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城鎮建設

到1997年,日喀則市區人口3.59萬人,建成市區面積22.10平方千米。 到1997年,城鎮人口發展為1.75萬,建成區面積5.69平方千米。 1997年鎮區人口2萬,建成區面積5.64平方千米。

前言部分

和平解放前,西藏沒有現代化的城鎮建設及配套設施。和平解放初期,西藏成立了西藏建工處設計室,相繼完成班禪新宮、自治區迎賓館、拉薩勞動人民文化宮、自治區人民醫院、拉薩中學等建築,使城鎮建設得到發展。
發展松贊乾布在拉薩河畔修建大昭寺和布達拉宮,築城建堡,形成了拉薩的城市雛形。14世紀前後,薩迦地區的城鎮初步形成。15世紀,日喀則修建扎什倫布寺,建起了城鎮。同一時期,藏東強巴林寺的建立,促進了昌都鎮的形成。18世紀,清政府在藏北建立了坎囊宗(今那曲鎮)。1888年、1903年,英國兩次入侵西藏,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強迫清政府開放亞東口岸。從此,在外國資本刺激下,亞東、帕里、江孜、日喀則、拉薩等城鎮建設得到發展。但城鎮建設總體發展緩慢,數量少,規模小。西藏萬人以上的城鎮只有拉薩,城鎮總面積不足1.3平方千米,城鎮人口僅7萬,約占當時全區人口的6%。西藏和平解放後,城鎮的發展和建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①第一階段(1951~1959)。由於當時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沒有根本改變,因而不具備大規模建設和改造城鎮的條件。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通車,以及拉薩通往日喀則、江孜、亞東、澤當等公路的建設,開始進行小規模的城鎮基本建設,修建了一批機關住房以及學校、醫院、銀行、郵電所、貿易公司、交通運輸站、電站、影劇院等設施。同時,在川藏、青藏公路沿線擴建了一批原有的居民村落,逐步形成了江達、八一、當雄、羊八井等新興集鎮。②第二階段(1960~1978)。城鎮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商業服務設施和居民住宅建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開始在縣政府所在地修建機關住房、學校、醫院、銀行、郵電所、獸醫防疫站、糧站,改建了部分民房,逐步形成了數百人至萬人規模不等的小集鎮。③第三階段(1979~20世紀90年代)。西藏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由於在農牧區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政策,促進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10多萬農牧民和內地國有、集體和個體工商戶進入西藏各地城鎮,經營工商業,帶動了西藏城鎮的發展與繁榮。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西藏城鎮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中央的43項工程和62項大慶項目的建設極大地帶動了西藏城鎮的發展。西藏除墨脫縣外,縣縣都通公路,全區各縣通郵電,7個地區和70多個縣政府所在地都開通程控電話,修建電視台或電視轉播台,大大改善了城鎮的交通和通信條件。到2000年底,全區城鎮人口達79.51萬,城鎮建成區面積148平方千米,城市化水平12.35%。建成自來水廠8座,自來水綜合生產能力達32萬立方米,供水管道長465千米,自來水普及率60%以上。鋪設排水管道88.4千米,建成防洪堤72.72千米,基本形成排水和防洪體系。拉薩市、日喀則市、澤當鎮、八一鎮、昌都鎮、那曲鎮、獅泉河鎮等城鎮已初步形成城鎮道路網,城鎮等級公路長422.48千米。城鎮擁有公共運輸營運車310輛,出租汽車1 900輛,營運線路長162千米。城鎮綠化覆蓋面積2 699公頃,公共綠化地250公頃,綠化覆蓋率18.2%。城鎮液化石油氣年用量1.76萬噸,用氣戶數6.49萬戶。城市人均居住面積19.86平方米,農牧民人均居住面積20平方米以上。
城鎮規劃1959年西藏隨著各級人民政府的建立,開始了部分城鎮總體規劃初步方案的編制工作。1962年拉薩市編制完成《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初步方案》,1965年八一、昌都等鎮相繼編制完成《城鎮總體規劃初步方案》。1979年西藏自治區建委和拉薩市城建局成立。1976年澤當鎮編制完成《城鎮總體規劃方案》。1979~1982年自治區建委會同拉薩市人民政府組成拉薩市城市總體規劃辦公室,編制完成了《拉薩市城市總體規劃》,1982年9月報國務院審批,1983年4月國務院批准實施。1982年在日喀則地區中心區測繪了1∶2000的地形圖,並確定日喀則城市面積22平方千米。1986年國務院批准成立日喀則市後,總體規劃於1988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實施,並於1996年對日喀則市城市總體規划進行了修編。1984年、1985年、1986年還完成了《澤當鎮城鎮總體規劃》、《八一鎮總體規劃》、《獅泉河鎮總體規劃》、《那曲鎮總體規劃》等。20世紀90年代初,自治區開始新一輪城鎮總體規劃。1996年,完成定日、昂仁、白朗、聶拉木縣和澤當鎮的總體規劃工作。到1997年,拉薩市、日喀則市和71個縣城中,已有42個城鎮完成了總體規劃的編制。1990年西藏自治區城建環保局、拉薩市規劃局獲全國文明村鎮建設獎。1995年自治區城建環保局在中國居住環境建設成就展覽會上,獲國家建設部、聯合國第二次人居大會中國籌備委員會最佳參展獎。1996年亞東縣下司馬鎮被國家建設部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村鎮。2004年自治區建設廳授予昌都縣昌慶街改造工程、日喀則市喜格孜步行街改擴建工程、拉薩市八廓街一期改造工程為西藏城鎮人居環境建設範例獎。

主要部分

主要城鎮建設西藏主要城鎮有拉薩市、日喀則市、澤當鎮、昌都鎮、八一鎮、那曲鎮、獅泉河鎮、江孜鎮、下司馬鎮、樟木鎮等。
拉薩市市政建設拉薩市是具有1 3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經過多年發展,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特別是在城市道路、供排水系統、防洪建設、園林綠化、環境衛生、城市照明、老城區改造等方面取得成效。①城市道路。在市城區內修築了宇妥路、北京路、朵森格路、奪底路、娘熱路、納金路、拉魯路、金珠路等,改造了八廓街內環道路,初步形成了環城路。城區完成黑色路面和水泥路面的道路總長198.69千米,道路面積199.8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積130.7萬平方米,裝有路燈1 000多盞。②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統。西藏和平解放前,拉薩城區沒有系統的供水和排水設施,1965年在拉薩建成日產2 000噸的藥王山自來水供水站。到1997年,全市供水綜合生產能力10.29萬立方米/日,供水管道238千米,供水總量2 860萬立方米,自來水普及率68.82%,排水管道170千米。③城市防洪建設。西藏和平解放後,自治區、拉薩市政府進行了大量的城市防洪護堤建設,1954年用花崗石新建拉薩河堤1.4千米,修建“七一”、“八一”農場大閘和4千米的灌溉乾渠。對沙河進行堤岸加固,20世紀70年代對沙河進行改道治理。1964~1990年,分期、分段對28千米長的拉薩河堤進行新建和改建,使拉薩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④園林綠化。拉薩在西郊進行大範圍植樹造林,形成防風林帶。20世紀80年代拉薩市成立了綠化委員會,1982年成立了拉薩市園林局,有計畫地開展民眾性植樹造林活動,先後建起八一林卡、青年林卡、河心林卡等,總面積4 100多畝。到1997年,拉薩城區園林綠地面積2.04萬畝,綠地覆蓋率27.2%,人均擁有公共綠地9.1平方米。⑤環境衛生。1980年拉薩僅有30多人的清潔隊,其服務面積只限於市中心道路。1981年建立拉薩環衛管理部門後,從事環衛的工作人員有650多人,擁有垃圾車28台、糞便車8台,清掃面積164.7萬平方米,年垃圾運量16.1萬噸,糞便清運量6.9萬噸。⑥城市照明。1955年國家投資先後修建了奪底電站、納金電廠、西郊電廠、平措電廠和拉薩火電廠,並組成拉薩電網,供拉薩照明用電、生活用電和工業用電。20世紀80年代建成的羊八井電廠和1997年建成的羊湖抽水蓄能電廠也先後向拉薩城區供電,進一步滿足拉薩城區的用電。⑦老城區改造。西藏和平解放前,拉薩老城區無市政公共設施,市民住房中危房率占90%。1972年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人民政府先後投資2 000多萬元,新建居民住房6萬平方米,維修、改造老城區危房20萬平方米。1979~1996年,國家又先後投資12 421萬元,維修改造舊房、危房39.5萬平方米,安置居民5 858戶。1980年後,城區內建成自建小區14個,統建小區4個,建成住宅4 000多套,25萬平方米。拉薩市現有住宅面積132萬平方米,城區人均居住面積9.7平方米。
日喀則市建設西藏和平解放前,日喀則市僅有9 000人,占地面積0.6平方千米。到1997年,日喀則市區人口3.59萬人,建成市區面積22.10平方千米。①城市道路。從1982年起,日喀則行署投入資金進行城市道路建設。到1997年,日喀則市已建成城區柏油(水泥)道路33千米,道路面積32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積23萬平方米,路燈240盞。全市營運車58輛,出租汽車96輛,運營線路網長33千米,年客運總量3萬人次。②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統。1983年日喀則市建立第一個自來水廠,1995年又新建自來水廠,兩廠實現聯網供水。1997年市區自來水管道長69.34千米,日供水量9 720立方米。市區排水採取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統全部為暗渠和明溝,排水管道長30千米。③園林綠化。日喀則市園林綠地面積5.94平方千米,其中公園面積3 602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26.74%,其中公共綠地面積3.47平方千米。④環境衛生。日喀則市擁有65人的環衛隊伍,清掃面積33萬平方米,年生活垃圾清運量4.56萬噸,糞便清運量0.32萬噸,建有公共廁所13座。⑤舊城區改造。從1982年起,日喀則市開展對舊城區進行改造,已修通舊城區道路3條,並對部分道路進行鋪裝,還在老城區鋪設了給、排水管道。大力興建新城區,使住宅居住面積發展到33.75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9.4平方米。
澤當鎮建設西藏民主改革後,澤當鎮建設發展較快。到1997年,城鎮人口發展為1.75萬,建成區面積5.69平方千米。住宅總面積26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13平方米。鎮內水泥道路15千米,道路面積19.63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積4.34萬平方米,安裝路燈344盞。建成自來水廠1座,城鎮供水綜合生產能力0.35萬平方米/日,修建供水管道7千米,鋪設排水管道10千米,建成防洪堤10千米。綠化覆蓋面積25萬平方米,公共綠地21萬平方米,苗圃3萬平方米。全鎮環衛隊伍清掃面積8.83萬平方米,年生活垃圾清運量1.17萬噸,糞便清運量0.32萬噸。建有公共廁所5座。
八一鎮建設八一鎮是西藏東部新興的工業城鎮。1997年鎮區人口2萬,建成區面積5.64平方千米。1973年八一大橋竣工後,改善了城鎮的交通狀況,此後又修通了鎮內的主要幹道。到1997年,共建成水泥道路15.66千米,道路面積18.5萬平方米,初步形成城鎮道路骨架。福建廈門政府援建投資了廈門廣場,總建築面積1.06萬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1 500平方米。國家和自治區投資修建了城鎮供、排水體系,建成自來水廠1座,日供水6 000~8 000噸,鋪設供水管道16.3千米,排水管道10.5千米。修建2千米的尼洋河防洪堤,消除了尼洋河洪水對城鎮的威脅。城鎮綠化覆蓋面積62萬平方米,園林綠地面積11萬平方米,苗圃面積2萬平方米。八一鎮住宅建設發展較快,鎮內共有住宅總面積26.4萬平方米,人均擁有居住面積13.2平方米。
那曲鎮建設西藏和平解放前,那曲鎮是一個不足3 000人的草原小鎮。1960年那曲行署建立後,加快了那曲鎮建設步伐。到1997年,那曲鎮有人口1.9萬,建成區面積4.2平方千米,住宅建築總面積48萬平方米。那曲鎮有過境公路8.3千米,道路面積15.8萬平方米,橋涵19座,總長253米,其中鋼架橋2座。沿主要街道修砌明渠排水溝。在那曲飯店、那曲人民醫院埋設了3.5千米長的地熱取暖管道,既解決了冬季取暖的問題,也為城鎮集中供暖開創了先河。
昌都鎮建設西藏和平解放前,昌都鎮有4 000人,占地面積0.3平方千米。到1997年,昌都鎮已發展成為擁有2.5萬人,建成區面積4.5平方千米,規劃面積7.6平方千米,總建築面積66萬平方米的大鎮。鎮內共有住宅面積33.84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9.7平方米。隨著城鎮規模的擴大,市政公共設施也得到發展。到1997年,鎮內道路總長9.5千米,其中鋪設水泥路面3.1千米,道路面積8.55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積1萬平方米,能通行機動車的橋樑3座,長326.6米。有自來水廠1座,日供水能力1萬立方米,年供水量130萬立方米,埋設供水管道25千米,排水管道5.1千米,有防洪堤1.2千米,初步形成排水、防洪體系。鎮內綠化覆蓋面積23萬平方米,園林綠地面積10萬平方米,苗圃1.2萬平方米。全鎮擁有51人的環衛隊伍,清掃面積4.68萬平方米,年生活垃圾清運量0.98萬噸,糞便清運量0.07萬噸。建有公共廁所13座。
獅泉河鎮建設20世紀80年代後,獅泉河城鎮建設速度加快,並初具城鎮規模。20世紀90年代後,全鎮有人口5 634,建成區面積2.44平方千米,規劃用地4平方千米。修建水泥道路2.49千米,道路面積5萬平方米。建成自來水廠1座,供水綜合生產能力0.25萬立方米/日,鋪設供水管道11千米,排水管道2.79千米,建有小型污水處理站1座。綠化覆蓋面積48.6萬平方米。鎮內各種住宅建築面積9.36萬平方米,住宅居住面積6.8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12平方米。
江孜鎮建設民主改革前,江孜鎮有3 000人。到1997年,全鎮人口5 730,建成區面積2.2平方千米。鎮內建有200立方米的高位水塔,供部分居民的生活用水。道路廣場15.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面積8.5萬平方米。
Chidu Zhen
尺犢鎮昌都地區丁青縣轄鎮。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丁青鎮68千米。尺犢鎮原為尺犢鄉,1999年撤鄉並鎮,成為丁青縣最大的鎮。總面積1 31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 700米。轄11個村委會,有71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地瓦郭村。人口8 407,以藏族為主。經濟以農業為主,農牧結合。耕地面積1 120.5公頃,糧食年產量3 250噸,2003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 786.22元。尺犢鎮交通便利,317國道貫鎮,有10個行政村通公路。2003年境內建立了有線電視網,有1所中心學校、1所完全國小、4個教學點,在校學生1 179人。鎮內建有衛生所3個。
Chibɑnlinɡ
赤斑羚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別名紅斑羚。分布於西藏林芝、波密、墨脫、察隅、米林等地。1979年首次在西藏發現。典型的林棲動物,多生活在海拔1 500~4 000米林內較空曠處或林緣多巨岩陡坡的地方。隨雪線變化而有季節性垂直遷徙現象,夏季活躍於森林上緣及草甸灌叢中,冬季則下移至林區下緣活動,活動範圍較固定。性機警,步履輕盈,多成對或集群活動。早晨和午後覓食,主要以植物的嫩芽、綠葉為食。體長95~105厘米,肩高60~70厘米,重約28千克。雌、雄均具一對黑角,四肢粗壯,蹄較大,體型與斑羚相似。頭部、頸、體背以及四肢均為紅棕色,腹面黃褐色,體側稍顯淺淡,上、下唇灰白色,尾褐黑色,長度不超過10厘米,背上沿脊椎到尾部有一道黑色條紋。冬季為繁殖期,6~8月份產仔,每胎1~2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