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爹

爹爹

對父親的一種稱呼多用於口語,也稱爸、爹、爹爹、大大(音da da,方言)等。在文學中,“爸爸”被稱之為“父親”。由於傳統和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地對父親的稱呼也有所不同,如,滿族稱傳統中稱父親為“阿瑪"。另有相關藝術作品。

基本信息

爹爹“爹”的形象感動中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重視孝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三千多年來的理想
爹爹,漢語國語讀音:diē-die,北方方言詞語,對父親的稱呼。口語中習慣用單音節“爹”,並常與“娘”(母親)連稱為“爹娘”(父母)。

吳方言讀音:diā-dia,也指父親。口語中常用“阿爹”。

但是,江淮方言湘方言爹爹(diā-dia)卻指祖父

粵方言受英語dad的影響,稱父親為“爹地”,與“爹爹”近音。

晉方言讀音為dā(近於“大”),口語中常說“我大”。

俗語

俗語有“求爹爹告奶奶”的說法,形容事情難辦,到處哀求人。

例句:他嘗夠了求爹爹告奶奶的苦楚,不願意再去伸手向人借錢了。

與“父親”的差異

爹爹毛澤東與兒子毛岸英、兒媳劉思齊“爹爹”和領袖是兩個側面
“爹爹”與“父親”所指的是同一種家庭角色(親屬關係),但是由於前者是口語,後者是書面語,兩者的差別還是明顯的。

“父親”用於正式場合,“爹爹”用於非正式場合。

“父親”帶有於嚴肅、尊嚴、高大的成分,“爹爹”則偏向於親情、溫和。

另外,“父親”作為書面語,是通行詞語,“爹爹”作為口語有方言差別。

藝術形象

“爹爹”與“父親”的差異在藝術上也有顯著表現。“父親”一般是“嚴父”,“爹爹”則是可愛可親的,甚至是令人同情的弱者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問題表現在“老人空巢家庭”、退休養老保障、老齡醫療保障。“爹爹”的形象成為需要社會關注、呵護照料的弱勢群體代表之一。

1998年8月,攝影作品《俺爹俺娘》組照(作者焦波)獲得首屆國際民俗攝影比賽最高獎項——“人類貢獻獎”。

2007年1月1日,崑崙出版社出版焦波攝影作品集《俺爹俺娘》,其中多幅精品作品廣泛流傳,感動全國。中華民族的親情傳統,以及對老齡人問題的關注,引起共鳴。

爹爹電視劇《家有爹娘》演員合影
由張紹林導演、娟子編劇的電視劇《家有爹娘》,用老少三代真實質樸的生活背景,展現了老百姓多姿多彩的生活畫卷,雖然沒有驚世駭俗譁眾取寵的驚奇,卻一樣令人回味無窮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出品,劉之冰、朱琳、張炬、嚴敏求等主演。

小說《中國爹娘》(獻給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作者閻欣寧,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1日出版。

相關詞條

爹爹感動全國的油畫《父親》
父親,母親爸爸媽媽乃翁乃父老爸老母老媽伯伯姆媽

爺爺奶奶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阿公阿婆阿爺阿奶

公公婆婆姑嫜婆母

繼父繼母晚老子晚娘

養父養母契父契母乾爸乾媽義父義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