之蹤跡、潛入時機、來時情狀以及無處不在的態勢狀寫得生動、形象、細緻。通篇不著一“愁”字,卻句句切題,猶如一首謎語詩。 全詩表達了詩人曠達超脫的生活態度。

作品原文

詠愁

來何容易去何遲,半在心頭半在眉。

門掩落花春去後 ,窗涵 殘月酒醒時。

柔如萬頃連天草 ,亂似千尋 帀地絲 。

除卻五侯 歌舞地,人間何處不相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門掩”句:李煜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語,歐陽修有“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語,分別寫亡國哀愁和少婦悲愁。

②窗涵:窗欞,窗格子。

③連天草:王維《出塞作》有“白草連天野火燒”句。

④千尋:形容絲長而多亂。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⑤帀(zā)地絲:遍地的絲繩。帀,“匝”的異體字,遍地、滿地的意思。

⑥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稱五侯,這裡泛指達官貴人。

白話譯文

來時潛移暗度,去時慢慢悠悠;一半掛在眉梢,一半藏在心頭。

春老花殘紅滿地,半掩房門淚暗流;殘月滿窗深夜裡,酒醒入去獨淹留。

似一望無邊的野草,風連浪續,細軟輕柔;像一團繞地的亂絲,糾纏凌亂,無尾無頭。

除了權勢人家,誰能無慮無憂?看人世問時時處處,無論哪裡都有憂愁!

創作背景

石象之有過不尋常的經歷,他在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中進士,後歷任壽安尉、黃聲簿、義烏令,後轉太常丞。四十八歲時曾一度致仕居家,他晚年在宅子的西南角開園圃種花木,常與賓客賦詩、對奕,優遊自樂地生活了二十餘年。他深深地理解了憂愁,從而也在生活中排除了憂愁。於是他就寫下了這首鮮明生動的《詠愁》。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詩首聯追尋“愁”的蹤跡。大千世界,“愁”不會有人主動喜歡,但卻無影無蹤無時不在人的身邊,有時會不請自來,來了又趕不走,它來了總是一半藏在人的心裡——“愁腸百結”,一半寫在人的心靈之窗——“愁眉苦臉”。

頷聯揭露“愁”潛入的時機。深諳愁苦的人總會把“愁”貯藏在心房僻遠的角落裡,再築起精神防線提防它侵襲,可“愁”欺人時,它會隨機而出,無孔不入。詩人認為“愁”最容易潛入的機會有二,一是風雨摧花春歸去,落英遍地孤者見,最能使人愁腸寸斷,思慮萬千,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亡國哀愁;歐陽修《蝶戀花》“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青春少婦被拋棄之悲愁。二是心中有愁情的人借酒澆愁,待酒醒後眼見殘月斜照窗欞,想到人的“悲歡離合”、月的“陰晴圓缺”,“愁”會衝破防線,悄悄爬上心頭,使人更加愁腸百結,憂愁悲傷,愁人之“愁”會“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范仲淹《御街行》)。此聯可能是作者的經驗之談。

頸聯寫“愁”的情狀。苦惱的憂愁如藏在愁人的心中,印在愁人的眉間,那愁人就會感覺到“愁”像萬頃連天草鋪天而下揮不去,就像千萬條蓋地絲繩網沖不破,他被嚴嚴蓋住、緊緊捆住,困在其中,痛苦不堪。想掙脫這“柔”若草“亂”若絲的“愁”緒實叫人無可奈何。

尾聯寫“愁”無處不在。“愁”如此氣人、欺人、惱人,可能那些王侯將相達官貴人們過著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姬歌妾舞、驕奢淫逸的生活,不知愁為何物,除此之外,“愁”乃“人問何處不相隨”。

“愁”究竟為何物,曹植《釋愁文》有此一釋:“愁之為物,惟惚惟帆。不召自來,推之弗往。尋之不知其際,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長夜,或群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

這首《詠愁》詩如李商隱詠《淚》詩寫淚而不見“淚”字,此《詠愁》詩也滿篇不見“愁”字,這類詩近似制謎語的文字遊戲,都以巧麗取勝,真如前人所評“格雖不高,卻有神無跡”。

名家點評

清人汪景龍評此詩(《詠愁》):“格雖不高,卻有神無跡。”(《宋詩略》)

歐陽忠偉(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此詩(《詠愁》)以“詠愁”為題,通篇不著一“愁”字,卻沒有一句不切題意。

作者簡介

石象之,字簡夫,新昌(今屬浙江)人(明萬曆《新昌縣誌》卷一〇)。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進士。歷任壽安尉、黃聲簿、義烏令,後轉太常丞。四十八歲時曾一度致仕居家,於第之西南開園圃種花木,常與賓客賦詩、對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