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龍[中國社科院外文研究所教授]

許金龍,江蘇南京人,1985年9月考入武漢大學,直接插入外國語言文學系日語專業三年級學習,在校期間任本校學生刊物《譯苗》主編。1987年6月畢業,獲文學士學位,被分配在國家勞動部所屬華龍國際勞務合作公司(後更名為四達國際經濟合作公司)工作,於1990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工作。最初在外文所《世界文學》雜誌工作,主要負責日本文學的選編工作,分別於1993年、1998年和2007年前往日本進行中、長期學術訪問。因工作需要,於2002年調到外文所東方文學研究室。近期專事大江健三郎及其文學之研究,發表《愁容童子——森林中的孤獨騎士》、《盤旋在廢墟上的天使》、《“始自於絕望的希望”——大江文學中的魯迅影響之初探》等學術文章若干。與此同時,翻譯了大江的《被偷換的孩子》、《愁容童子》和《別了,我的書!》等長篇小說和《我在曖昧的日本》等講演辭一批,其中《別了,我的書!》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優秀翻譯獎。

[資本資料]

姓 名:許金龍

出生年月:1952年9月27日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學 歷:大學本科

職務職稱:編審

研究方向:日本文學

代表作品:“愁容童子——森林中的孤獨騎士”、“‘始自於絕望的希望’——大江文學中的魯迅影響之初探”

[主要經歷]

1975年9月——1985年7月,南京塑膠十四廠,工作

1985年9月——1987年6月,武漢大學外語系日語專業,學習

許金龍老師 許金龍老師

1987年6月——1989年9月,國家勞動人事部華龍國際勞務合作公司,工作

1989年9月——1990年5月,海南省金島集團國際經濟合作公司,工作

1990年5月——至今,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工作

(1998年12月——1999年12月,日本北海道大學文學部,學術訪問)

(2007年11月——2008年9月,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學術訪問)

[譯 著]

[ 1]《奔馬》,作家出版社,95年10月,290千字

[ 2]《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往返書簡》,崑崙出版社,00年1月

[ 3]《女學生之友》(合譯),文聯出版公司,01年9月

[ 4]《通往唐招提寺之路》,河北教育出版社,01年11月

[ 5]《愁容童子》,南海出版社,05年8月,240千字,

[ 6]《別了,我的書!》,百花文藝出版社,06年9月,220千字,

[ 7]《兩百年的孩子》,百花文藝出版社,07年9月,120千字

[ 8]《大江健三郎口述自傳》,新世界出版社,08年4月,200千字

[ 9]《被偷換的孩子》,譯林出版社,08年8月,180千字

[10]《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顫慄早逝去》,人民文學出版社,09年1月,120千字

[翻 譯]

[ 1]《我在曖昧的日本》,《世界文學》,95年第2期

[ 2]《北京講演2000》,《中華讀書報》,00年10月

[ 3]《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光明日報,06年9月21日

[ 4]《這個星球上的棄兒》,《世界文學》,06年第5期

[ 5]《面向“作為意志行為的樂觀主義》,《作家》08年5月

[ 6]《作家的使命》(大江健三郎與帕慕克對談)《文藝報》08年9月6日

[論 文]

[ 1]《三島由記夫美學觀的形成和變異》,燕山出版社,01年

[ 2]《愁容童子——森林中的孤獨騎士》南海出版社,05年8月

[ 3]《盤旋在廢墟上的天使》,《博覽群書》,06年9月

[ 4]《“始自於絕望的希望”——大江文學中的魯迅影響之初探》,《魯迅研究月刊》,09年11月

[文 章]

[ 1]《從森林走向世界——記諾貝爾文學獎新得主大江健三郎》,《世界文學》,95年第一期

[ 2]《解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外國文學動態》,95年第一期

[ 3]《中國文學更具有世界性》,《文學報》,00年7月

[ 4]《大江健三郎訪談》,河北教育出版社,00年9月

[ 5]《大江健三郎的中國情節》,《北京青年報》,00年9月9日

[ 6]《村上春樹迷倒少男少女》,《環球時報》,01年2月16日

[ 7]《大江健三郎在北京》,《人民中國》(日文版),01年4月

[ 8]《三島由記夫救助過精神病專家》,《環球時報》,01年7月20日

[ 9]《世紀之交的慾火鳳凰》,《世界文學》,01年第期

[10]《柳美里的文學世界》,文聯出版社,01年9月

[11]《新小說思想或思想性小說的構建者》,文聯出版社,01年9月,合作撰寫

[12]《中國的村上春樹熱解析》,日本朝日新聞社,01年11月

[13]《永遠的唐吉訶德》,《人民日報》海外版,01年11月14日

[14]《拯救與超越――大江健三郎訪華側記》,《人民日報》海外版,02年3月

[15]《日本小說類出版物在中國》,《中國圖書商報》,02年2月

[16]《大江健三郎簡略年譜”之一至之十》,《外國文學動態》,02年第5期至04年第4期

[17]《貼近心靈行走的網路精靈》,《外國文學動態》,03年第4期

[18]《口紅難掩冷色調——致柳美里君》,《中國圖書商報》,03年8月

[19]《在最後一刻關閉世界之門——評<海邊的卡夫卡>》,《中國圖書商報》03年9月

[20]《評大江健三郎新作<空翻>》,《出版廣角》,03年第8期

[21]《只將你的心扉,向尚未出生的孩子敞開!》,《外國文學動態》,04年第1期

[22]《呼喚良知——讀大江健三郎新作<被偷換的孩子>》,《人民日報》(海外版)04年3月9日

[23]《大江健三郎對我們娓娓道來》,南海出版社《在自己的樹下》等,04年5月

[24]《由‘政治’走向‘個人’或‘內心’》,《中國圖書商報》,05年1月

[25]《震撼與悲哀中的思考》,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歌舞町案內人》,05年1月

[26]《愁容童子在軍國主義復活的國家》,《人物周刊》05年第4期

[27]《大江,在自己那棵樹下》,《中國圖書商報》,05年4月9日

[28]《連線以往、當下和未來的孩子、童子和新人》,《印刻》(台灣),05年8月

[29]《黑暗時代的愁容童子》,《文景》05年9月號

[30]《發自邊緣的吶喊》,《日本學論壇》,05年10月號

[31]《李比英雄:叱吒日本文壇的的美國作家》,《博覽群書》,06年2月號

[32]《大江健三郎訪談》,《環球時報》06年8月

[33]《關於社科院外文所名譽研究員、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介紹》,院專報,06年9月

[34]《大江文學裡的中國要素》,《光明日報》,06年9月21日

[35]《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講演辭),《光明日報》06年9月21日

[36]《秋天裡留在北京的故事——大江健三郎第五次訪華側記》,《中華讀書報》,06年10月11日

[37]《Football呼喚新的回答》,作家出版社《萬延元年的Football》,06年11月

[38]《日本新生代作家中的70後和80後以及其他》,《中華讀書報》,07年1月3日

[39]《中日文壇新生代群像素描(日本方陣)》,《中華讀書報》,07年1月3日

[40]《與根據地同在的烏托邦》,《作家》07年2月號

[41]《走到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民中國》07年4月號

[42]《為了歷史、現在和未來》,(《兩百年的孩子》譯序),百花文藝出版社,07年9月

[43]《大江健三郎文學裡的中國要素》,百花文藝出版社,08年10月

[44]《關於沖繩民眾集體自殺的訴訟案》,《作家》雜誌,08年5月

[45]《為了歷史的記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08年4月

[46]《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及其文學》,北大出版社 ,08年7月

[47]《多維度的二人組合》,譯林出版社,08年8月

[48]《大江健三郎——為新人講述智慧和教訓的“拉比”》,灕江出版社,08年10月

[49]《我無法從頭再活一遍,可是我們卻能夠從頭再活一遍》,人民文學出版社,09年1月

[50]《沐浴在“外國小說獎”光輝下的大江健三郎》,《人民中國》(日文版),09年6月

[51]《在中國的村上春樹與大江健三郎之考察》,《村上春樹之東亞閱讀》(日文),09年6月

[獲獎情況]

[ 1]於2007年10月以譯著《別了,我的書!》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優秀翻譯獎

[ 2]於2007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決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