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QīnShǔ ChēngWèi):對血親、姻親的稱呼,或具有血親關係、姻親關係者的互稱。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通常指五代以內的任何血親或姻親。

基本信息

釋義

親屬稱謂(QīnShú ChēngWèi):對血親、姻親的稱呼,或具有血親關係、姻親關係者的互稱。

基本簡介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姓外族都稱作親屬。

詳細介紹

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範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⑴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⑵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⑶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⑷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⑸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⑹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祖父之兄為伯祖父,祖父之弟為叔祖父。

⑺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高祖輩

⑴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⑵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曾祖輩

⑴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⑵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父母

⑴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⑵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⑶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⑷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⑸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⑹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⑺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⑻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⑼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⑽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⑾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⑿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⒀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1.與父親相關:

⑴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稱。

⑵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⑶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⑷從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稱“從父”,又可分別稱為“從伯”“從叔”。

⑸姑: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⑹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⑺表兄弟:對姑母的子的稱謂。

⑻表姊妹:對姑母的女的稱謂。

2.與母親相關:

⑴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⑵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⑶舅: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⑷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⑸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⑹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稱“表兄弟”“表姊妹”。

(無論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還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稱,古人統稱為“諸表”)

3.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後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而且,考某某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妣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

夫妻

⑴夫:或作“丈夫”,本是對成年男子的美稱,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關稱謂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還可以用“良人”“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漢子”等。

⑵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對妻的最主要的稱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種附加成分,還有“賢妻”“良妻”“仁妻”“令妻”“嬌妻”等。除此,還可用“婦”“室”“君”“夫人”“娘子”“渾家”“內”“老婆”“婆娘”“太太”等來稱呼。

1.與丈夫相關:

⑴公:也稱公公,對丈夫之父,古稱為“舅”,也稱為“公”“公公 ”。這些稱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⑵婆:也稱婆婆,對丈夫之母,古稱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嚴姑”“慈姑”“阿姑”等。後又稱“婆”“婆婆”。

⑶舅姑、姑舅:是早期對丈夫父母的合稱。近者稱“公婆”。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稱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⑷伯叔:對丈夫的兄弟的稱謂,與近代所稱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⑸小姑:對丈夫妹妹的稱謂。

2.與妻子相關:

⑴岳丈:是對於妻子之父的稱呼,古代還有“泰山”“冰翁”“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稱。

⑵岳母:對妻子之母的稱謂,或稱為“丈母”。

⑶姑、外姑:早期用來對妻子之母的稱呼。

⑷舅舅:對妻子兄弟的稱呼,或稱為“舅”“舅爺”“舅子”等,還稱為“內兄”“內弟”“妻兄”“妻弟”等。

⑸姨:對妻子的姊妹的稱呼,或稱“大姨”“小姨”,也稱為“妻妹”“內妹”。

兄弟

⑴兄:又稱為“昆”。今天則可用“哥”來稱呼兄長。有兄弟數人的情況下,稱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數字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這些排行常用語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廣泛的稱呼,可以稱父、稱兄、稱弟、稱子)

⑵嫂:對兄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嫂嫂”。

⑶弟:是對與兄相對者的稱呼。

⑷弟媳:對弟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弟妹”。

⑸侄:對兄弟的子女最常見的稱呼,也可直接稱之為“兄子”“兄女”,或稱為“從子”“從女”“猶子”“猶女”。

姐妹

⑴女兄、女弟:古代對姊妹的稱謂,或直接稱姊妹為兄弟。“姊”又稱“姐”,與姊相對者稱為“妹”。

⑵姊夫、妹夫:對姊妹的丈夫的稱呼,也可稱為“姊婿”“妹婿”。

⑶甥:對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稱呼,還稱為“外甥”“甥女”“外甥女”。

子女

⑴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範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後主要用作兒子之稱。

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 “孽子” “不孝子”等,別人之子又可稱為“令子”“良子”“不凡子”“賢子”等。除此,還可用“男”“子息”“賤息”“兒子”“兒郎”“兒男”等來稱呼子。若有幾個兒子則有“長子”“次男”“幼子”等稱呼。

⑵女:對女兒的主要稱呼。對別人的女兒往往稱為“愛”或“嬡”,也稱為“令嬡”“閨嬡”。

⑶義子、義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養的子女,又稱“養子”“養女”“假子”。同時還有一個常見的代稱“螟蛉”。

⑷媳婦:對兒子之妻的稱呼。最初只稱為“婦”,後因兒子又稱為“息”,所以子之妻又稱為“息婦”,或寫作“媳婦”。

⑸婿:對女兒丈夫的稱呼,或稱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兒之夫還可以被稱為“女夫”“半子”“東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稱“賢婿”之類,岳家一般人都尊稱其為“姑爺”“姑老爺”。

⑹孫:對兒子的子女的稱呼,或稱“孫息”“孫枝”。“孫”又分為“孫兒”“孫女”,“孫女”又稱為“女孫”。

⑺外孫:對女兒的子女的稱呼。女姓還可稱為“外孫女”。

另附

1.家族長輩稱謂

(說明:前為稱謂——後為自稱,下同)

曾祖父、母——曾孫、孫女

太公翁[丈夫的曾祖父]——曾孫媳

太奶親[丈夫的曾祖母]——曾孫媳

曾伯父、母[父親的祖父的哥哥、嫂嫂]——曾侄孫、曾侄孫女

太伯翁、太姆婆[丈夫的曾伯父、母]——曾侄孫媳

曾叔祖父、母[父親的祖父的弟弟、弟媳]——曾侄孫、曾侄孫媳

太叔翁、太嬸婆[丈夫的曾叔祖父、母]——曾侄孫媳

祖父、祖母[父親的父母]——孫、孫女

祖翁、婆[丈夫的祖父、祖母]——孫媳婦

伯祖父、母[父親的伯父、母]——侄孫、侄孫女

伯祖翁、婆[丈夫的伯祖父、母]——曾孫媳

叔祖父、母[父親的叔父、母]——侄孫、侄孫女

叔祖翁[丈夫的叔祖父]——侄孫媳

嬸婆[丈夫的叔祖母]——侄孫媳

翁親、姑親[丈夫的父親、母親]——兒媳

伯父、母[父親的哥哥、嫂嫂]——侄兒、侄女

伯翁、母[丈夫的伯父、母]——侄媳

叔父、母[父親的弟弟、弟媳]——侄、侄女

堂伯、叔[同族與父同輩者]——堂侄、堂侄女

宗伯、叔[同姓與父同輩者]——宗侄、宗侄女

叔翁、嬸親[丈夫的叔父、叔母]——侄媳

2.親戚長輩稱謂

曾祖姑丈[曾祖父的姐妹夫]——內曾侄孫、內曾侄孫女

曾祖姑母[曾祖父的姐妹]——曾侄孫、曾侄孫女

祖姑丈[祖父的姐妹夫]——內侄孫、內侄孫女

祖姑母[祖父的姐妹]——侄孫、侄孫女

舅祖父[祖母的兄弟]——外甥孫、外甥孫女

舅祖母[祖母的兄弟的妻子]——外甥孫、外甥孫女

祖姨夫[祖母的姐妹夫]——姨甥孫、姨甥孫女

祖姨母[祖母的姐妹]——姨外甥、姨外甥女

姑丈[父親的姐妹夫]——內侄、內侄女

姑母[父親的姐妹]——侄、侄女

表伯、姆[父親的表兄、嫂]——表侄、表侄女

太外祖父、母[母親的祖父、母]——外曾孫、外曾孫女

外祖父、母[母親的父母]——外孫、外孫女

外伯祖、外姆婆[母親的伯父、母]——外侄孫、外侄孫女

外叔祖、外嬸婆[母親的叔父、叔母]——外侄孫、外侄孫女

舅父[母親的兄弟]——外甥、外甥女

舅母[母親的兄嫂、弟媳]——外甥、外甥女

姨丈[母親的姐妹夫]——姨甥、姨甥女

姨母[母親的姐妹]——襟侄、襟侄女

太岳父、母[妻的祖父、母]——孫婿、孫女婿

太伯岳、母[妻的伯祖父、母]——侄孫婿、侄孫女婿

太叔岳、母[妻的叔祖父、母]——侄孫婿、侄孫女婿

岳父、母[妻的父母]——女婿

伯岳、母[妻的伯父、母]——侄女婿

叔岳、母[妻的叔父、母]——侄女婿

姻伯丈、姆[妻的從伯父、母]——姻家侄婿

姻叔丈、姻嬸[妻的從叔父、母]——姻家侄婿

姻伯、姆[妻的堂伯父、母]——姻家侄

姻叔、姻嬸[妻的堂叔父、母]——姻家侄

3.家族平輩稱謂

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

兄嫂[哥哥的愛人]——夫弟、夫妹

弟婦[胞弟的愛人]——夫兄、夫姐

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

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婦

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婦

夫弟[丈夫的弟弟]——嫂

弟婦[丈夫的弟媳]——嫂

愛妻[本人的妻子]——夫

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荊、妻

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

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

從兄、姐[伯、叔的女兒]——從弟、妹

從弟、妹[伯、叔的女兒]——從兄、姐

夫從兄[丈夫的從兄]——從弟婦

從兄嫂[丈夫的從嫂]——從弟婦

從弟[丈夫的從弟]——從兄嫂

從弟婦[丈夫的從弟媳]——從兄嫂

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婦

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婦

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

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

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輩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

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輩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

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內弟、內弟婦

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內兄、內兄嫂

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

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

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內弟、表妹

內兄、嫂[妻子的哥、嫂]——內兄、嫂

內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

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

姻兄、弟[妻的從兄、弟]——姻兄、弟

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

4.親戚互稱

老太姻翁、姆[親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婦

太姻翁[親家的父親]——姻侄、姻侄婦

太姻姆[親家的母親]——姻侄、姻侄婦

姻伯翁、叔翁[親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

姻伯姆、叔母[親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

姻翁[親家]——姻弟

姻姆[親家姆]——姻室

姻兄[親家的兄弟]——姻家弟

姻仁兄[親家姆的兄弟]——姻家室

姻家兄[親家的從、堂兄弟]——姻家弟

姻侄[親家的堂、侄兒]——姻家伯、姻愚叔

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

5.祖宗十八代

祖宗十八代: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

《爾雅·釋親》曰:“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又曰:“己之子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耳孫。”

(1)上九代

鼻祖(始祖):九世祖

遠祖:八世祖

太祖:七世祖

烈祖:六世祖

天祖:五世祖

高祖:四世祖

曾祖:三世祖

祖父(爺爺):簡稱“祖”,二世祖

父親(爸爸):簡稱“父”,一世祖

(2)下九代

兒子:簡稱“子”,一世孫

孫子:簡稱“孫”,二世孫

曾孫(重孫):三世孫

玄孫(元孫):四世孫

來孫:五世孫

晜孫:六世孫

仍孫:七世孫

雲孫:八世孫

耳孫:九世孫

需要說明的是:自己,簡稱“己”,是上九代與下九代的分水嶺,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內。

沿革

我國古今常用稱謂詞沿革表如下:

表1
四, 世祖 三世祖 祖輩 父輩 同輩 子侄 ,輩
高祖父 族曾祖父 族祖父 ,·族祖 族父 族兄弟 ,→, 三從兄弟 族子
曾祖父 從祖祖父 ,·從祖→, 伯祖 ,父·伯祖 從伯 ,·, 從祖父 ,·, 從父 從祖兄弟→再從兄弟 從子 ,(從祖子)→, 再從子
從叔 ,·從祖父·從父 從祖兄弟→再從兄弟 從子(從祖子)→再從子
祖父 ,·祖 伯父 從父兄弟→堂兄弟 從子(從父子)→堂侄
兄子 ,→, 侄子
自己 子·息→兒子·, 息子
弟子 ,→侄子
叔父 從父兄弟→堂兄弟 從子(從父子)→堂侄
從祖祖父·從祖→, 叔祖 ,父·叔祖 從伯·從祖父·從父 從祖兄弟→再從兄弟 從子(從祖子)→再從子
從叔·從祖父·從父 從祖兄弟→再從兄弟 從子(從祖子)→再從子
注:該表為“敘稱” 稱謂詞 。“ 面稱 ”稱謂詞可能會含混、含蓄點,對親屬的稱呼會有所不同,此處暫不作分析討論。

注:①族兄弟可分為族兄、族弟,其他同理。“(XX)”中的“XX”表示注釋內容。“→”後面的稱謂表示在此之後的同義稱謂。②唐宋時有“從父兄弟—從兄弟”“從祖兄弟—再從兄弟”這樣的變化,故那時從兄弟有指代從父兄弟的情況。從父兄弟後世又有叔伯兄弟的稱法。

表2
祖父 伯父 從父兄弟→堂兄弟 從子(從父子)→堂侄 再, 從孫 ,→堂, 侄孫
兄子→侄子 從孫→侄孫
自己 子·息→兒子·息子
弟子→侄子 從孫→侄孫
叔父 從父兄弟→堂兄弟 從子(從父子)→堂侄 再從孫→堂侄孫
注:該表為“敘稱”稱謂詞。“面稱”稱謂詞可能會含混、含蓄點,對親屬的稱呼會有所不同,在此不作分析討論。

注:“堂侄孫”,在朝鮮文中也對應“再從孫”一詞。

妻子的種種稱呼

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內子:從前丈夫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於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

內。

室人:多數是對別人妻子的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釵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後人用作妻之

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係,故將妻歿再取稱為“續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側室、偏房、室、副妻等均為小老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