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漁

語出:《左傳·隱公五年》:“五年春,公將如 棠 觀魚者。” 楊伯峻 註:“魚者意即捕魚者。”《三國志·魏志·鮑勛傳》:“昔 魯隱 觀漁於 棠 ,《春秋》譏之。雖陛下以為務,愚臣所不願也。”後泛指觀看捕魚或觀賞游魚以為戲樂。《周書·孝閔帝紀》:“帝欲觀漁於 昆明池 ,博士 姜須 諫,乃止。” 唐 高適 《東征賦》:“人多嗜艾,俗喜觀漁。”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觀漁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梅曾亮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漁於池者[1],沉其網而左右縻之[2]。網之緣,出水可寸許;緣愈狹,魚之躍者愈多。有入者,有出者,有屢躍而不出者,皆經其緣而見之[3]。安知夫魚之躍之出者,不自以為得耶?又安知夫躍而不出與躍而反入者,不自咎其躍之不善耶?而漁者觀之,忽不加得失於其心[4]。
嗟夫!人知魚之無所逃於池也,其魚之躍者,可悲也;然則人之躍者,何也?

作品注釋

[1]漁於池:在魚池裡捕魚。漁:捕魚。
[2]縻(mí):系、捆。
[3]見:同“現”。
[4]忽:忽視,漠視。

全文翻譯

當捕魚者將大大的魚網橫過池底,左右移動並逐漸往上拉的時候,魚兒感覺到了危險,求生的本能使它們在池中拚命跳躍,魚兒在躲閃,避讓;想要擺脫禁錮,捕魚人時而放低網子,時而向左右移動。網口收得越快,魚跳得就越多。有的魚剛跳離水面卻又掉回網裡,有的翻身一跳順利跳出網外,恢復了自由;也有跳了無數次,掙扎了無數回,卻永遠也沒有跳出來的。
那跳出來的魚,也許正慶幸自己解脫了;而跳不出來的,和反而跳進去的魚,一定在埋怨自己怎么落得如此下場,連小命都要賠上......。
當然,魚跳進跳出對捕魚的人來說沒有什麼好得失的,因為無論魚怎么亂跳,一輩子都無法逃離那水池!唉!雖然那些跳躍的魚是可悲的,想想看,其實人跟那魚又何其相似:人們整日裡奔波忙碌,掙扎躲閃又能擺脫世態炎涼之網嗎!

作品簡析

《觀漁》是一篇雜文。作者由漁人捕魚,聯繫社會實際,諷刺上竄下跳以謀取地位私利的人,最終不會得到好結果。《觀漁》一文有虛有實,名為寫魚,實則寫人,文章含而露,意味深長。

作者簡介

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原籍安徽宣城,是姚鼐的高足之一。姚鼐晚年主講鐘山書院,梅曾亮與管同姚瑩方東樹並稱為“四大弟子”。1822年(道光二年)中進士,先後入安徽巡撫鄧廷楨與江蘇巡撫陶樹幕府。後入貲為戶部郎中,但京官俸薄事簡,所以他實際上仍兼教學。中年後辭職出京,在各地書院講學。道光末回鄉後,曾一度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在太平天國革命的風火中,他於1852年(鹹豐二年)攜家逃難至山東聊城朋友家,於1856年(鹹豐六年)病卒,享年七十一歲。他一生性情簡淡,無意仕宦;既不長於考據,對宋儒理學也不大感興趣。從小就喜歡駢儷之文,稍長便有志於古文,以方、姚“義法”為本,並有所發展。著作有《柏梘山房文集》、《柏梘山房文續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