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廉明

許廉明

許廉明,浙江省天台縣特產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主要特長:茶葉栽培、加工技術。

許廉明,男,浙江天台縣特產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
主要社會兼職:浙江省茶葉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會理事、台州市茶葉學會理事長。
主要特長:茶葉栽培、加工技術。
近年主要研究成果:《茶柿立體複合栽培技術研究初報》、《龍井茶地緣經濟》《滅蚧純鹼合劑防治台蘚地衣試驗》、《華頂雲霧茶》、《瀑布山當在何處》、《天台山羅漢供茶》等。《茶柿混交退耕還林生態治理模式研究與示範》項目獲省、市科技三等獎,《無公害茶葉研究與推廣》獲市科技三等獎,《機械炒制名優茶工藝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獲市科技優秀獎等。

辭官回茶園

1970年,許廉明下鄉到南屏鄉小嶺頭茶廠,開始接觸茶葉。 1981年,許廉明到浙江農業大學進修茶技,從大學的教科書上了解到了天台曾經出過名茶,於是萌發了要振興天台茶葉的念頭。1984年,許廉明被調到縣委組織部擔任幹部科科長,後又到城關鎮擔任領導職務。在許廉明從政的兩年多時間裡,正是天台茶葉遭遇低谷之時。許廉明的心裡總是放不下茶葉,老想著回到老崗位做點事情。那時,天台的茶葉產業跌入低潮,全縣茶園面積減少了近三分之一,就是剩下的茶園也幾乎處於半荒蕪狀態。其他各地名茶蜂起,天台有自己的名茶卻得不到恢復。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的許廉明辭職回到了茶園。
1991年,首屆中國國際茶文化節在杭州舉行。許廉明與其他技術人員一起到雙溪、嶺後等4個村白天指導茶農採摘青葉,晚上架起大鍋炒制雲霧茶。許廉明等炒出的茶葉 “丹丘霧芽”,獲得名茶新秀一等獎。
“丹丘霧芽”炒制技術首先在白鶴鎮裡平村推廣。那一年,這幾戶茶農的茶每公斤賣到了40至60元,單價比原來提高了10倍左右。1992年,“丹丘霧芽”炒制技術全面推開,茶農中又興起了發展茶葉的熱潮。

為名茶而戰

天台除了華頂林場,其他茶區的茶葉品質不在華頂雲霧茶之下,如何建立一個統一品牌,使天台山生產的雲霧茶得到拓展?
在許廉明的努力下,1999年華頂雲霧茶正式更名天台山雲霧茶,並在同年10月舉行的中國國際博覽會上獲得名牌產品稱號。2003年,天台山牌雲霧茶成功躋身省名牌行列,2006年被評為省著名商標。
1995年,受新昌等地的影響,天台三州、白鶴、雷峰、坦頭等地的農民開始自發炒制龍井茶。但炒制出來的茶葉品質偏低。許廉明認為,農民的自發行為意味著市場有需求,但要加以正確引導。從1996年至1998年,在他的牽線搭橋下,縣林特局邀請來了杭州西湖區的唐學文師傅傳授正宗的龍井茶炒制技術。連續教了3年,天台龍井茶的炒制技術得到了規範和提高。
2000年年底,龍井茶劃分了西湖區、錢塘區和越州區三個原產地,實行原產地保護。許廉明想起:天台在民國年間至上個世紀50年代初曾經生產過龍井茶。於是他帶著有關資料到省農業廳說服相關領導,把天台三分之二的茶區劃入龍井茶越州產區。
目前,天台縣的茶園面積達到了43500畝,總產量達到1000噸左右,總產值為8000萬元左右。

一心為茶農

許廉明一年四季都為茶葉而忙著。今年,他只休息了4天半。每年2月到5月的採茶炒茶時間及栽培茶苗的11月,許廉明就乾脆住在農村指導。
雷峰鄉目前有良種茶園8000多畝,那裡的茶農家家戶戶都知道天台林特局有個能隨叫隨到的“老許”。今年春天“倒春寒”,大雪紛飛。老許專程趕到尖嶺腳種茶大戶林英國的茶園,指導防凍保暖工作。當夜,他又冒雪來到狀塘村,為茶農進行講解。目前該村有可採摘茶園1000多畝,給村民帶來了至少10萬元的收入。據了解,老許每年在全縣各產茶區舉辦各類茶葉培訓班20期以上,年受訓人次達800餘人。同時,他還針對天台實際情況提出了“凹坑種植理念”和“茶柿複合經營”理念,提高了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和茶葉產值,並產生生態效益。
如何把茶葉產業發展與天台的歷史文化相結合,與經濟發展相結合,依靠龍頭企業的帶領走產業化之路,成了許廉明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999年,他幫助石樑鎮察嶺腳村引進了全套名優茶炒制機械設備,成功炒制出了第一批機械炒制雲霧茶;建議三州鄉政府辦起了茶葉市場,帶動了周邊地區茶葉產業的發展;十多家大型茶葉加工廠紛紛落戶天台,解決了茶農們炒制難、銷售難等問題……2004年茶葉開始進入QS認證階段,許廉明計畫開展相關培訓,爭取有一半企業能夠通過認證。
如今,天台縣提出了發展千噸萬畝有機茶工程,並出台了各類鼓勵措施,這意味著天台茶葉步入了產業化發展階段。
30多年來,許廉明的身影留在了天台山區茶園,他的技術留在了茶農心中,他把青春獻給了天台的茶葉事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