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證考試

記者證考試

談起記者證,記者們的反應大不相同。 ”一位記者說,實行新聞從業人員資格制度,能否明確記者的採訪權,這是新聞工作者最為關注的。 實行新聞從業人員資格制度,對記者整體素質無疑有了保障。

記者證考試記者證考試記者證考試
  作為新聞工作者,你有記者證嗎?記者證有什麼用處?有了記者證你就有採訪資格了嗎?記者的權益該如何保障……談起這些問題,許多記者都感慨萬千,“無冕之王”遇到的尷尬常常難被外人所知。國家新聞出版署明年將實行新聞從業人員資格制度,能否解決新聞工作者面臨的種種問題和尷尬?
記者為何也要有“大考”?
有訊息稱:國家新聞出版署將在明年推出幾項針對新聞從業人員和報紙管理的重要制度,包括實行新聞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制度,全國目前約40萬名記者要取得證書才能從事新聞採訪,才能受聘於傳媒。
今年早些時候,出版專業執業資格全國統一考試的訊息傳出後,人們就紛紛猜測,新聞專業職業資格制度是否也快出台了呢?
記者了解到,為了順應國家人事制度改革,從2003年開始,新聞出版署將與人事部共同建立中國的新聞從業人員資格準入制度,進行全國新聞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凡在職人員都要參加,獲得資格證書後才能從事新聞採訪活動;同時,新聞單位必須錄用有資格證書的人員;記者資格證書將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對目前的從業人員將給予五年的過渡期;新聞從業人員資格將逐步替代現行的職業職稱評定,記者資格考試最終還將向全社會開放。
配合2003年全國報刊換髮記者證的工作,新聞出版署計畫建立一個“全國新聞記者管理及記者證核驗網路系統”,將全國新聞記者的個人資料——包括照片上網,以接受社會的監督;人們也可以通過電信特服號碼、語音查詢有關資料。這個系統還具有投訴舉報功能。財政部對此已經批准立項,正在加緊建立。
新聞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制度明確了新聞工作者的身份,無疑是一件大事,但這一訊息並沒在業內產生較大反響,這與現實中記者身份的模糊不無關係。
記者持證究竟能幹嗎?
談起記者證,記者們的反應大不相同。不少受訪的記者都遭遇過與記者證相關的尷尬。
“使用記者證的機會並不多,除了上火車補臥鋪票,實在想不出它還有什麼作用。”一位中央級報紙的記者說。
有5年新聞從業經驗的張小姐卻另有一番感觸:“換過3家新聞單位,作了這么長時間的記者,各式各樣的記者證積攢了一大堆,可始終沒有一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正式記者證,總會遇到沒有名份的尷尬。”
眾所周知,目前國內只有新聞出版總署才有權力發“記者證”,但由新聞出版署發的記者證,要註明持證者的工作單位,蓋上所服務新聞單位的鋼印。這使得記者證既像執業資格證,又像工作證,而兩者又都不是。
記者證的發放非常嚴格,想得到這個小本本並不容易,一線的新聞工作者沒有記者證的現象,在很多新聞單位都存在。但在某些新聞單位,一些並不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卻有記者證。
記者證似乎已經不再是記者身份的證明,成了某種身份的象徵。即使拿著新聞出版署頒發的記者證,仍會被拒絕採訪;但就算你沒有正式記者證,卻可以用各機構、各部門甚至一些企業發的專門記者證,從容出入各種場合。
從某種意義上說,記者證已經失去了實用的功能。但記者證卻又是許多新聞人解不開的情結,沒有的想方設法搞到,已經有的誰也不願意失去。一些記者離開所服務的新聞單位,不肯交回記者證,一些新聞單位無奈之下,在頒發記者證的時候要收取多則數千元的押金。
“另類證件”說明啥問題?
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正式記者證淪為擺設、裝飾,而大批在一線的記者靠什麼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呢?
某報的一位記者說:“我是個記者證收藏家,我家裡有數百個記者證。”他說的當然不是新聞出版署頒發的正式記者證,而是單位或者有關部門發的內部記者證,還有每次出席新聞發布會的一次性記者證。
如今,許多地方,記者要採訪某個部門,必須要有該部門發的專門記者證,更有甚者,現在大多數企業召開新聞發布會,原來的邀請函也以“記者證”的面目出現,沒有這樣專門的“記者證”,採訪就會遭到拒絕。
做記者的大都有這樣的體會,如今採訪越來越難,特別是直接與採訪對象面對面,變得不像以前那么容易、順暢了。
一些地方和部門還建立起新聞發言人制度,沒有有關人士的接待和許可,記者根本就見不到採訪對象,即使見到了,對方也會因為“有制度”而拒絕採訪。更有甚者,一些機構和部門甚至公開剝奪記者採訪權,公開發文點名拒絕一些媒體的採訪。
不少專家就此評論說:限制多數記者的採訪權,實質上是侵犯了公眾的知情權。知情權是國際公認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記者調查採訪報導是公眾獲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對記者和記者採訪權的侵害,也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害。
“擁有記者資格的記者在工作上應該都是平等的,沒有大記者和小記者之分,也沒有特權記者和普通記者之分。”一位記者說,實行新聞從業人員資格制度,能否明確記者的採訪權,這是新聞工作者最為關注的。
誰能拿到新的記者證?
“新聞學是一門一個人四天內就可以掌握的學問,而且一旦這個人發現另一份更好的工作時,他就會立即放棄記者的職業。”一位美國記者說。
相對來說,記者是個門檻不高的職業,許多優秀的記者並不是學新聞出身的,一些沒有經過高等教育的人,經過刻苦實踐,也同樣可以勝任工作。記者這個行當是個沒有專業的行當。“好記者來自培訓、天賦和勤奮,而不是學校教育。”這一點幾乎是業內的共識。
如今,媒體作為朝陽行業,都在迅速擴張,出於“新聞無專業”的觀念,進入媒體的人也良莠不齊,這也就造成了當今新聞的浮躁、知識的淺薄和媒體權威性的情況。
媒體在競爭中都希望新人來了就能頂事,無意培養人才,新人很難在好的媒體裡得到鍛鍊。一些剛剛取得成就的人才,常常被其他媒體重金挖走,媒體都著意於搶人而不注重培養人,這在總體上無異於扼殺人才的產生。
而大多數記者又把記者這個行業看作是“吃青春飯”,不是在業務上提高自己,而是通過頻頻跳槽來實現自我的“增值”,在眾多行業中,媒體人員的流動性大,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的新聞體制處於改革過程中,人才的自由流動有利於事業的發展。但人才的頻繁流動,也帶來負面的影響,那就是記者隊伍整體素質的下滑。
實行新聞從業人員資格制度,對記者整體素質無疑有了保障。但記者在採訪中卻聽到了這樣的聲音:“新聞業務不像律師、註冊會計師有較為固定規範,新聞作品的評價也更為複雜,對新聞業務的考評,難以有固定的模式,現行的評定也許比考試更合理。”
據悉,新聞資格證書將分為初級、中級、高級,而一般的執業資格只是證明可進入某一職業的資格,而這一執業資格的等級該如何劃分?如何保證其公正?也是新聞工作者關心的話題。
自由記者有否採訪權?
實行新聞從業人員資格制度,記者資格考試最終還將向全社會開放。“將來也許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在某家報社門口有1000個拿到證書的人隨時頂替在崗的從業人員,以形成有效的競爭。”新聞出版署報紙出版管理司報紙出版管理處人士如是說。
當前,在中國當記者、向公眾和社會傳達信息和新聞必須受僱於一個擁有一定讀者或觀眾群的媒體。那么,實行新聞從業人員資格制度後,事必會出現一些新聞人游離於新聞媒體之外,那些並不服務於媒體的記者是否有採訪權?
由於體制的原因,中國的新聞工作崗位長期被視為與公務員一樣,屬於鐵飯碗。但是最近的幾年,事情正在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作為一個最活躍的群體,記者頻繁更換工作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相互熟悉的同行見面往往也會問:“現在在哪家報社?”記者的流動大,同時服務於幾家媒體的記者現在也不罕見。儘管這是大多數媒體禁止的,但又禁而不止。
事實上,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記者資格認證制度,成為記者要有各方面的素質考察,一些甚至某一個記者就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工作室,記者是以賣新聞為生的。
實行新聞從業人員資格制度後,勢必產生眾多不服務於某個媒體而獨立工作的記者群體,那么,這個群體將發揮怎樣的作用,會給國內的新聞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是不能忽視的。
不良行為能否得約束?
配合新聞從業人員資格制度的出台,新聞出版署還將建立一個“全國新聞記者管理及記者證核驗網路系統”,將全國新聞記者的個人資料——包括照片上網,以接受社會的監督;人們也可以通過電信特服號碼、語音查詢有關資料。這個系統還具有投訴舉報功能。
新聞出版署的這一做法顯然不是無的放矢。當前,假記者不斷出現,真記者違反職業道德,收黑錢、寫假新聞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即將出台的新聞從業人員資格制度能否治理這些不良現象?
一位從業多年新聞工作的同行告訴記者,記者可獲取的收入來源很廣,除了單位的工資和稿費外,還有很多灰色收入,“車馬費”、廣告提成,甚至有些記者還利用手頭的版面和欄目的權利,私下進行的金錢交換等等。
灰色收入早已成為行業內默許的收入來源,如今,各行各業召開新聞發布會幾乎沒有不給“車馬費”的,曾有人計算過,有些記者的灰色收入每月最高可達上萬元,一些記者用的手機、筆記本電腦等也是企業提供的。
而記者在報導中出現了問題,最不濟也就是換家新聞單位,甚至仍可以做不負責任的報導,搞有償新聞。當前,國內對新聞的管理,主要是對媒體的管理,對記者卻缺乏必要的約束。
新聞出版署人士指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如果記者不具備某家報社的要求被解聘,可以拿著資格證書去其他新聞單位求職;如果違反新聞從業紀律,證書管理機關可以吊銷他的證書;視違規情節輕重,可以限制其若干年內不準參加考試;情節嚴重的,可以終身禁入新聞業。
實行記者執業資格制,加強對人的控制,那些被業內默許的行為是否會隨著新制度的建立而消除?
“無冕之王”何時名副實?
近年來,記者受到暴力侵犯、受到惡意訴訟的事情多有發生。“我們都成了新的弱勢群體,哪還敢叫‘無冕之王’啊。”不少記者如是說。
業內人士認為,新聞記者的權利屢受侵害,這與新聞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可依不無關係。記者和編輯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採訪對象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規範等等至今沒有明確的規定。
儘管有關部門強調,“新聞自由的含義太廣,理解多有不同,中國制定《新聞法》條件不成熟,過早出台可能不利於新聞傳播的發展。”但缺乏相關法規的支持,新聞從業人員資格制度也必將難以走出尷尬境地。隨著新聞從業人員資格制度的出台,會有哪些具體規定,和相關法規出台呢?這也是新聞界普遍關心的問題。(圖/文 之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