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野口村

文教科技1941年,村成立國小,有學生30餘人。 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

基本信息

概況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孫姓由小紀村遷於此處建村。因三面環山,唯東面有一出口,故命村名孫家野口。解放後更名為西野口村。 西野口村位於海陽市政府駐地西約15公里處,小紀鎮東南部,地處東經121°00′,北緯36°45′。東與東野口村相連,南與邵伯村相鄰,西與大刁家村接壤,北與西索格莊交界。隸屬小紀鎮。 村中間有1棵古銀杏樹,高達30米左右,直徑約120厘米,被國家列為保護樹種。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果品及蔬菜等。 全村有山嵐約80公頃,樹種有松樹、柞樹、槐樹及其它貴重樹木,素有銀野口之稱。 2002年,全村有206戶,524人,皆為孫姓,漢族。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村成立國小,有學生30餘人。建國後,隨著教育普及,學生入學率逐步達到100%。2000年,村國小併入大刁家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6人,其中博士生1人,工程師3人,技術員職稱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度日。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50公斤。2002年,人均存款800餘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35部,機車20餘輛,彩電100餘台,電冰櫃30台,洗衣機2台,電話90餘部。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均為草房,人均居住面積5平方米。1980年,全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硬化新房區路面2000餘平方米。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26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村合作醫療站成立,村民小病不出村。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村投資3萬餘元,架起了高壓線路,村民用上了電網供電;投資3000餘元,購買了一套幼稚園設備,成立了幼稚園。1999年,村投資3萬元,50%的村民用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孫明福經文山後村趙壽春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5月22日,東、西野口村成立了一個黨支部,孫明福任組織委員。在黨組織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了30餘人的支前隊,隨軍參加了討伐趙保原戰鬥。1949年10月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2人。2002年,有黨小組3個,黨員30人。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孫樹榛、孫旗、孫明慶、孫明坤、孫樹生、孫寶連、孫樹忠、孫樹寬。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曾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孫明迪、孫明芝、孫樹臻、孫旗、孫明慶、孫明坤、孫樹忠、孫樹濤、孫樹寬、孫樹達。1999年5月,支部書記孫樹寬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孫樹達當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