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評劇

西路評劇

西路評劇,即西路蹦蹦,蹦蹦戲的一個支流,1958年始稱為西路評劇。西路蹦蹦的前身是京東地區民間秧歌,在其發展過程中深受蓮花落及河北梆子的影響。西路評劇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並各有各的唱腔。2013年1月20日,以評劇表演藝術家張淑桂為發起人的西路評劇研究會在京成立。

基本信息

簡介

西路評劇西路評劇

西路評劇唱腔高亢、粗獷,表演既生活又誇張,是在“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而成。蓮花落源於隋唐佛曲,清朝時蓮花落藝人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文武場,對蓮花落進行了革新,稱為“蹦蹦”。中國評劇院1958年挖掘出失傳了30多年的“西路蹦蹦”,將其重新融入評劇劇種。1960年,張淑桂首演《花亭會》時才將其命名為西路評劇。
西路評劇始盛行於玉田、豐潤(西部)、三河、寶坻、香河、平谷和薊縣一帶,並流動演出於京、津以及京西、京南、東北遼瀋一帶。

形成與發展

形成

西路評劇大約形成於清光緒初年。當時,正是京劇和河北梆子在京津地區紅紅火火的時期。京劇河北梆子和唱蓮花落的藝人,在京津地區演出十分活躍。受其影響,北運河畔一些農村的農民為了自娛自樂,也組織起了唱“蓮花落”的班社。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蓮花落藝人將演唱的劇目,進行了“拆出”,也就是把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使蓮花落完成了從曲藝形式到戲曲形式的變革,成了“蹦蹦戲”。為區別於唐山的蹦蹦戲,人們稱其為北京蹦蹦戲、京東落子。

崛起

初期,西路蹦蹦的演員和班社主要活動在京津地區的通州、武清、薊縣、香河、寶坻一帶農村。後來,在農閒時節,他們也到集市、廟會上賣藝。也就是說,西路評劇剛興起時,以“打地攤”或在茶園演出為主要形式。

1911年,挑簾紅、郭啟榮、趙滿堂一行十多人,應邀一路南下,到江浙和上海演出,把這種北方的鄉土藝術傳播到了南方。在郭沫若、老舍和劉紹棠等作家的文章中,都曾提到過看蹦蹦戲的情景。直至20世紀30年代,西路蹦蹦火爆了幾十年。

西路評劇研究會成立發布會西路評劇研究會成立發布會

沒落

20世紀30年代,“東路評劇”的諸多班社,芙蓉花、白玉霜、喜彩蓮等名家,相繼進入北京,西路評劇抵擋不住這股潮流,漸漸在北京城裡銷聲匿跡。

轉折

中國評劇院1958年挖掘出失傳了30多年的“西路蹦蹦”,將其重新融入評劇劇種。1960年,張淑桂首演《花亭會》時才將其命名為西路評劇。2013年1月20日,以評劇表演藝術家張淑桂為發起人的西路評劇研究會在京成立。

特色

西路評劇西路評劇

由於西路評劇在北京及京西一帶發展,受到京西一帶的古老劇種如梆子、老調和哈哈腔的薰陶,再加上西路評劇藝人的創造性的勞動,所以唱腔變得高亢激昂,板頭豐富。男聲和女聲的唱腔和現行的評劇唱腔音域相比,均寬一倍,因此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西路評劇念白取京音,唱腔多受河北梆子的影響,加之部分梆子演員改唱蹦蹦戲,因而唱腔高亢激昂,曲調富於鏇律性,與唐山一帶的東路蹦蹦戲有著鮮明的區別。

西路評劇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並各有各的唱腔。

西路評劇以河北民歌為基礎,唱腔高,甩腔長,多用“依喲嗬,依呀哈”為裝飾音和襯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

西路評劇的樂隊配製為大弦、橫笛、鼓、鑔、手鑼、綁子等。

藝術家及班設

早期

西路評劇早期著名藝人有曹普(薊縣人,藝名人人樂)、來鳳儀(寶坻縣人,藝名金葉子,初習河北梆子,後改唱蹦蹦戲)、王殿佐(香河縣人)、劉子琢(玉田縣人,藝名柳葉紅,初習河北梆子,後改唱蹦蹦戲)、劉寶珊(寶坻縣人)、趙滿堂(通州人)、挑簾紅(三河縣人)等。

1900年前後,西路評劇曾出現過許多班社,如寶坻縣劉寶珊班,薊縣的人人樂班、柳葉紅班,香河縣的王殿佐班,三河縣的挑簾紅班、龐三班、儒口班等。

21世紀

西路評劇為北京市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張淑桂是該項目唯一傳承人。

代表劇目

代表劇目有《夜宿花亭》、《谷存打鳥》、《孫繼皋賣水》、《馮奎賣妻》、《花亭會》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