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薊馬

西花薊馬

西花薊馬,對農作物既有極大的危害性。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多達500餘種。西花薊馬的蔓延很難被控制,在溫室內的穩定溫度下,一年可連續發生12~15代。此外,薊馬個體細小,又具隱匿性,一般田間防治方法無法完全將其消滅。

基本信息

西花薊馬西花薊馬
 

發生分布情況

西花薊馬又稱苜蓿薊馬,屬纓翅目Thysanoptera,薊馬科Thtipidae。該蟲原產於北美洲,1955年首先在夏威夷考艾島發現,曾是美國加州最常見的一種薊馬。自20世紀80年代後,成為強勢種類,對不同環境和殺蟲劑抗性增強,因此逐漸向外擴展。迄今,西花薊馬分布遍及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具有國家有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日本、朝鮮、賽普勒斯、以色列、肯亞、南非、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愛爾蘭義大利、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紐西蘭等。

危害症狀及寄主範圍

西花薊馬對農作物既有極大的危害性。該蟲以銼吸式口器取食植物的莖、葉、花、果,導致花瓣退色、葉片皺縮,莖和果則形成傷疤,最終可能使植株枯萎,同時還傳播番茄斑萎病毒在內的多種病毒。據了解,該蟲曾導致美國夏威夷的番茄減產50-90%。
西花薊馬食性雜,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多達500餘種,主要有李、桃、蘋果、葡萄、草莓、茄、辣椒、生菜、番茄、豆、蘭花、菊花等,隨著西花薊馬的不斷擴散蔓延,其寄主種類一直在持續增加。據稱,依據西花薊馬的習性分析,在其分布區內,幾乎所有觀賞類花卉均有夾帶西花薊馬的可能。對於不同種類的寄主植物,西花薊馬雖有喜好程度的差別,但均能生存且具有相當的繁殖能力。

生活史及傳播方式

西花薊馬繁殖能力很強,個體細小,極具隱匿性,一般田間防治難以有效控制。在溫室內的穩定溫度下,一年可連續發生12-15代,雌蟲行兩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在15℃-35℃均能發育,從卵到成蟲只需14天;27.2℃產子最多,一隻雌蟲可產卵229個,在通常的寄主植物上,發育迅速,且繁殖能力極強。
西花薊馬遠距離擴散主要依靠人為因素。種苗、花卉及其它農產品的調運,尤其是切花運輸及人工攜帶是其遠距離傳播的主要方式。其生存能力強,經過輾轉運銷到外埠後西花薊馬仍能存活。另外,該害蟲與很容易隨風飄散,易隨衣服、運輸工具等攜帶傳播。

鑑定特徵

雄成蟲體長0.9-1.1mm,雌成蟲略大,長1.3-1.4mm。觸角8節,第二節頂點簡單,第三節突起簡單或外形輕微扭曲。身體顏色從紅黃到棕褐色,腹節黃色,通常有灰色邊緣。腹部第8節有梳狀毛。頭、胸兩側常有灰斑。眼前剛毛和眼後剛毛等長。前緣和后角剛毛髮育完全,幾等長。翅發育完全,邊緣有灰色至黑色纓毛,在翅摺疊時,可在腹中部下端形成一條黑線。翅上有兩列剛毛。冬天的種群體色較深。卵長0.2mm,白色,多少腎形。若蟲黃色,眼淺紅。與近似種威廉斯花薊馬Frankliniella williamsi(Hood)的區別是:威廉斯花薊馬的雌蟲身體上的剛毛黃顏色比西花薊馬淡。

檢疫地位

1997年,西花薊馬列入我國《潛在的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雜草名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