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馬考島

西馬考島,在馬來語裡是紅樹林島的意思,是新加坡用了8年時間來建造的人工島。

詞語由來

西馬考島,在馬來語里是紅樹林島的意思,是新加坡用了8年時間來建造的人工島。

總體概述

新加坡今天所面臨的資源限制問題未來也將成為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西馬考“垃圾生態島”或許是環境保護的一個世界性樣板
從新加坡主島到西馬考島大概需要20分鐘的擺渡時間。島上,椰子菩提樹組成的行道樹佇立在柏油路的兩側。其餘的地表由短而柔軟的寬葉草鋪成了一張參差的綠毯。
這裡,惟一可以看到的垃圾就是岩石岸邊的一些浮木,它們在漲潮時漂浮起來。海水通過一個狹小的開口湧出海灣,造就了新加坡海峽的波浪。島上的空氣中瀰漫著雨水的味道。
你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西馬考島,但現在,新加坡這個有著440萬人口的島國每天24小時都在將他們所產生的垃圾全部傾倒在這個島上,而且這種情景還將持續40年,天天如此。
然而,這裡並非人們通常想像中的垃圾堆,卻是個碧水藍天和鳥語花香的好所在。這個島不僅是垃圾掩埋場,它還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熱門景點,島上有很多罕見的植物和動物物種,甚至還吸引了一些特意前來觀光的生態旅遊者。新加坡用了8年時間來建造這個人工島,為環境保護和城市規劃樹立了典範。
垃圾通過發電變成灰燼
自1965年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新加坡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國家之一。但新加坡地方太小了,以至於去世的人只能在地下安眠15年,而後就要被挖出來,重新轉移到更小的墓穴或者火化。60%的新加坡人採取火葬,這是政府倡導的喪葬方式。骨灰可以存放在家中或者撒放在西馬考島南部的海域中。
儘管這個國家比美國最小的州羅得島州的1/4還要小,可是隨著它的快速崛起,也產生了巨大的垃圾問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新加坡政府就開始大力提倡國家的再循環項目,並打響了一場企業和居民減少製造垃圾的戰役。
西馬考島,在馬來語裡是紅樹林島的意思。但它並不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於垃圾填海的小島。最早進行垃圾填海的殊譽可能屬於印度洋南岸的島國馬爾地夫。1992年,馬爾地夫開始將所有的垃圾傾倒在它最小的一個島的環礁湖,隨著這個島嶼的加大,人們將其命名為斯拉夫士,島上有一個混凝土製造廠,一個造船廠和一個甲烷灌注廠。
那么,西馬考島和斯拉夫士以及其他垃圾掩埋場的區別在哪裡呢?前者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所有的垃圾都是先焚燒然後再密封填入周圍環境的。新加坡焚燒約90%的垃圾。焚燒垃圾主要是為了節約占地空間,其次才是發電。
新加坡3%的電力是由垃圾焚燒產生的。燃燒垃圾所產生的電力大約是新加坡主島上所有路燈需電量的3倍。
從1999年開始,垃圾處理公司開始儘可能回收一切可回收的物品:比如玻璃、塑膠、電器、易拉罐,甚至混凝土,那些回收不了的垃圾將被焚燒處理。大士南垃圾焚化廠是由新加坡政府經營的四個垃圾焚燒場中最大最新的一個,主要負責處理新加坡主島西南的垃圾。那裡環境非常清潔,空氣也異常新鮮。
有什麼奧秘嗎?原來,在垃圾焚燒時,爐子產生微弱的真空,將垃圾產生的污濁空氣從接受室吸入到燃燒室。
最初的時候,焚燒垃圾的工作並不是那么一帆風順的。因為根據美國田納西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所收集的資料:當垃圾焚燒中的固體碳沉積量下降時,其排放到大氣中的碳量就會急劇增加。在過去的兩年間,新加坡人終於將碳的排放量穩定下來。大士南垃圾焚化廠的總經理彭松宏(音)說:“我們的再循環項目比我們預期的效果要好。”
垃圾填海造就環保樂園
從一開始焚燒垃圾時,新加坡人就想到了要在哪裡安置這些垃圾灰燼。1998年,新加坡政府在兩個離岸的小島——西馬考和西康之間建造了1公里長的岩石長堤。之後,人們將這個新形成的島命名為西馬考。
這項複雜工程耗資約為6億1千萬新加坡元(相當於4億美元)。1999年4月,在新加坡主島上最後一個垃圾掩埋場關閉的次日,人們在這裡卸下了首批垃圾。西馬考垃圾掩埋場的經理魯英坡(音)說:“處理垃圾是一個有關人類生存的問題,我們原本並沒有想到設計一個吸引遊人的小島。”
在垃圾接收站,起重機將駁船上的垃圾灰燼卸下來,裝到傾倒卡車上,卡車駛向海灣。
這裡現共有11個相互連線的海灣單元,人們就是在這些單元里傾倒垃圾灰燼的。先將單元里的海水抽乾,然後並排放好一層厚厚的塑膠膜,為的是將垃圾密封,防止泄漏。掩埋的垃圾中包括那些不能燃燒和回收的材料,比如石棉。
這些垃圾被塑膠密封並掩埋在泥土中。每個月,人們都要從單元周圍的海水取樣檢測,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單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況。
11個單元中的4個單元填埋的垃圾已經高出海平面2米,人們在上面鋪上泥土並撒下草籽。有的地方卻長出了樹木,點綴著風景。魯經理說:“我們種了草,但沒有栽樹,這是鳥兒送來的禮物。”
大概在2030年左右,這11個單元將被全部填滿。屆時,工人們將再次行動,將垃圾灰傾倒在這一人造島的表面,上面再覆蓋上泥土,漸漸地這裡會堆起一座座小山。
據新加坡政府的再循環和垃圾處理項目估計,到2045年,這裡的垃圾掩埋場將停止傾倒垃圾。
世界的樣板
一個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就是人們擔心西馬考島上原有的紅樹林會受到部分破壞。新加坡環保局注意到,人們已將原來的紅樹林移栽到垃圾掩埋場的附近。
彭經理說:“我們原以為一些新種的紅樹林會死掉,沒想到它們全都活了下來,現在我們只好將部分樹苗移回去。”
這個島上現有13公頃紅樹林,正是這些樹木的存在,使得西馬考島成了無數物種的棲息地。
新加坡國立大學生命科學系萊佛士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王蘭青(音)說:“西馬考島是相當成功的。”由於該島欣欣向榮的生態系統得到一致公認,新政府從2005年7月開始,正式允許西馬考島對旅遊團開放。
經營著一個與當地自然活動相關的網站——野性新加坡網的生態學專家李泰(音)說:“旅遊者對島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甚感驚異。”在退潮的時候,自然組織的成員們可以在潮間帶上發現海星、海蝸牛和扁蟲。在島的西岸,生長著豐富的珊瑚礁。
這裡經常有海豚、水獺和綠海龜出沒。釣魚團體常來此垂釣和放生石斑魚、梭魚和皇后魚。海島觀鳥者可以在這裡看到一種叫做吉米的草鷺,還有栗鳶和紅樹厚頭嘯。2006年島上曾有6000人到訪,估計今後的旅遊人數還會增多。
這個小島對新加坡的未來很是關鍵。李泰說:“人們可能認為在西馬考島掩埋垃圾方式並不好,可是,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難道把垃圾扔到其他國家去,破壞大陸上其他人的生活環境嗎?垃圾總要有地方放。我看新加坡的西馬考島在支持城市化方面就是個成功的例子。”
李泰和其他城市規劃者關注著同一個問題,即:新加坡今天所面臨的資源限制問題,最終也將是世界上其他地區所面臨的問題。
時間會告訴人們西馬考島是不是一個環境保護的實用樣板。與此同時,西馬考島的管理者也希望將它建成無須導遊,人們樂意前往、放鬆和了解自然的一個永久的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