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七月半記

西湖七月半記

本篇選自《陶庵夢憶》。這是一篇簡潔優美的遊記小品。它追憶了明代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風習情景。它構思別出心裁,寓意憤世嫉俗。

摘要
目錄題名: 西湖七月半

作者: 張岱
歷史時期: 明代
國家: 中國
主題關鍵字: 遊記
文獻出處: 中國古代遊記原文 西湖七月半[1]
[明] 張岱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2]。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3]:其一,樓船簫鼓[4],峨冠盛筵[5],燈火優傒[6],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7]。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8],攜及童孌[9],笑啼雜之,環坐露台[10],左右盼望[11],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閒僧,淺斟低唱[12],弱管輕絲[13],竹肉相發[14],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15],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16],躋入人叢[17],昭慶、斷橋[18],(“口梟”通囂)呼嘈雜[19],裝假醉,唱無腔曲[20],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21],淨幾暖爐,茶鐺旋煮[22],素瓷靜遞[23],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24],或逃囂里湖[25],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26],看之。
杭人游湖[27],巳出酉歸[28],避月如仇。是夕好名[29],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30]。轎夫擎燎[31],列俟岸上[32]。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33],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34],人聲鼓吹[35],如沸如撼[36],如魘如囈[37],如聾如啞[38]。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39],舟觸舟,肩摩肩[40],面看面而已。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41]。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42],燈籠火把如列星[43],一一族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吾輩始艤舟近岸[44],斷橋石磴始涼[45],席其上[46],呼客縱飲[47]。此時月如鏡新磨[48],山復整妝,湖復頮面[49],向之淺斟低唱者出[50],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51],拉與同坐。韻友來[52],名妓至,杯箸安[53],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於十里荷花之中[54],香氣拍人[55],清夢甚愜[56]。注釋 [1]西湖:即今杭州西湖。七月半:農曆七月十五,又稱中元節。
[2]“止可看”句:謂只可看那些來看七月半景致的人。止:同“只”。
[3]以五類看之:把看七月半的人分作五類來看。
[4]樓船:指考究的有樓的大船。簫鼓:指吹打音樂。
[5]峨冠:頭戴高冠,指士大夫。盛筵:擺著豐盛的酒筵
[6]優傒(xī):優伶和僕役。
[7]看之:謂要看這一類人。下四類敘述末尾的“看之”同。
[8]娃:美女。閨秀:有才德的女子。
[9]童孌(luán):容貌美好的家僮。
[10]露台:船上露天的平台。
[11]盼望:都是看的意思。
[12]淺斟:慢慢地喝酒。低唱:輕聲地吟喔。
[13]弱管輕絲:謂輕柔的管弦音樂。
[14]竹肉:指管樂和歌喉。
[15]“不舟”二句:不坐船,不乘車;不穿長衫,不戴頭巾,指放蕩隨便。“幘(zé)”,頭巾。
[16]呼群三五:呼喚朋友,三五成群。
[17]躋(jī):通“擠”。
[18]昭慶:寺名。斷橋:西湖白堤的橋名。
[19]〓(jiāo):呼叫。
[20]無腔曲:沒有腔調的歌曲,形容唱得亂七八糟。
[21]愰(huàng):古同“晃”,搖動,擺動的意思。
[22]鐺(chēng):溫茶、酒的器具。旋(xuàn):隨時,隨即。
[23]素瓷靜遞:雅潔的瓷杯無聲地傳遞。
[24]匿(nì)影:藏身。
[25]逃囂:躲避喧鬧。里湖:西湖的白堤以北部分。
[26]作意:故意,作出某種姿態。
[27]杭人:杭州人。
[28]巳(sì):巳時,約為上午九時至十一時。酉:酉時,約為下午五時至七時。
[29]是夕好名:七月十五這天夜晚,人們喜歡這個名目。“名”,指“中元節”的名目,等於說“名堂”。
[30]犒(kào):用酒食或財物慰勞。門軍:守城門的軍士。
[31]擎(qíng):舉。燎(liào):火把。
[32]列俟(sì):排著隊等候。
[33]速:催促。舟子:船夫。放:開船。
[34]二鼓:二更,約為夜裡十一點左右。
[35]鼓吹:指鼓、鉦、簫、笳等打擊樂器、管弦樂器奏出的樂曲。
[36]如沸如撼:像水沸騰,像物體震撼,形容喧嚷。
[37]魘(yǎn):夢中驚叫。囈:說夢話。這句指在喧嚷中種種怪聲。
[38]如聾如啞:指喧鬧中震耳欲聾,自己說話別人聽不見。
[39]篙:用竹竿或杉木做成的撐船的工具。
[40]摩:碰,觸。
[41]皂隸:衙門的差役。喝道:官員出行,衙役在前邊吆喝開道。
[42]怖以關門:用關城門恐嚇。
[43]列星:分布在天空的星星。
[44]艤(yǐ):通假 “移 ”移動船使船停船靠岸。 浙江沿海一帶船上用語頗為講究,凡事以吉利為上,移(有遷移之嫌,船上以船為家)船上不可說王(亡諧音),陳(沉諧音)說王為黃,陳為沈,如今上海浙江沿海一帶襲用。
[45]磴(dèng):石頭台階。
[46]席其上:在石磴上擺設酒筵。
[47]縱飲:盡情喝。
[48]鏡新磨:剛磨製成的鏡子。古代以銅為鏡,磨製而成。
[49]頮(huì)面:洗臉。
[50]向:方才,先前。
[51]往通聲氣:過去打招呼。
[52]韻友:風雅的朋友,詩友。
[53]箸(zhù):筷子。安:放好。
[54]縱舟:放開船。
[55]拍:撲。
[56]愜(qiè):快意。翻譯 西湖的七月半,沒有什麼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類來看。其中一類,坐在有樓飾的遊船上,吹簫擊鼓,戴著高冠,穿著漂亮整齊的衣服,燈火明亮,優伶、僕從相隨,樂聲與燈光相錯雜,名為看月而事實上並未看見月亮的人,我就看看他們。一類,也坐在遊船上,船上也有樓飾,帶著有名的美人和賢淑有才的女子,還帶著孌童,嘻笑中夾著打趣的啼哭,在船台上團團而坐,左盼右顧,置身月下而事實上並不看月的人,我就看看他們。一類,也坐著船,也有音樂和歌聲,跟著名歌妓、清閒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聲歌唱,簫笛、琴瑟之樂輕柔細緩,絲竹聲與歌聲相互生髮,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別人看他們看月,這樣的人,我就看看他們。又一類,不坐船不乘車,不穿上衣不帶頭巾,喝足了酒吃飽了飯,叫上三五個人,成群結隊地擠入人叢,在昭慶寺、斷橋一帶高聲亂嚷喧鬧,假裝發酒瘋,唱不成腔調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實際上什麼也沒有看見的人,我就看看他們。還有一類,乘著小船,船上掛著細而薄的幃幔,茶几潔淨,茶爐溫熱,茶鐺很快地把水燒開,白色瓷碗輕輕地傳遞,約了好友美女,請月亮和他們同坐,有的隱藏在樹蔭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鬧,儘管在看月,而人們看不到他們看月的樣子,他們自己也不刻意看月,這樣的人,我就看看他們。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點左右出門,下午六點左右回來,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這天晚上愛虛名,一群群人爭相出城,多賞把守城門的士卒一些小費,轎夫高舉火把,在岸上列隊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劃到斷橋,趕去參加盛會。因此二鼓以前人聲和鼓樂聲恰似水波涌騰、大地震盪,又猶如夢魘和囈語,周圍的人們既聽不到別人的說話聲,又無法讓別人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麼也看不見,只看到船篙與船篙相撞,船與船相碰,肩膀與肩膀相摩擦,臉和臉相對而已。一會兒興致盡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開道而去。轎夫招呼船上的人,以關城門來恐嚇遊人,使他們早歸,燈籠和火把象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擁著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門,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這時,我們才把船靠近湖岸。斷橋邊的石磴也才涼下來,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開懷暢飲。此時月亮仿佛剛剛磨過的銅鏡,光潔明亮,山巒重新整理了容妝,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來慢慢喝酒、曼聲歌唱的人出來了,隱藏樹蔭下的人也出來了,我們這批人去和他們打招呼,拉來同席而坐。風雅的朋友來了,出名的歌妓也來了,杯筷安置,歌樂齊發。直到月色灰白清涼,東方即將破曉,客人剛剛散去。我們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間,暢快地安睡,花香飄繞於身邊,清夢非常舒適。作者及題解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客居杭州。清軍南下後,他避居山中從事著作。有《琅嬛(láng huán)文集》、《西湖夢尋》等。
本篇選自《陶庵夢憶》。這是一篇簡潔優美的遊記小品。它追憶了明代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風習情景。它構思別出心裁,寓意憤世疾俗。七月半是中元節,杭州人習俗在此夜遊西湖賞月,所以雅俗人等一起擁來,烏煙瘴氣,不堪入目。作者開門見山指出“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接著便分別對達官貴人、名娃閨秀、妓女和尚、無賴子弟和風雅文士五類人,從他們的身份地位、情態格調上予以概括描述,生動潑辣,好惡明確,抒發了作者鄙視庸俗的情懷。然後,作者指出杭州人七月半夜遊西湖的實質是立名目,趕熱鬧,再進一步描寫出一幅喧鬧囂雜的場面。最後回到自己在人散之後看月的情景,寫出西湖的湖山月色之美,寄託著自己清高雅潔的情懷,同時既區別於又反襯出庸俗的不堪。不難體會到,作者在入清代以後,寫這樣一篇追憶明末杭州風習的小品,勾畫出這一幅人情世態,是懷有國破家亡的悲憤的。然而它寫得構思新奇,文筆簡截,形象生動,而寓意含蓄,所以雋永耐讀。賞析 一、主要內容
今詩人卞之琳有詩曰:“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張岱遊山玩水,觀賞自然風光和人文美景,還不忘觀察遊山玩水之人。《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寫的,不是自然風光的美麗,反而側重刻畫賞景之人。文章專注於遊人,把他們的情態刻畫得生動逼真。這裡表現的已經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在作者看來,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類:一是“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的達官貴人;一是“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的名娃閨秀;三是“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閒僧;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的市井之徒;五是“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這五類人都成了作者眼中的風景。
一般人游西湖,都是選擇在白天,“巳出酉歸,避月如仇”。只有那些附庸風雅之人,才在夕陽西斜的時候出城。這些人也多是達官貴人,他們成群結隊,急於參加盛會。因此二鼓以前人聲和鼓樂聲恰似水波涌騰、大地震盪,又如夢魘和囈語;在喧鬧中,人像聾啞了一樣,既聽不到別人的說話聲,又無法讓別人聽到自己說話;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麼也看不見,只看到船篙與船篙相撞,船與船相碰,肩膀與肩膀相摩擦,臉和臉相對而已。這種熱鬧是暫時的,待他們盡興以後,便散得灰飛煙滅。
前四類人都是不會賞月的故作風雅的人,真正賞月的,在人群散去的時候,才停舟靠岸,“呼客縱飲”。此時月亮仿佛剛剛磨過的銅鏡,光潔明亮,山巒重新整理了容妝,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來慢慢喝酒、曼聲歌唱的人出來了,隱藏樹蔭下的人也出來了,我們這批人去和他們打招呼,拉來同席而坐。風雅的朋友來了,出名的歌妓也來了,杯筷安置,歌樂齊發……直到月色灰白清涼,東方即將破曉,客人剛剛散去。我們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間,暢快地安睡,花香飄繞於身邊,清夢非常舒適。
月色、青山、湖水、荷花,一切寧靜而美好,在這樣的環境中品茶賞月,才是真名士追求的情趣啊!庸俗和高雅,喧譁與清寂,前後作了鮮明的對照。
二、思想感情
張岱中年經歷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隨之敗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國之痛與滄桑之感。
中國傳統是在八月中秋賞月,七月半賞月,無論是風雅還是熱鬧程度都不及八月半。我們知道,七月半在民間也被稱為鬼節,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晚明時,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這天晚上都要舉行盂蘭盆佛會,為信徒們誦經拜懺,以超度其祖先亡靈。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遊的也是很多的。《西湖七月半》是追憶過往之作,作者是文雅之士,不寫八月賞月,卻寫七月,其實也是其心情的寫照。
張岱生活在明晚清初。他的家世頗為顯貴的。高祖張天復嘉靖廿六年進士,官至太僕卿;曾祖張元汴,隆慶五年狀元,官至左諭德侍經筵;祖張汝霖,萬曆二十三年進士,視學黔中時,得士最多;父張耀芳,為魯藩長史司右長史,魯王好神仙,他卻精導引術,君臣之間,甚是契合。張岱一生,以甲申年(1644)為界限,迥然劃分為兩個階段。在前則為紈褲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譎謔,書囊詩魔。”聲色之好,耳目之娛,無所不用其極。生活的鮮活樂趣,生命的切膚歡娛,他以身自任,糜不知返。在後則為亡國之民,破家之子,“山廚常斷炊,一日兩接淅”,淒風苦雨,飄零人間四十年。
他一生坎坷放蕩,不羈之中卻自有真性情,高格調,綜觀其書其文,少有誇飾語,更少偽詞,少惺惺惡態。他交友主張“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作文更不會如附庸風雅之徒,沽名釣譽之輩,故做驚人語。明末,他和王思任祁彪佳,並稱晚明"三才子",不但才氣相類,而且私從甚密,人格相伯仲。張岱還與祁家兄弟多人,堪稱莫逆。明王朝滅亡之後,王思任誓不朝清,絕食而死;祁彪佳於清軍破山陰後,留下"含笑入九泉,浩氣留天地"的《遺詩》,投水身亡。昔日的摯友已成陰間之鬼,只有他一人苟活於世,七月半,其實也含緬懷故人之情。
張岱鍾情于山水而無意於政治,七月半游湖,而且選擇在人盡散去的二鼓以後,就表現了張岱不入世俗,對熙熙攘攘的社會和變化無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厭惡,他追求的是一種冷寂的孤高。他對世人的冷眼旁觀,體現了他對世俗民情的關注,這雖然沒有政治性的目的,更多是禪性的感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三、藝術特色
《西湖七月半》以一種詼諧的手法,寫出了游湖的五種人,他們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作者開篇就點明了人是本文的主要描寫對象:“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接著就以三言兩語的筆畫勾勒出五種形態各異的人,寫得細緻入微,生動傳神,惟妙惟肖。“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形象地將市井閒徒的特徵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層層的白描文字中,夾雜著作者醉心於昔日繁華生活的懷舊情緒。
這些遊玩之作,富有作者的生活化、個人化情調,顯得清新自然。《西湖七月半》屬於追憶之作,描摹西湖遊人的情態,烘托出繁華熱鬧的生活氣息。五種人,基本上涵蓋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不同類別,從達官貴人到市井無賴,游湖的繁華,其實也是社會的繁華。湖上是“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擁擠不堪;耳畔則“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喧鬧難耐。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其實全然不解其中雅趣的旨意。接著,作者由動入靜,描寫了文人雅士,趁俗人散去後,才邀約三五好友名妓,在月下同坐。此刻輕歌曼舞,美酒千杯,佐以如鏡明月、清秀山水、幽香荷花。環境的優雅,映襯出作者等諸人情懷的高雅。一俗一雅,兩相對比,褒貶不言自明,將作者的情趣表現得淋漓盡致。
張岱的語言雅俗結合,頗見功底。這篇小品,寓諧於莊,富有調侃意味。諸如“明為看月而實不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語,饒舌一般,富有韻味。“轎夫擎燎,列俟岸上”、“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盛會”等語句,含帶調侃嘲諷口氣。前者以轎夫之克盡職守,認真其事,反諷其侍奉的主人實乃“好名”而已;後者則可以從“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的描述中,見出“速舟子急放斷橋”,不過是趕湊熱鬧,對於“看月”並不真正在意。三言兩語中,便點畫出了這些人的庸俗。
張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現領域,各種題材、各種文體到他手中無不各臻其妙,而且獲得一種表達的自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