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斗坪

三斗坪

三斗坪鎮位於宜昌市夷陵區西南部,地處風景秀麗的長江西陵峽中段南岸。地理位置為東徑110°52′30″至110°11′15″北緯30°42′30″至30°52′30″,東與點軍區橋邊鎮毗鄰,西與秭歸縣茅坪鎮接壤,南與點軍區土城鄉交界,北與三峽工程指揮部、樂天溪鎮隔江相望。三斗坪鎮是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壩址所在地,有“三峽壩首第一鎮”之美稱,夷陵區委、區政府正傾力將該鎮打造成國際旅遊明星鎮。

基本信息

簡介

三斗坪一瞥三斗坪一瞥

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西,長江西陵峽中部南岸,黃牛岩北麓,鄰秭歸縣境。傳昔有人以三斗米開店得名。

1985年置鎮。鎮區沿江分布,面積1平方千米。附近為中國著名柑橘產區。“黃陵無核甜橙”、“宜紅橙”為中國優良品種。該鎮為土城至三斗坪公路終點,濱江有碼頭。鎮東有古蹟黃陵廟。已被選為三峽大壩的壩址。

截止至2007年,總人口35609人,面積178.3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三斗坪、黃陵廟、黃牛岩、南沱、園藝、棋盤山、中堡、高家沖、石板、鞦韆坪、花雞坡、新生、東嶽廟、石牌、柘木坪、天橋、霧河、頭頂石、幕陽、白果埫。

礦產資源

三斗坪鎮礦產儲量豐富。早在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察三峽時就曾斷言:黃牛岩背後有好礦。經國家地質礦產部勘探,境內發現礦產共17種,其中重晶石儲量達450萬噸,優質花崗岩1000萬立方米,優質白雲石80億噸,其中白雲石礦的氧化鎂含量高達19.52%,它是生產優質鋼材的必備元素,並且其伴生礦可提煉重晶石和鉛,礦石開採利用率極高。

歷史

三斗坪景色三斗坪景色

三斗坪原來是西陵峽中一個不知名的小鎮,抗日戰爭中許多國共要人及社會名流在這裡逗留,並在鎮下游的石牌一帶打過號稱東方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鄂西保衛戰,知名過一陣子,但後來漸漸被人遺忘了。不少人以為,它只是因為三峽大壩的興建,才沾了光,成為舉世聞名的重鎮。這實在是莫大的委屈。

經濟

三斗坪美景三斗坪美景

三斗坪在很早就是中華民族一個有份量的文化重鎮。關於這一點,只是我們知道得太遲了。我們只知道三斗坪坐落在黃牛峽中,鎮的下游有一座諸葛亮為祭奠大禹和黃牛開山治水而興建的黃牛廟,1000多年來從此經過的著名詩人幾乎都留下了感人肺腑的詩篇;我們只知道傳說中的軒轅

皇帝娶了西陵女作為他的正妃,而傳說中的軒轅洞就在黃牛峽的後山上;我們只知道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三斗坪莘莘學子東渡扶桑,學成歸來,成為宜昌的一代巨臂,第一座紡織機械廠是三斗坪人建起來的,第一所省立中學是三斗坪人辦起來的,第一任醫院的院長是三斗坪人,三斗坪的陳裕時、高桐崗與縣城的黃愷元、分鄉的全敬存同是辛亥革命時期的重要將領,深得黃興信任,乃至藏密東傳也與陳裕時跟隨太虛大師參與倡導有極大的關係;我們只知道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中提出修建三峽水電樞紐工程,引得美國人前來考察;我們只知道抗日時期多少名人在此滯留,在他們的作品中,少不了要對三斗坪寄予深深的回

三斗坪三斗坪
憶,特別是後來的美籍著名作家聶華苓在這裡度過了難忘的中學時代,據此寫出了成名作《失去的金鈴子》,80年代她回國時專程拜訪了少女時代的聖地。直到孫中山的遺願在新中國領袖們的運籌中逐漸變為現實的時候,中堡島不僅鑽探出了花崗岩,而且幾十年來陸續出土了從新石器時代到元、明、清的上萬件歷史文物,才使我們大吃一驚:以石灰岩為主的三斗坪不僅生就了一道花崗岩地帶,而且還有一部立體的中國通史作為強大的支撐,怪不得歷史特別垂青,使中堡島成為三峽大壩的基座。

該鎮按照“建設旅遊名鎮,實現興鎮富民”的總體思路和“靠壩立鎮、旅遊興鎮”的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建設湖北旅遊明星鎮的總體目標,樹立科學發展觀,以旅遊發展統籌全鎮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發展。2007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2200萬元,全口徑現價總產值30000萬元,完成全口徑固定資產投資8790萬元。全鎮地域財政收入900萬元,農民純收入4312元。

旅遊資源

旅遊經濟快速發展。至2007年,全鎮已開發旅遊景點14處,完成投資3億多元其中,石牌三峽人家、三峽觀壩、石牌要塞三處風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黃陵廟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旅遊門票收入突破3000萬元,提供稅收150多萬元,直接從事旅遊服務的人員達1200多人,旅遊服務性收入達5000萬元以上,旅遊綜合性收入過億元。旅遊業和旅遊服務業逐步成為該鎮的主導產業。三斗坪國際旅遊明星鎮作為省、市、區各級黨委政府旅遊發展的重點項目,已全面啟動實施,環壩旅遊集團和三峽旅遊公司兩家大型企業積極參與旅遊明星鎮建設,三斗坪旅遊必將實現更大的發展。

農村建設

依託整村推進和東桑西移兩大工程建設,全鎮柑橘面積達到15000畝,桑園面積達到14400畝,茶葉面積達3316畝,柑桔、桑蠶和茶葉等農業三大支柱產業基本確立。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截止至2007年,全鎮公路通車裡程達247.2公里,固定電話3189部,行動電話10732部,有線電視達1785戶,計算機網際網路用戶達到500戶。農民增收渠道不斷增多,每年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達8000人次。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5609

男18559

女17050

家庭戶戶數11454

家庭戶總人口(總)35077

家庭戶男18197

家庭戶女16880

0-14歲(總)6719

0-14歲男3379

0-14歲女3340

15-64歲(總)25220

15-64歲男13394

15-64歲女11826

65歲及以上(總)3670

65歲及以上男1786

65歲及以上女188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312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