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雪月之觀

記雪月之觀

《記雪月之觀》,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作者以畫家特有的眼光,詩人的氣質,生動地再現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如“若塗銀,若潑汞,騰光照人,骨肉相瑩”。這種“骨肉相瑩”的雪景,把人都淨化了。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記雪月之觀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沈周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丁未之歲(1),冬暖無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霽(3)。風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猶故在也,是夜月出,月與雪爭爛,坐紙窗下,覺明徹異嘗。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樓。樓臨水,下皆虛澄(5),又四囿於雪,若塗銀,若潑汞,騰光照人,骨肉相瑩。月映清波間,樹影滉弄,又若鏡中見疏發,離離然可愛(6)。寒浹肌膚(7),清入肺腑,因憑欄楯上(8)。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
(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與物融,人觀兩奇,蓋天將致我於太素之鄉(12),殆不可以筆畫追狀,文字敷說(13),以傳信於不能從者。顧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與月當有神矣。我思挾之以飛遨八表(14),而返其懷。汗漫雖未易平(15),然老氣衰颯(16),有不勝其冷者。乃浩歌下樓,夜已過二鼓矣(17)。仍歸窗間,兀坐若失(18)。念平生此景亦不屢遇,而健忘日,尋改數日(19),則又荒荒不知其所云(20),因筆之。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丁未:1487年(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
(2)戊申: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
(3)霽:這裡謂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結。
(5)虛澄:空虛清澈。
(6)離離然:歷歷分明的樣子。
(7)浹(jiā):透。
(8)欄楯(shǔn):欄乾。縱為欄,橫為楯。
(9)茫然:迷濛不明。
(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張大了口。
(12)太素:素淨。
(13)敷:鋪陳。
(14)挾:依仗。八表:謂八方之外,指極遠的地方。
(15)汗漫:沒有邊際的。
(16)衰颯:衰落。
(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獨自端坐。
(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樣子。

作品譯文

丁未這一年冬天,天氣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開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氣放晴。但依然寒風肆虐,冰封雪凍,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銀裝素裹。當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於紙窗之下,感到明亮無比。於是添加衣服出門,登上溪水西側的小樓。小樓臨著溪水,(溪水)清澈見底,四周覆蓋著皚皚白雪,如同塗上了一層白銀,又如同水銀潑了一地,晶瑩閃耀,人的肌膚也被映照得晶瑩潔白。明月映照著寒冷的水波,樹影在水中搖曳,如同鏡子中映照著的頭髮,歷歷分明。清冷的寒氣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扶著欄桿而上。仰視,茫然無際;俯視,混沌一片。不覺間呀然驚嘆不止,久久地凝視著不願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與外物融為一個整體,自己同周圍的環境都變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觀。上蒼將我放置於宇宙之間,這份景致竟然無以用筆畫來傳達,也不便用文字來鋪陳、傳達於沒有親臨這份情景的人。這樣看來,自己得到的不也很多嗎?同時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應該比這裡更為壯觀,那裡雪月輝映的景致應當更為神奇。我的思緒因之而馳騁於四面八方,很久才回過神來。茫無邊際的思緒無法平抑,可是因為年老身體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襲。於是便放聲歌唱走下小樓,此時已過二更。回到窗前,獨自端坐。想到這輩子這樣的景致並未多見,並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變著,很多都已經茫然與模糊。於是我用筆記下了這次經歷。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沈石田先生詩文集》卷九。文章作於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當時作者六十二歲。吳地連下兩天大雪,天氣特冷,雪幾天都沒有融化,這在江南是少見的。文章以畫家特有的眼光,詩人的氣質,生動地再現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如“若塗銀,若潑汞,騰光照人,骨肉相瑩”。這種“骨肉相瑩”的雪景,把人都淨化了。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

作者簡介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十一歲時,游南都,作百韻詩上巡撫侍郎崔恭,面試《鳳凰台賦》,拿起筆來很快就完成了。長大後,郡守打算以賢良舉薦,沈周用《周易》來占卜,得到循之九五,於是決意隱循。巡撫王恕、彭禮先後禮敬他,想把他留在幕下,他都以母親年老需要服侍為由推辭了。
沈周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書法學黃庭堅;善於畫山水,兼工花鳥,與文徵明唐寅、仇因合稱“明四家”。其詩學白居易蘇軾陸游,文學《左氏傳》,並為世所重。詩文著作有《石田詩選》、《沈石田先生詩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