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皮影

西路皮影

《西路皮影》作為陝西皮影的兩大流派之一,活躍於西府地區,曾在民間藝術舞台上扮演過重要角色。時光流轉、娛樂無限,時至今日,西路皮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簡介

西路皮影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中國皮影藝術的一個重要流派。流傳於門頭溝區的西路皮影是在明正德年間,由蘭州傳入門頭溝下葦甸和一山之隔的昌平峰山村,由此,再傳入北京,傳入河北欒州、又流傳到海外的法蘭西。門頭溝區博物館館長譚勇說,此次修復工作由區文委聘請北京西路皮影傳人路家班的皮影老師指導,工作分兩期進行,一期是清理和科學保存,二期為歷史資料整理。這400件皮影文物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清康乾時期的殘舊、破損皮影道具。

特色

下葦甸皮影戲的製作原料為白驢皮,影人一般高一尺二寸左右,寬約三寸。其特點是刻工精細、顏色鮮明,古樸精緻,玲瓏剔透。下葦甸皮影演出時是照本演出,其劇目主要有《混妖盆》、《狄青平南》、《趙匡胤下南唐》、《黑風山》、《血水河》、《大團山》等,內容多是商周神話、宋朝故事等。這些劇目以連本劇為主,單本劇為輔。下葦甸皮影戲演唱的音樂,主要以京西澗溝一帶的大秧歌戲與海淀區北安河一帶的北京琴書的結合為特色,其曲調高亢,娓娓動聽,俗稱“影戲琴腔”。樂器主要有:四弦、三弦、板琴、笛子、嗩吶、鈸鑼、笨鼓、板鼓、銅鐺等。其角色也分,唱腔分“東、西、南、北、座、俏、佳、人、扭、也、出、房、來”十三道大轍,唱詞也基本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念白也帶韻味。

發展

下葦甸的皮影戲歷史源遠流長。據本村老藝人李茂金(1913年生)回憶,這村的皮影戲,是從蘭州來的幾位流浪藝人經過這裡,住了些日子,將此技傳給本村的。幾年前,有關專家將下葦甸皮影鑑定為清康乾時期遺物。由此可知,下葦甸皮影最遲在明末清初就已出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