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再征服運動

西班牙再征服運動

西班牙再征服運動,是指8-15世紀西班牙的基督教小王國收復失地的戰爭(又稱收復失地戰爭)直到最後把伊斯蘭教徒趕出西班牙,過直布羅陀而終止。“再征服運動”就現象而言,是兩種不同宗教、不同種族間的戰爭。但其本質仍是西歐封建主奪取土地、擴張勢力的封建戰爭。它的高潮期與歐洲東部十字軍東侵的高潮期,在時間上大體相同,綿延數百年之久。

【基督教國家的反攻——再征服運動
8世紀,在阿拉伯大規模軍事征服逼迫下,1小部分西班牙基督徒退縮到半島北部邊陲的荒涼山區,逐漸形成了阿斯特亞、那瓦爾等獨立的小封建政權。10世紀時,又演變成卡斯提爾、萊昂等封建國家。11世紀,卡斯提爾兼併萊昂,成為卡斯提爾王國。同時,在半島西部地區興起了葡萄牙王國。由查理帝國“西班牙邊區”發展而來的阿拉岡王國在12世紀也出現在半島東北地區。這幾個基督教國家利用倭馬亞王朝分崩離析的有利時機,向穆斯林展開反攻,史稱“收復失地運動”(西班牙語為“列康吉斯達”,意即“再征服”)。廣義地說,“再征服運動”始於8世紀,結束於1492年,前後總計700餘年。
“再征服運動”就現象而言,是兩種不同宗教、不同種族間的戰爭。但其本質仍是西歐封建主奪取土地、擴張勢力的封建戰爭。它的高潮期與歐洲東部十字軍東侵的高潮期,在時間上大體相同,綿延數百年之久。卡斯提爾和阿拉岡是推進“再征服運動”的兩個主要國家。1085年,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六世攻占原西哥特王國故都托萊多;1212年,在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的組織下,由法國、葡萄牙、阿拉岡、卡斯提爾等西歐各國騎士組成的十字軍,在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八世統率下,同阿爾摩哈德王朝哈里發的數十萬大軍在托羅薩會戰,取得輝煌戰果,使“再征服運動”取得了決定性勝利;1236年,卡斯提爾攻占科爾多瓦,1248年再陷塞維亞;阿拉岡也在此前後占領了瓦倫西亞和巴利阿利群島。13世紀末,穆斯林只剩下半島南端一隅的格拉那達王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