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宜昌紀念碑

解放宜昌紀念碑

解放宜昌紀念碑又名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英雄紀念碑,矗立於宜昌東山之巔、東山烈士陵園內、原東山寺遺址處。紀念碑旁建有革命烈士公墓和革命烈士紀念館,以此紀念各個革命時期的先烈,其中有在解放宜昌戰鬥中犧牲的509位解放軍指戰員和3位支前民工。

簡介

“解放宜昌紀念碑”高20米,正面寬7米,側面寬9米,碑座高8米,正面有20級階梯。正麵塑有仿毛澤東同志手書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鎏金大字。兩側底部塑有“渡江戰役”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浮雕。背面底部的大理石上,鑲刻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宜昌的不朽戰績。紀念碑後面是烈士公墓,公墓內陳放著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宜昌犧牲的204名烈士的遺骨。

歷史

奔襲宜昌守敵

1949年5月武漢解放後,湖北僅鄂西南岳陽巴東的沿江兩岸,被國民黨華中“剿總”副司令兼湘鄂邊區綏靖司令官宋希濂以宜昌為中心統率15個師、5個保全旅共14萬人盤踞著。7月初為解決部隊吃糧問題,宋希濂命令第二軍九師和一二四軍六十師分別向當陽和遠安推進,搶運糧食,刺探軍情。

當時解放軍四野第十三兵團的三十八軍、四十七軍、四十九軍及配屬的三十九軍已由華北地區南下,與湖北軍區獨一師、獨二師會合,在襄陽、南漳、宜城、鍾祥、天門等地集結。部分兵力推進到荊門、當陽、遠安一帶。按照四野司令部在武漢召開的軍事會議精神,7月6日下達宜(昌)沙(市)戰役作戰命令,各部隊作好戰鬥準備。7月9日,我軍一四一師四二三團在當陽淯溪觀音寺與敵九師二十五團遭遇,宜沙戰役打響。當陽、遠安的敵軍惟恐被圍殲,如驚弓之鳥,急速向宜昌撤退。

解放軍廣大指戰員發揚不怕疲勞、不怕犧牲、連續作戰的精神,對逃敵展開尾追直插、迂迴側擊、包抄堵截的奔襲戰鬥,窮追猛打。損失慘重的敵人逃至宜昌市郊東山各據點後,加固和增修了防禦工事,沿南津關、鎮鏡山、望洲崗、大梁子、二梁子、牛鼻子崗、楊岔路一線陣地固守,負隅頑抗。7月14日,解放軍四十七軍各師及湖北獨一師追擊到宜昌外圍,部署圍城攻堅。敵我雙方在東山一帶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解放宜昌最關鍵的一場硬仗是7月15日攻打鎮鏡山的戰鬥。鎮鏡山是宜昌城北長江邊第一山,扼交通要衝,敵人在此修築有大量的鋼筋水泥工事。解放軍攻占小溪塔、南津關後,鎮鏡山成為攻城至關重要的目標。我一三九師占領望洲崗後,以四一五團擔任主攻,四一七團配合,向鎮鏡山之敵發起攻擊。

四一五團一營兵分四路向鎮鏡山發動猛攻。四一五團參謀長路冠英和一營副營長魏國卿身先士卒,不幸相繼中彈犧牲。戰士們前仆後繼,衝鋒陷陣,勇往直前。經過4個多小時激戰,對每處陣地反覆爭奪,摧毀敵人部分工事。當日深夜,受到重創的敵軍倉皇逃跑,解放軍占領全部陣地。在這次鎮鏡山戰鬥中,有133名解放軍指戰員光榮獻身。

夜襲江南頑敵

解放軍在向宜昌奔襲途中,三十八軍一一二師三三五團團長凌少農和政委沈春光接到上級指令:宜昌守敵已成瓮中之鱉,為防敵人向江南逃跑,命令你部迅速趕往宜昌東郊長江邊,突破長江,以迅雷之勢,渡江作戰,斷敵南逃之路,配合友軍殲滅宜昌之敵。7月15日拂曉,三三五團到達距宜昌城20里的臨江鋪長江岸邊。

搶渡長江,第一要務是解決船的問題。通過各營認真查找,這天上午共找到了七條船。其中有的船缺槳,有的缺舵,還有的船漏。凌團長命令,組織工兵排並發動當地民眾立即修船。

到晚上8時,團部召開各營幹部會,決定將“渡江先鋒連”任務交給一營三連,並把團偵察排和營屬四挺重機搶、兩門六0炮加強三連。渡江戰鬥序列是一營、二營、團直、三營,提出“搶渡長江立新功!”的戰鬥口號。深夜,團長、政委趕到渡江現場,作簡單的戰前鼓勵。接著先鋒連戰士登到七條船上。駕船者為宜昌當地船工,他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沉著勇敢地駕駛著木船,向波濤洶湧的江心划去。

船到江心與敵巡邏艦遭遇。一艘敵艦向我們衝來,與南岸的炮火一齊向我軍攻擊。先鋒連戰士高喊打破甲雷。一顆顆破甲雷在敵艦及周圍爆炸,敵艦霎時冒起了熊熊大火。爆炸掀起的巨浪將小船高高拋起,又重重扔下。

南岸將軍帽山體全是懸崖陡壁,山麓岸邊水流湍急。戰士們跳進齊胸深的水裡,相互牽挽著登岸向陡壁攀登。戰士小胡自告奮勇帶著繩子最先登頂,以便系好繩子讓後面的戰友拉著上攀。登上山頂後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小胡和機槍手小王光榮犧牲,多名戰士負傷,終於占領了將軍帽東側高地。

一營登入後返回的船,加上在民眾支援下又找到的船,共有大小船21條,迅速組織第二批、第三批部隊渡江,組織強有力的火力南北夾擊敵人。這次戰鬥共殲敵二軍一個營及保四旅兩個營500餘人。

宜昌解放

7月14日和15日,敵我雙方在宜昌近郊楊岔路、東山至鎮境山一帶進行了激戰。守敵感到宜昌城已岌岌可危,惶惶不可終日。時在湘西擴軍收編地方雜牌部隊的宋希濂,接宜昌危急的電報後,從常德乘一艘小兵艦經沙市趕回宜昌。在經過猇亭時,解放軍已攻占古老背,在江邊對宋希濂的座艦開槍射擊。宋希濂到宜昌時已近中午,雙方鏖戰正酣。宋乘兵艦繼續西上,退到三斗坪後轉巴東。15日下午,國民黨第二軍三個師開始分別向江南撤退。

1949年7月16日是宜昌人民值得紀念的日子——宜昌解放。這天凌晨1時許,解放軍四十七軍

宜昌人民迎解放宜昌人民迎解放

各部分頭從城郊山坡進至宜昌城區,殲滅和俘虜部分斷後敵人。這時的宜昌永耀電廠照常發電,街道燈火通明迎接解放。天亮時,市民們打開各自的大門,眼見是露宿街頭巷尾的解放軍,大家都激動不已,表示熱烈歡迎。

16日當天,解放軍第四十七軍一三九師奉命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宜昌臨時衛戍司令部,發布4條告示:解放軍保護人民利益,保護私人工商業,防止特務奸匪破壞,維持社會治安。對穩定剛解放的宜昌社會秩序,恢復工商業正常生產和營業,起到很好的作用。到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 (是年5月在當陽成立)機關入城,22日宣布開始辦公,宜昌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時,臨時衛戍司令部才告撤銷。

追擊南岸逃敵

敵人撤退到長江南岸後,將強征的9艘汽船和大批木船燒毀。解放軍為了乘勝追擊逃竄之敵,上級命令四十七軍一四○師四一九團七連迅速連夜尋找船隻。時值長江汛期,水流湍急。派出三名會游泳的戰士泅過長江在北岸草叢裡找到一隻老鄉藏著的小木船。七連派出一班人乘這隻小船過江,在南岸動員被國民黨軍擄過江的船主,將船帶回江北支援解放軍過江殲敵。

到16日中午,不僅有了木船,而且尋到了汽船。12時30分,第十三兵團司令部電令,渡江追擊逃敵。下午5時,第一三九師和一四0師派出了三個團兵力在鎮川門和西壩廟嘴渡江,由朱市街沿公路向三斗坪方向追擊逃敵。在朱家坪、王家坪白雲山各殲敵一部。到19日占領三斗坪,勝利完成追逃任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